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將組織制訂我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產業規劃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張辛欣)工信部副部長蘇波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工信部將組織制訂我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

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在向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作為智能製造的主力軍,工業機器人不斷從汽車製造領域向機械、建材、物流、食品乃至航空、航天、船舶製造等領域滲透。

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先進機器人在製造業、醫療和服務等產業領域的應用可創造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的產值。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報告稱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場銷量將達到10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40萬臺。

蘇波說,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存在技術基礎薄弱、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標準體系、市場培育等多環節明顯滯後,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等問題。

蘇波表示,工信部將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同時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組織編制我國機器人產業行業標準體系結構圖和標準明細表,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力爭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高端市場佔有率達到45%以上,基本滿足國際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相關焦點

  • 三部委發力機器人產業政策人才缺口令企業焦慮
    「事實上,民用機器人的未來空間會更大。」中國機器人網CEO趙勇告訴記者。在民用機器人需求真正爆發之前,工業機器人已經讓人領略了「恐怖」的增速。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5%,約佔全球銷量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這種爆發式的增長也讓工信部和科技部開始不停地思考著機器人產業的未來。
  • 工信部:正加緊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戰略規劃
    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整車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移動運營商、軟硬體企業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12日正式成立。作為首個推進智能汽車的國家級平臺,聯盟將整合汽車、通信、電子、交通等相關行業資源,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系統發展,並參與相關政策法規研究與制定,以及組織完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的編制。
  • .| 李駿代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1,編制背景及過程2015年受國家戰略諮詢委員和工信部的委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行業專家歷時一年編制完成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1.0》,受到國內外廣泛和高度的關注,在支撐政府行業管理引領產業科技創新引導社會資源聚集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深度解讀美國服務機器人技術路線圖
    服務機器人正在以高速的增長速度加速步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根據IFR的最新統計,未來三年內,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目前的5倍。正是基於廣闊的市場前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布了《美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其中服務機器人作為單獨的一章重點論述。
  • 工信部:將推動我國二維碼國家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6日電 工信部網站6日公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777號(工交郵電類408號)提案答覆的函》指出,將加強二維碼技術在各行業應用的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推動我國二維碼國家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 新版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即將發布,節能汽車權重再提高
    事實上,在近年來以純電為導向的新能源發展總路線已經全面固定的背景下,即將發布的2.0版路線圖背後透露出新能源產業風向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以純電動為主導的戰略導向沒有動搖,但2.0版路線圖中對節能車權重的增加,以及技術多元化發展概念的提出,是對現有技術路徑的一次及時修正。
  • 《中國製造2025》2017版技術路線圖發布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記者劉育英)《<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2017年版)》26日在北京發布。技術路線圖編制專家組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中國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個領域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
  •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在京發布
    2019年5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修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適時組織行業力量啟動《技術路線圖 2.0》修訂工作,得到了行業內眾多企業和專家的高度關注與廣泛參與。《技術路線圖 2.0》修訂工作由李克強教授擔任組長,由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公維潔、許豔華、吉林大學教授高振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公安部交通科學研究所所長孫正良、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岑晏青、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研發總院原副院長李豐軍、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劉衛國、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產品規劃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監胡灝等行業專家擔任副組長
  • 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推重慶機器人產業衝進...
    對於魯班機器人技術研究院這樣的企業,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機器人聯盟」)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給予更多技術支撐。幫助聯盟成員單位乃至整個產業爭取和整合國家級資源,是機器人聯盟的重點工作之一。
  • 最新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發布
    路線圖2.0提出,至203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各佔一半,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業內人士指出,路線圖2.0是對我國汽車電動化路線的合理修正,將引導我國電動汽車產業走上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新版技術路線圖力挺「混動化」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或將重構
    新版技術路線圖力挺
  •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實現明顯的減排效應
    打開APP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實現明顯的減排效應 佚名 發表於 2020-12-14 14:33:42 由工信部委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測算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應用,能夠帶來的減排效應。 根據路線圖的測算,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汽車銷量分別為3200萬輛、3800萬輛和4000萬輛,保有量分別為4億輛、4.5億輛和4.8億輛。
  • 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美國而是這個小國
    隨著我國對機器人產業的不斷扶持,2019年全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為86.8億美元,佔全球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294.1億美元)的29.5%,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57.3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2億美元。在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將會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 電動車標準化路線圖將儘快公布
    在國際標準體系中,我國提出的直流充電方案與歐、美、日充電方案並列成為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準的一部分,我國負責「電動汽車換電站」等3個IEC和ISO國際標準的起草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吳志新說:「大家都知道標準非常重要,我國電動汽車標準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爭取到了我們應有的話語權,為我國部分產業發展贏得了時間並給予了適當的保護。」
  • 張夕勇:制訂戰略規劃要重視的五個問題
    完成好「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有計劃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是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去年11月25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研究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時指出,「十四五」時期,外部環境可能更加複雜,不確定性和挑戰更多,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
  • 教育部&工信部:預計2020年中國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
    近日,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連續五年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製造業企業在招聘機器人一線操作工時陷入困境。記者近期在粵閩魯等地招聘會上看到,許多招聘機器人維護、操作、編程的崗位,月起薪都在4000元至6000元,高至二三萬元,雖是「急招」「急聘」,但不少企業仍空手而歸。
  • 海峽創新戰略布局醫療機器人領域 助力醫療產業智能化變革
    來源:時刻頭條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在科學技術水平的助推下,醫療技術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在此背景下,醫療機器人應運而生,為現代醫療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到,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
  • 可靠的技術路線圖是數位化轉型的關鍵
    關鍵詞: 技術 路線圖   技術帶來了不斷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擁有一個可靠的技術路線圖來幫助規劃公司的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原因。
  • 十四五規劃產業投資機會分析:智能革命與內外循環
    另外,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表述中,提到要推動互聯 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構建 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 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這裡著重突出要將先進技術與產業發展融合起來,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 RFC機器人產業聯盟:服務機器人之家
    RFC秘書處工作人員為OFweek介紹道,作為國家級機器人產業聯盟,RFC旨在搭建中關村雙創服務機器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包括提供信息交流,知識庫共享、人才推薦、軟硬體集採、聯合創業對接,聯合銷售推廣等服務,實現服務機器人產業技術革新,產品快速轉化、促進產業鏈的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