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補齊我國公共衛生短板?委員專家呼籲:加強戰略性研究、常抓不懈

2020-12-22 人民政協網

「做好公共衛生的最高追求是平安無事,平安無事就說明我們把事做好了。但是不能因為平安無事就忽視了疾控系統。」12月19日,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必須從戰略上做好公共衛生研究,並且常抓不懈。

本次座談會旨在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分析探討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醫防結合以及居民健康素養等存在的短板,並針對痛點和難點問題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01 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

當前,我國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經濟處於加速恢復中。但是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基礎設施薄弱、醫防不協同、居民健康素養不高等問題。

「目前我國抗疫確實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已經很太平了,我覺得不太平。前一階段抗疫的勝利是險勝,我們應該及時進行總結。」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強調,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公共衛生大發展,重視公共衛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解放思想,形成專業智庫,對公共衛生戰略進行理論研討,梳理中國公共衛生發展歷史,摸清國內外差距,全方位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加強醫院與疾控系統建設,解決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市衛計委黨委書記方來英認為,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12個字: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健全公共衛生體系要堅持整體謀劃,尤其不能遺漏基層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要高度關注傳染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傳染病監測網的問題,壓縮傳輸環節,避免傳輸信息失真,真正實現直報系統對傳染病預防監測的「吹哨」作用。

「做好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保證國家生物安全,這就必須有國之重器。『國之重器』應該是戰略性的,不能今天重視了,裝一裝實驗室,建一個中心,過幾年忘了,就不重視了。」董小平建議,必須從戰略上研究公共衛生,做好戰略性儲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嶽秉飛就加強傳染病監測體系建設呼籲,建立疫情預測分析機制,從環境氣象、中醫、流行病學等多學科入手,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在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救治能力建設方面,應強化基礎研究,著眼平戰結合,建立技術儲備,增強快速診斷和檢測能力,提升相關醫療設施設備配置水平,為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打下堅實基礎。

人才問題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非常明顯的短板。「現在疾控系統人心不穩,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公共衛生院校畢業生很多都不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比如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畢業生,真正到疾控系統工作的不到2%。這個問題亟須重視!」曾光表示。

02 關口前移,不讓小疫釀成大災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算了一筆帳,美國核酸檢測人數已達到全美人口的66%,若我國66%的老百姓每人做一次核酸檢測,將花掉1200億元,相當於10億中國人全年的醫保費用。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也要節約費用,提高效率。比如在腫瘤方面,我國預防和醫療花費比例為1:9,可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40%左右。如果腫瘤預防到位,醫療花費將大大減少。趙平提出,在逐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摸索防疫規律的同時,要注意精準預防。

國務院參事、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劉遠立則認為,防控關口前移、提升基層醫療衛生能力對於做好疫情防控有著重要意義。應廣泛運用如抗原抗體檢測、健康碼、智慧化疾病監測網等創新科技手段,有效保障防控關口前移,不讓小疫釀成大災。在談到我國目前凸顯的基層醫療能力弱、家庭醫生籤約率低等問題時,他建議,激活基層衛生人力市場,在功能評估、經濟能力評估「雙評估」機制上,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照護服務,避免出現因老致貧的現場。

03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從「娃娃」抓起

「如果把公共衛生看作專業的事,那公共衛生就幹不好。健康不是個體的問題,是整個國民素質問題,健康素養第一責任人是自己,但是第一責任主體是政府,政府要擔好這個責。另外,應該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到全民素養和全民健康提升工作中來。」董小平表示。

「這次疫情迫使我們加強了對殘障兒童的健康教育,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等健康意識和衛生習慣培養得到了提高。」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曄建議,要進一步鞏固孩子健康意識和衛生習慣,發揮社區宣傳帶動作用,更好地將衛生健康課程建設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意識和能力。

方來英談及健康教育時則表示,要明確醫療機構在公共管理上的分工,抓好青少年健康素質教育,遴選出一批權威健康科普專家,設立一批權威健康科普節目,組織專家制定健康科普百科全書,支持醫學科學知識的發展和普及。

「健康素養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加強對慢性病的有效預防與控制,已是當前緊迫任務。」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建議,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增強公眾全民健身和健康意識;儘早培養公眾健康素養的理念;落實防控關口前移策略;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要求,強化監督問責機制。

「吃藥就好,好了就停,不舒服就再吃2粒。這些錯誤的理念導致慢性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進而產生諸多併發症,甚至死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安阿玥強調,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建議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加大健康教育佔比,分階段、分年級、有層次地將疾病防治知識增加到課程中,將衛生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範疇,阻斷健康知識貧乏的代際傳遞。此外,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加強健康教育傳播,嚴把內容關。

04 中西醫結合構建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救治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治好了100多位新冠肺炎病毒患者,其中30多例重症,沒有一例死亡。這正是中醫有效防治優勢的體現。」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表示,中西醫結合是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點,91.5%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使用中醫藥,有效率達90%以上。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看到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制與體制機制建設薄弱,中醫藥防治疫病的機構與人才隊伍建設薄弱,以及中醫藥預防與治療結合的優勢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對此,曹洪欣建議,儘快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機制與隊伍建設,各級公共衛生體系增設中醫藥機構,充實中醫藥專業人員,加強中醫藥知識培訓;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與發掘,傳承利用中醫藥內服、外用等防治疫病方法;全面加強面向基層的中醫醫療機構與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平臺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則認為,讓中醫藥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發揮力量,需建立中醫藥參與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構和機制:應加快立法,明確將中醫納入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救治體系;明確中西醫職責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和作用,共同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建立成熟的應急管理機制和組織構架,在中醫系統內部完成獨立的應急醫療隊儲備和疫病防治人員儲備。此外,提升相應學科建設,注重加強疫病學科隊伍和防治能力建設,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

「疫情防控需要社會各界努力,包括我們海外華人華僑,也應積極獻策出力。」香港華人華僑總商會榮譽會長、博爾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乃康表示,中國抗疫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體現了制度的優越性,也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了方案和智慧。作為企業要重新認識中國在抗疫戰場的勝利,履行好企業的責任和擔當,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助力。

人民政協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相偉出席會議並致辭。人民政協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總編張寶川在會上作了發言。

記者:楊嵐 何方

攝影:田福良

編輯:莫愁

相關焦點

  • 政協委員反思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公共衛生缺乏戰略性國之重器
    「做好公共衛生的最高追求是平安無事,平安無事就說明我們把事做好了。但是不能因為平安無事就忽視了疾控系統。」12月19日,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必須從戰略上做好公共衛生研究,並且常抓不懈。
  • 加強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在補短板
    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全力以赴加強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著力補齊鄉村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的短板。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的鄉村公共衛生體系,主要依賴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依託、鄉鎮衛生院為主體、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網絡機制發揮作用。
  • 閱政觀|這幾天廣東連出「重拳」,為了補齊這塊短板
    這些「重拳」,雖涉及項目建設、財政投入和立法修法等不同領域,但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補齊公共衛生軟硬體短板,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護。事實上,疫情發生後,針對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領域薄弱環節,廣東已連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補、堵、強」相關措施並快速落地。新的動作,勾勒出了什麼新藍圖?
  • 王水: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同時也是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江蘇省婦幼保健院院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王水就「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提交了相關提案。他說,公共衛生是一個熱點話題也是一件切乎民生利益的大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作為一名醫衛領域的政協委員,王水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 鍛造長板補齊短板:銀行業如何發力支持產業鏈供應鏈
    我國產業鏈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成當務之急,這也是銀行業未來的發力點所在。專家分析認為,金融助推產業鏈供應鏈升級,著力點在於進一步提升先進位造業貸款投放,尤其要增加中長期貸款佔比。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普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不再走傳統抵質押融資的老路,實現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強化科技賦能,打造數位化的產業鏈金融服務生態體系,或是未來金融服務產業鏈升級的重要方向。」
  • 專家建言獻策:如何加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
    如何處理疫情的上報、處理一線醫生以及一般民眾對疫情的反應,這也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需要正視和研究的重大問題。如何進一步建設好公共衛生系統,網上有很多文章寫得很好。我只想提一點,即建設公共衛生系統和醫療機構改革要協調發展、同步進行。一是因為公共衛生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以醫療機構為載體。
  • 推進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著力點
    因而,加強農村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可以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吸引高等醫學院校的畢業生,特別是農村生源地的畢業生回村補充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另一方面應繼續完善支農醫療衛生機制,定期安排衛生專家到農村開展講座和坐診,增加村民的醫療知識,實現大病、重病早發現、早治療,讓農民生活得更踏實。強化農村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機制。
  • 如何讓公共衛生安全觸角更靈敏?聽聽來自抗疫一線的3位住湘全國...
    兩會好聲音如何讓公共衛生安全觸角更靈敏?聽聽來自抗疫一線的3位住湘全國政協委員怎麼說住湘全國政協委員易露茜、張國剛、徐自強,都來自抗疫一線。經此一役,公共衛生安全觸角如何更靈敏,如何更好呵護市民健康?……針對這些大家關注的話題,他們將會有啥建議?
  • 科學課標改革 呼喚補齊「工程學」短板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恩山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小學科學課改革迫切需要補齊「工程學教育」這塊短板。今年,教育部出臺了經過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今秋起,科學課程延伸至小學1、2年級,且要覆蓋K—12全部學段。這意味著科學教育將正式納入全階段國民教育體系。
  • 我國剖腹產率高達46% 上海政協委員呼籲治理
    新華網上海1月16日電 (記者張建松 羅爭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我國剖腹產率高達46%,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15%的警戒線。上海市政協委員對這一現象憂心忡忡,呼籲多管齊下降低我國剖腹產率。
  • 【垃圾分類】補齊差距短板 加強督查問責 踏踏實實做事 給百姓落下...
    【垃圾分類】補齊差距短板 加強督查問責 踏踏實實做事 給百姓落下好口碑 2020-12-21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補短板 研究生擴招與學院建設並行
    教育部新聞辦負責人近日向媒體表示,今年將擴招醫學碩士,具體如何落實,其稱「還在研究」。但已有多地多校披露了醫學研究生擴招計劃。廣東省3月底印發文件提出,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到2022年年底,廣東將實現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快速應急響應人才隊伍全覆蓋。
  • 心血管疾病居我國疾病死亡原因榜首 四位專家委員呼籲「護心」
    心血管疾病作為我國居民死亡原因榜首的疾病,更是成為醫療衛生領域的重點討論內容。日前,四位心血管內科專家委員集體做客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頻道,圍繞構建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緊密型醫聯體、科技創新、健康促進、疾病防控接受採訪,集體呼籲廣大群眾「護心」,心腦血管疾病亟待同防同治。
  • 公衛專家呼籲市民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全球應如何為今後可能發生的新發傳染病做好準備?12日,在武漢市疾控中心科技大會舉辦的專題學術講座上,公共衛生專家認為,國內的疫情形勢證明,此前一系列防控策略有效,並呼籲市民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武漢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於學傑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馮錄召研究員作為嘉賓,現場分享新發傳染病流行的研究、新冠流行病學研究與防控進展。
  • 激發隊伍活力 補齊鄉村短板
    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開篇語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年來,廣東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大力實施「強師工程」,補齊鄉村教育師資短板,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邁出新步伐、實現新跨越。●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外引內培▶▷教師隊伍學歷層次明顯提高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
  • 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原標題: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2個省份699個縣開展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工作,近10萬所學校開餐,受益學生近2300萬人。另有19個省份529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工作,覆蓋學校近4萬所,受益學生達1000餘萬人。
  • 漳州高新區:發力民生事業 加快補齊短板
    洪樂敏 攝核心提示去年「區地合一」以來,漳州高新區緊抓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重大歷史機遇,加快補齊教育、醫療衛生、民政、文化旅遊等民生領域短板,出臺了一系列補短板惠民舉措,以實際行動回應民生關切,加快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 應勇答上海交大師生問:補齊環保短板,遠比多建幾幢樓重要
    應勇答上海交大師生問:補齊環保短板,遠比多建幾幢樓重要 澎湃訊 2017-05-26 23:2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