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調任中國電科,多次強調核心技術不能受制於人

2020-12-27 21世紀經濟報導

核心技術是最大「命門」,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要加大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研發攻關力度。

5月19日下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調整的決定:陳肇雄同志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職務;免去熊群力同志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科研出身的陳肇雄早年從事機器翻譯理論研究及系統開發,是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科學家之一。由於首次實現機譯技術產業化,在1995年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此後,陳肇雄轉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等央企,並在湖南任職近八年,在陳肇雄任內,湖南提出了「數字湖南」戰略。2015年入職工信部以來,陳肇雄分管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信息通信發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網絡安全管理局等部門。

長期以來,陳肇雄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在多個場合強調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並認為核心技術是最大「命門」,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

陳肇雄多次強調,中國應強化基礎技術研究,突出通用晶片、基礎軟體、智能傳感器等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重點突破自主可控作業系統、高端工業和大型管理軟體技術;加大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研發攻關力度。

早期從事AI研發,跨界政企研

官方簡歷顯示,現年59歲的陳肇雄早年從事科研工作。1989年,他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計算機應用專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此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華建公司總裁等職位。

在上世紀80年代末,陳肇雄的研究重點是機器翻譯理論及系統開發,這門涉及語言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領域正是當前世人皆知的人工智慧的前身,在此意義上講,陳肇雄是最早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科學家之一。

碩士期間,陳肇雄提出了「基於替換的邏輯程序實現技術」,實現了處理速度比國外同類快3-4倍的實用系統,並發表了十餘篇論文。這不但使他提前9個月順利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並在碩士剛畢業便受命擔任了機器翻譯研究項目的負責人。

彼時,發達國家開始在這一領域投入巨資,中國在資金、設備等方面處於劣勢,陳肇雄等已提出智能型翻譯的系統創新,急需必要的經費支持把這項理論成果轉化為實用系統。

在著名機譯專家、「中國譯星」總設計師董振東的力薦下,「863」專家組給予了機譯系統44萬元的支持。據其回憶,這無異於雪中送炭,在1991年,其研發的「IMT/EC─863智能型機器翻譯系統」甫一面世,邊引起了轟動:在當時,用鍵盤輸入一個英文句子,三五秒鐘內,便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出相應的漢語句子,正確率高達80%以上,被公認為當前國際上同類系統中的最高水平。

此後,其團隊成功開發出快譯通EC863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機譯技術產業化。這一技術在3年時間中為中國創匯860萬美元,1995年,陳肇雄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在此前後,陳肇雄圍繞機器翻譯申請了「基於不完備知識的推理技術」「特殊語言現象處理技術」「英漢翻譯系統的詞法分析算法」等一系列技術專利。

陳肇雄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其在2004年履新長城集團董事長後不久就提出「五個目標四項重點」,要求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產品在整個收益中的比例,重點打造核心零部件、整機、軟體和系統集成、以及寬帶業務,並確立了長城「全面轉型,實現往高端發展」的改革思路。

2007年底,陳肇雄由央企「空降」湖南省,先後擔任副省長,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常委、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並於2013年4月擔任湖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在湘近8年,陳肇雄負責的工作,一直聚焦在湖南的信息化、新型工業化、兩型示範區建設、三網融合試點等領域,在陳肇雄任內,湖南提出了「數字湖南」的戰略,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高效開發信息資源、推動信息化和新興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深度融合。

一直強調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

2015年陳肇雄再度回京,分管該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信息通信發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網絡安全管理局等部門。

在工信部期間,陳肇雄頻頻出現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通信行業論壇上,鼓勵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頗像是一個「中國CIO」。

在陳肇雄看來,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是新時代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基礎設施。

此前,陳肇雄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加快推進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稱,當前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全球技術、產業和分工格局深刻調整,這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中國的網絡強國建設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他指出,要瞄準全球領先目標,抓好網絡演進升級。加快全光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互動、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

同時,他強調,要全面提升網絡服務水平,積極穩妥推進電信市場開放,促進各類資本平等競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積極推動網絡共享發展,進一步擴大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範圍。

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一直是陳肇雄強調的重點。他表示,發展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是最大「命門」,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掌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主動權,必須突破這個難題,緊緊牽住網際網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努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的轉變。

為此,他強調,中國應強化基礎技術研究,突出通用晶片、基礎軟體、智能傳感器等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重點突破自主可控作業系統、高端工業和大型管理軟體技術;超前布局網絡前沿技術,推進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研發和商用,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大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研發攻關力度。

陳肇雄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出席2020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並致辭。他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將持續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突破和輻射滲透。加快「新基建」步伐,推動5G加快發展,力爭2020年底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促進「5G+」垂直行業融合應用。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實施「5G+工業網際網路」512工程。

據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國家重要軍民用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的工程建設,重大電子裝備、軟體、基礎元器件和功能材料的研製、生產及保障服務。是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內唯一覆蓋電子信息技術全領域的大型科技集團。

附:陳肇雄簡歷

陳肇雄,男,漢族,1961年9月生,福建莆田人,1985年2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

1978年9月至1982年9月,華東工學院計算機系計算機軟體專業學習。

1982年9月至1985年2月,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習。

1985年2月至1988年10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1988年10月至1992年10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副研究員(1986年2月至1989年3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2年10月至1997年7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院計算機智能機器翻譯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7月至2001年11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華建公司總裁、黨委書記。

2001年11月至2004年4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湖南省委常委、省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委書記。

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省長。

2015年10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2020年5月,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作者:夏旭田 編輯:李博)

相關焦點

  • 工信部副部長空降!這家電子央企要掀起重組大潮了?
    時值特殊會議前期,這一切似乎顯得有些突然,市場隨之聞風異動,中國電科持股公司鳳凰光學、ST電能盤中強勢封漲停,衛士通、國睿科技、華東電腦、太極股份盤初直線拉升。耐人尋味的是,不同於兩桶油和三大電信公司之間的換帥,本次一把手調動並非來自於行業之間輪換,而是由工信部副部長直接擔任。
  • 陳肇雄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19日電 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網19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調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2020年5月19日下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
  • 陳肇雄調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陳肇雄調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調整的決定:陳肇雄同志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職務;免去熊群力同志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
  • 央視評論: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中國芯」再也不能受制於人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要掌握我國網際網路發展主動權,保障網際網路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總書記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站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鮮明指出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 中國製造業比重為何處於下降狀態?工信部副部長詳解
    工信部副部長詳解 2020-11-28 17:54: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羨責任編輯:劉羨     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28日在京舉行,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出席論壇並發言。
  • 中國電科:樹立企業技術創新核心價值觀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黨組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作為電子信息技術領域中央直接管理的高科技型企業集團,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及習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將「創新」擺到工作方針之首,堅持企業化、市場化、集團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致力於真正成為創新主體,以高水平的創新體系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
  • 中國電科(11月23日-11月29日)要聞回顧 | 資訊輕閱讀
    中國電科以科技創新支撐奔月採樣融入新發展、共建新安全 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年度論壇在烏鎮召開在烏鎮,中國電科系列活動精彩紛呈楊軍會見銅陵市委書記丁純中國電科6名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接受表彰中國電科入選中國企業精準扶貧綜合案例50佳
  • 中國電科召開董事會2020年第四次定期會議
    中國電科召開董事會2020年第四次定期會議 2020-12-03 23: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考模考作文|掌握核心技術,迎接多樣挑戰
    材料二:工信部調查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中,32%的關鍵材料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總體來看,我國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 2019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巴士管家驅動客運產業加速融合
    7月9日-11日,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主辦的2019(第十八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 中國電科(北京)集成電路核心裝備自主化及產業化建設項目...
    ▲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1月5日,中國電科(北京)集成電路核心裝備自主化及產業化建設項目(一期)開工奠基儀式在京舉行,中國電科副總經理楊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 工信部:運用大數據分析,加強疫情防控精準施策
    工信部:運用大數據分析,加強疫情防控精準施策 記者27日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已召開疫情防控大數據支撐服務工作調度會,提出加強聯防聯控,運用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
  • 工信部將組織制訂我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產業規劃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張辛欣)工信部副部長蘇波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工信部將組織制訂我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蘇波說,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存在技術基礎薄弱、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標準體系、市場培育等多環節明顯滯後,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等問題。
  • 談民強:跨行業跨領域合作 掌控核心技術
    (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談民強:跨行業、跨領域合作,掌控核心技術) 5月23日,新京報舉辦「兩會經濟策」系列沙龍之擴大汽車消費,圍繞疫情之下如何有效刺激和擴大汽車消費、企業怎樣在危中尋機實現轉型升級等方面展開討論
  • 北航校長懷進鵬出任工信部副部長 系大數據專家
    人民網北京3月5日電(歐興榮)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顯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懷進鵬今年2月已出任工信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此前,清華大學原校長陳吉寧出任環保部黨組書記、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侯建國任科技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北大原校長王恩哥任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記者登錄北航官網發現,現任校長欄尚未調整,懷進鵬仍赫然在列。成立於1952年的北航,現隸屬於工信部,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
  • 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技術專家委員會成立:35位院士名單公布
    12月27日,工業網際網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技術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35位兩院院士整體情況如下:技術專家委員會 主任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金吉擔任;技術專家委員會 副主任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雲、張平、孫凝暉擔任;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 首席科學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擔任;
  • 內山田竹志:混合動力技術仍是豐田的核心
    很顯然,在全球各地成熟運行已達500萬輛之多的混合動力汽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路線制定者來說並沒有觸動。甚至如普銳斯那樣,已經多次在日本蟬聯月度銷量冠軍,也改變不了混合動力汽車在中國的悲情結局。回想起當初在華面世時的技驚四座,到現實中的冷落輕視,混合動力汽車在叫好不叫座的無奈中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