接著分享暑期行,本日從鎮江到揚州,住在四望亭旁的民宿裡,從住處步行到東關街僅需幾分鐘。
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這裡是每位遊客必來之處。
東關街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長約1公裡,東關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道,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
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
身旁突現一片嘈雜,一群精神抖擻的大媽團隊從身邊走過,各個身手矯健,談笑風生,底氣十足,真是令人羨慕不已。現在剛放開跨省旅遊,大媽們應該是最先組織的旅行團隊。其實,能出來玩的,身體都不錯。身體狀況差一些的,也就不出來玩了。這麼想,大媽們有這麼好的狀態也就好理解了。
星巴克?我沒看錯吧。古街裡的「星巴克」,有點違和感。
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這款美食風靡大江南北,沒有臭豆腐的老街,不是真正的老街。
足療店?足療店與古建築的巧妙結合。老街裡開足療店,想想有它的合理性,大家到這裡一路舟馬勞頓,正好可以放鬆一下,想得周到,不知生意如何?
中俄商品城?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我從哈爾濱過來,我們哈爾濱的中央大街上,到處都是中俄商品城,但似乎都是「義烏」的榮譽出品。
老街上有眾多的「網紅店」,什麼時髦賣什麼,網紅的東西似乎總是一陣風颳過,然後從頭再來。
近年來,譚木匠遍地開花,據說全國有上千家門店,全國的很多老街景區裡,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只是我一次也沒有進去過,興趣不大。
老街上有幾家經營「皮包水」,我差一點念成了「水包皮」,那就是大笑話了。「皮包水」指的就是喝早茶,點上一杯清新的古茗,加上幾樣例如蝦籽餛飩、白湯脆魚面、蟹黃湯包的點心;而「水包皮」說的是泡澡,對揚州人來說,「皮包水」和「水包皮」都是愜意的享受。只是這門店裝修得高大上,難見小吃的淳樸,想必包子之類的小吃,也是價格不菲吧。
東關街裡的小巷都如此精緻,想來改造下了大氣力。揚州的古巷遊很有意思,當地曾推薦了一條古巷風情遊線路,天寧門街—彩衣街、大東門街—十巷九巷—馮氏住宅—珍園—仁豐裡—永樂琴坊—阮家祠堂—景氏住宅—綠楊旅社—得勝橋—富春茶社—小盤谷—丁家灣,你覺得這條線路怎麼樣?古巷才是揚州的獨特魅力。
一公裡多的東關街走到盡頭,走出這道門就是國慶街,前方是彩衣街。
一路之隔,展現出不一樣的氣質,就好像王朔早年的一部作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如此涇渭分明。
國慶路與彩衣街的交口處,有一家綜合司紅紅火火的百年老店,這裡的餃面和鍋貼是一絕,價格還很親民,不像那些標榜高大上的精緻早茶點,在店裡可以吃到5元一大碗的乾拌麵,我覺得著這樣的地方才是我們老百姓的地兒。
沿著彩衣街一直走,就可以走到我在四望亭的住處了。走進彩衣街,仿佛走進了真正的揚州人家,不寬的街道上,不再有那些「奇怪」的門店,而是踏踏實實做著街坊生意的小店,越往裡面走,這種感覺越強烈,越親切。
感覺這裡的揚州炒飯和揚州老鵝,一定不會讓人失望。為什麼?因為這裡做著街坊生意,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這裡的小巷子也變回了我喜愛的模樣,乾乾淨淨,沒有過多的整齊劃一,沒有了刻意粉飾,展現的是當地人生活的場景,滿滿的煙火氣。
夜幕降臨時,彩衣街變得格外熱鬧,連著兩家標註的百年老店,會名副其實嗎?
不寬的小街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攤子,看看這價格,應該是把旅遊區裡的水分擠掉了吧?老闆動作瀟灑地翻烤著招牌豬蹄,攤子的醒目位置放置了一塊牌子「謝絕還價」,這就叫自信。
這家小店把揚州老鵝和女兒紅黃酒一起賣,搭配得不錯。門前的燈箱招牌上寫著「周姥姥冰鎮酒釀」,兩側小字是「手工釀造,健康飲品」,這是一家老字號手工作坊嗎?希望能堅持品質,一直做下去。
彩衣街上發現了最袖珍的小店——何記花甲,這小小的門面裡,有沒有「私廚」的感覺,真想在這裡吃上一盤招牌花甲,喝上一壺老酒。
一家售賣老物件的店鋪,很有年代感,裡面是滿滿的老街回憶啊。
夜還未深,東關街上早已鮮見遊人了,而這裡的夜生活仿佛才剛剛開始,老街居民乘著入夜的涼意,信步走出家門,喚上從小玩到大的鄰居、同學或夥伴,熟門熟路地去一家自己鍾意的老店,點上幾樣小菜,在最熟悉親切的味道和微醺中,消磨著夏夜的時光,你嚮往這樣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