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地遊客來到揚州,東關街是必去的景點之一。東關街從2009年開街,已經度過了10年的歷程,現在是越來越火,人山人海成了假日東關街的一個常態。東關街的遊客量已經接近了「天花板」。東關街區的旅遊轉型路在何方?現在三和四美商學院地塊改造在即,如何藉此機會打造升級版的東關街,帶動古城復興?近日,由市委宣傳部、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電傳媒集團聯合打造的第99期《市民論談》邀請相關部門的代表、熱心市民、專家代表圍繞這些話題展開討論,今摘要刊登。
遊客熱力圖:最高日遊客量已達15.9萬人
主持人:東關街目前情況如何?最高時段那邊有多少遊客?那些遊客分別來自於哪兒?
呂宏祥(揚州市名城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9年,東關街提升與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古街新貌迎遊客,改造後的東關街「老字號」商鋪林立,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保存較好、形態豐富,再現了獨具特色的歷史風貌。2010年,東關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3年,「雙東」歷史街區正式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此外,東關街還先後獲得「旅遊購物誠信街區」和「老字號品牌集聚區」等榮譽,成為揚州古城旅遊必不可少的城市名片。開街當年,東關街共接待中外遊客約270萬人次,最高日遊客量為5.3萬人,到2018年,東關街接待中外遊客超過1400萬人次,最高日遊客量到達15.9萬人,短短十年間,年遊客總量增長了四倍多。我們在東關街安裝了大數據計算平臺,也就是遊客熱力圖,最高峰時期遊客量達到1.4萬到1.7萬人,計算下來的話,大概一個平方要達到3到4個人。從遊客來源地來看的話,本省的遊客居多,另外廣東、河南等外省市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高亦蓉(揚州市自然資源局用地規劃管理處處長):2015年,國家旅遊總局發布的景區最大容載量的核定導則裡面明確了歷史街區最大容載量的參考數據:人均空間負荷每人佔2到5平方米。而我們東關街最高峰是每平方米3到4個人,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東關街的旅遊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空間包括設施配套、相關的環境舒適度方面還有待提高。
做大東關街旅遊存在哪些瓶頸?
主持人:東關街近幾年的遊客量非常多,但還有一個數據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就是遊客在東關街上平均停留的時間是多少?
王建(東關街商戶 ):很多團隊導遊給遊客的時間,據我了解是45分鐘以內。因此遊客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遊覽。
主持人:為什麼我們遊客在東關街上停留的時間那麼短?這些遊客對我們的東關街遊覽了之後有什麼樣的評價?
遊客:東關街是每次必去的地方,但都沒有遊玩裡面的景點,只是在街上走走看看;景區內的房屋、街道很古樸,不過商業化也很嚴重;停車很難,找好久才找到車位,到景區要走好長一段路;逛東關街感覺就是吃吃小吃,買買小物品,東關街已經成為遊客美食一條街了,小吃百分之八九十是全國各地都有的,讓人感受不到揚州風情。
龔吉林(揚州市導遊協會秘書長):東關街被淹沒在美食一條街裡面了,沒有形成自身特色。像我們到江南古鎮,人家臨著河,然後就擱個小桌子在那喝著吃著,就很有味道,可以讓遊客停留下來。
劉雨平(揚州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我們的空間格局,包括文化和旅遊業態的配置,影響著旅遊體驗。顧客不是不想停下來,關鍵你有沒有辦法讓它停下來。
把東關街的歷史文化內涵做出來
呂宏祥(揚州市名城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這些年來,我們公司一直對傳統特色文化的店鋪,給它一定的資金扶持。傳統文化產品不能火起來,還有另外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吸引力不夠。只有創新,才能使傳統技藝與工藝得到新的活力,從而體現它的價值。
主持人:我覺得剛剛呂總說的一點,就是傳統產業要創新,但當現在市場的商業需要和我們的文化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龔吉林(揚州市導遊協會秘書長):像揚州剪紙這樣的文化產品,我們一方面給予了它房租優惠減免,另一方面也可以換一種方式去幫助他立足,例如讓遊客參與其中,學一次剪紙,學習一下怎麼刻沙盤,遊客參與度高了,互動力就增強了。
劉雨平(揚州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要把真正體現你歷史文化的內涵給做出來。大家感覺東關街為什麼沒有揚州味道,我覺得可能真的跟我們文創產品的缺失有很大關係。把商業和文化相互促進起來,就可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孟瑤 (特約評論員): 剛才講到文創產品,演藝也屬於文創產品的一類。東關街上現在有演藝的大概是千秋粉黛,皮包水有一個,還有冬榮園現在也有一些,但同質化的傾向比較嚴重,就是一些揚州清曲、揚劇、揚州評話,再加一兩段彈詞,串聯個四五十分鐘。像這樣四五十分鐘幾個小串聯已經不足以吸引遊客。遊客其實是「葉公好龍」,既要去尋古,體驗那樣一種味道,又要現代服務。像「烏鎮」就走在前面:它不僅打通了烏鎮的老建築,然後以五星級的水準、專業團隊去運營,烏鎮做戲劇節 、話劇節,現在做得有國際影響,我覺得它已經不再簡單地在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裡面去尋找亮點,而是針對現代人的需求做更高端的東西。
需要對「東關片區」整體規劃和打造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我們揚州5.09平方公裡的明清古城,不只有東關街。為什麼這些年就是東關街這一條街那麼火爆,附近景點卻是不溫不火?
張紅玲(個園副主任):我覺得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東關片區」層面上來統籌考慮,首先要做攻略,有哪些東西吸引遊客必去的,必玩的,必看的,這些如果事先做整體的規劃,人家就不止逛一條街。
劉雨平(揚州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 ): 我覺得東關街片區旅遊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個規劃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有很好的文化、旅遊、商業資源,人流也不缺,就是在空間上布局不合理。全國很多好的旅遊景點,它是把文化展示、互動娛樂加餐飲消費做一個合理的組合。東關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進行好的組合。另外在空間上,東關街的空間形態過於單一,它完全可以把它跟周邊的街巷和停車場、出入口,包括汪氏小苑等景點去合理地進行流線上的組合、串聯。目前揚州旅遊資源跟文化資源的行政分割還是比較突出的,應該打破這種行政壁壘。在規劃上,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包括它的停車、出入口、商業文化的配置。這樣的話,就能夠真正把資源的優勢發揮起來。
孟瑤(特約評論員):我覺得我們要改變一條線為一個面、一個片。東關街片區缺少一個策劃的團隊。我們先把資源做一些整合,然後一個一個點去分析它,研究該怎麼把它做出來。
呂宏祥(揚州市名城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把東關街的旅遊向周邊去延伸,我們在多年前就已經注意到了。現在怎麼做?一個就是把三和四美和省商學院的地塊,有效用起來,來彌補東關街不足的地方。目前已邀請了全國知名的旅遊策劃公司,對地塊進行旅遊策劃,彌補東關街的不足和東關街錯位發展,同時把東關街的文化產業和休閒產業引入到這個地塊裡面來。另外致力把東關街、雙東片區等眾多景點有效串聯起來,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揚州發布記者 張孔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