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情報局
在時尚界,背Coach的總會被背LV的人貶低窮;買了LV,就會有背Prada的人貶低你一身LOGO太土;你買了Prada,就會有背愛馬仕的人貶低你的牌子不是一線;等你買了愛馬仕,又會有其他背愛馬仕的人給你科普各種限量款、紀念款;愛好Maison Margiela, Ann Demeulemeester, Rosie Assoulin等小眾品牌的人則是瞧不上一切叫得上名字的大牌。
如何贏得奢侈品店員的青睞和區別對待。
奢侈品店員「看人下菜碟」 這是一種心知肚明的默契
先打量一番你的穿著打扮,沒有發現任何的亮點,你會被象徵性的問一問「對哪方面比較感興趣?」,如果你只說「隨便看看」,ok,fine,那你就隨便看看好了。
如果碰巧這時,有一個穿貂帶金,一手拎一個Chanel,一手拎一個Louis Vuitton,進店指點江山般的「這個,這個,不要。其他給我包起來。」店員們又會是另一幅表情,三兩個人,由衷的微笑,熱情地介紹。
一般人我會告訴他提前做功課,了解奢侈品的品牌、系列、款式、價格、材質這些基本情況。但是,想如魚得水般穿梭於各大奢侈品店,你的追求不應該止於此。
奢侈品鄙視鏈的本質還是一場逼格之爭,錢固然能夠縮短你和時尚的差距,但有品位和鑑賞力,才最終決定了你和時尚之間的深度。
品牌創立的時代背景、創立的初衷與主張的藝術風格、創始人的生平、創立品牌的故事以及品牌發展期重要的轉型……這些深奧的理論知識了解一下?
當你了解到足夠多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其實掌握這些藝術的內涵,也有顯而易見的規律——文藝復興。
比如Louis Vuitton「Masters」大師系列的包包。
除了LV碩大無比的logo之外,想必很多人還認識蒙達麗莎。因為她也經常光顧包身。
以上這五件包身分別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魯本斯的《獵虎》、梵谷的《麥田與柏樹》、提香的《戰神馬爾斯、維納斯與丘比特》、弗拉戈納爾《少女與狗》。
奢侈品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文藝復興之路,大家都明白,刻意迎合當下年輕人的目光完全行不通。
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沒有侵泡過所謂的奢侈品文化,也沒有正統的階級意識,信息傳達這麼快,奢侈品回歸文藝復興之路,用藝術的美來強調品牌價值。當人們看奢侈品的同時,又能從上面看到自己的另一面,這種對自我的重新審視,便是藝術家們的終極目的,也是奢侈品品牌用更藝術的方式,與大眾交流實踐的全新方法。
當你在LV店裡不經意地說起這些作品的名稱或者和閨蜜交流這些作品的價值,一句「這些包袋就是藝術。」
就算你明明什麼都沒買,但是足以讓周邊人群把你從有錢人往有品位的人上定義了。
印象派, 是時下文藝小清新的標配,也最受奢侈品喜愛
▲畢卡索作品《Chanteuse》
Gucci秀場的羽毛長裙,出自畢卡索創作於1901年的《舞女》。他的作品,不論是畫作還是作品中人物的服飾在當時都不被認可,現在卻受到設計師的追捧。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作品《Jane Avril》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是後印象派畫家,出身於法國的貴族。他熱衷浮世繪版畫,也是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雖然出身貴族,但他卻熱衷於繪畫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任務,著裝極盡當時的服裝特點:泡泡袖、高腰線。這樣的設計在當今復古秀場比比皆是。
▲克勞德·莫奈作品《Camilleà l'ombrelleverte》
追光少年莫奈是人們最為熟知的印象派畫家了。他遇見了18歲的卡米耶後,畫作裡從此多些《綠衣女子》、《公園裡的女子》、《花園中的女子》,這些女子都是卡米耶。
卡米耶也非常喜歡莫奈畫中的自己,很快兩個人就墜入了愛河。上圖創作於1876年,當時卡米耶飽受肺結核折磨。在這幅畫中,恬淡女子身著極富維多利亞風情的長袍掛衫。人物服裝上的蝴蝶結、荷葉邊都是當時非常有特點的服裝風格,這也是各大秀場上的常用元素。
這些印象派的作品不僅局限在畫框裡,更是作為設計元素被運用在各種時尚單品中。
印象派是現代藝術的起點,一大批充滿著理想的年輕畫家,他們來自於各個階層,大多數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這些主張,和奢侈品本身最想表達的品牌價值不謀而合,也讓人們在追求奢侈品的同時,居然能得到更深層次對於藝術的天然追捧。
認識印象派,是你步入時尚圈不可或缺的一步。這才是制霸時尚圈、行走奢侈品界無上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