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07:37
82歲的羅久華是杭州最早的專職手工課老師,1956年就在當時的杭師附小當老師,退休後也沒有閒著,在社區、學校裡教小朋友們做手工。
看到有什麼可以重新利用的廢棄物,羅老都在實踐後做成圖紙保存了下來。至少20種製作燈籠的方法、至少10種做小動物的方法……不少讓家長們抓破頭的幼兒園、小學的手工作業,在這裡都能找到不止一種答案。
通過錢江晚報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組織的「2018夢想開門」活動,羅老期望能讓自己的圖紙被更多小朋友看到、用到。
沒有課本和材料
第一代勞技課玩得也很有趣
1956年,羅老從杭師的普師專業畢業,成了杭州手工勞技課的老師。「當時手工勞技課是新開的課程,我記得當年西湖區教手工的老師也沒有幾個。」
當時的勞技課沒有課本,也沒有材料,羅老至今還記得很清楚,一年級到四年級要求做手工、泥工、縫紉與編制、園藝,五六年級要求學竹工、木工、科技製作和園藝。
沒有課本,就自己畫圖紙、找材料。羅老從燒花盆的窯找來了泥料,讓孩子們做泥塑。泥存在醃鹹菜的缸裡,需要的時候切一塊分給小朋友,因為泥會粘在桌上,所以還要配油紙。現在羅老師的手頭還留有一本1960年出版的《插接玩具》,就是當年木工課的課本,飛機、鞦韆、雙輪車、小圓桌、宮燈,從簡到難,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可以做。
一個牙膏殼也能玩一天
現在的孩子都沒這興致了
後來,羅老出了不少手工書,比如《巧手大世界》、《小學生雙休日益智遊戲》等等,還在報紙上刊登了不少自己設計的圖紙。「後來就一通百通了,看到什麼都覺得可以用手工變成另一種作品。」羅老說,動腦筋做手工,不用太複雜的工具,生活裡任何東西都可以「變變變」,「想像力和動手能力都在其中得到了發展。」
羅老拿來一個牙膏的包裝盒,剪了兩剪刀,再折了三四下,不到半分鐘,一個小汽車的車頭就做好了,「有了車頭,還可以變成卡車、轎車、商務車,甚至是遊艇、火車。」這樣的遊戲樂趣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已經很少有了,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玩樂高、打遊戲,「要是會玩,一個牙膏殼都可以玩上一兩天。」羅老興致勃勃地說。
每一張圖紙都靠手工粘貼
送出的是滿滿的心意
雖然退休很久了,但是羅老愛手工的心一直都在,他從日常生活裡找靈感,自己試驗過,做好成品,然後再畫出簡易圖紙,「家裡的手工品太多了,老婆孩子都受不了給我扔了,後來我就畫好圖紙,不留成品了。」
所有的圖紙都列印好、塑封好,放在大小合適的鐵製月餅盒裡。一開始錢報記者以為這些圖紙都是電腦製作後列印的,羅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我們年紀大了,電腦製圖學不會了。」他先用手工畫好,剪貼到白紙上,文字是事先寫好的,去文印店列印出來,再把圖和文字剪貼到一張紙上,排版排好,最後複印出來,再塑封,這樣所有的圖紙都不會黃不會皺。這樣的圖紙,羅老至少有200張,每一張都妙趣橫生。
「2018夢想開門」活動會印製羅老存下的部分圖紙,送給有需要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