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還在外漂泊打工的陳鴻霖當時沒想到,家鄉桂林平樂漫山遍野,從小看到大的柿子餅,能成為帶領家鄉父老一起創業脫貧的「致富果」,他站在一片柿子山頭,看著金燦燦的柿子果,幹勁十足。
2017年從廣東返鄉創業的陳鴻霖,通過電商平臺的助力,如今每年可以賣出價值幾千萬元的柿餅。今年,他預計柿餅銷量會繼續創新高,帶動更多村民返鄉就業、脫貧致富。
「地攤佬」的首次「觸電」 讓他發現新商機
三年前從廣東返鄉創業的陳鴻霖如今已做到每年可以幫家鄉賣掉幾千萬產值的柿子
柿餅,是廣西平樂縣的特產之一。上世紀80年代,桂林平樂縣橋亭鄉大塘口村的村民們開始種植柿子,蜿蜒的村道兩旁種滿了柿子樹,果實成熟季,樹上掛滿黃澄澄的果子,好似漫山遍野點亮了黃色的小燈籠。
1988年出生的陳鴻霖家裡也有大片柿子林,遍布整個山頭。但如今這片山林早已荒廢,因為他不肯繼承「家業」。
「從小看著父母種柿子,實在是太辛苦了。」陳鴻霖不想走父輩的老路,但又不擅長讀書,讀完中專後便報名參軍入伍。退伍後,他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去廣東打工謀生。
在服裝廠縫過衣服、在菜市場賣過菜,還在街上擺過地攤……陳鴻霖嘗試過各種謀生手段,雖然能賺到錢,但他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
2016年,在農貿批發市場工作的陳鴻霖遇到了一名供貨商,每天都向他訂購成噸的貨。他很好奇:買這麼多貨物,要賣到哪裡去?怎麼賣出去的呢?他向這位供貨商一打聽,才知道這些貨物都是供應給電商的,「根本不愁銷路」。
這是陳鴻霖第一次接觸到電商。首次「觸電」,就讓他發現了新的商機。
到「多多大學」深造 理論實踐相結合
陳鴻霖在家鄉建立了8個加工廠房,每天都有幾萬個柿餅的訂單從他的廠裡發出,送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上。
2017年,陳鴻霖開了自己的第一家網店。嘗試售賣油茶、板慄、柿餅等家鄉土特產。但他沒想到,自己對貨品品質和物流的把控都沒有經驗,半個月時間就虧損了10多萬元。在外打工七八年的積蓄一下子全賠了。
「當時感覺整個天都塌下來了。」陳鴻霖說,當時自己年輕氣盛,沒有放棄,又嘗試在短視頻平臺做直播,賣的是海鴨蛋和短褲,結果再次失敗。「直到現在,我家還囤著一房間賣不出的海鴨蛋和短褲呢。」回憶起當時的經歷,他苦笑著說。
縱然接連遭遇失敗,但陳鴻霖沒有被擊垮,而是選擇從頭再來。他一邊總結失敗的經驗,一邊在「多多大學」學習電商運營的專業知識。他半開玩笑地說:「我雖然是中專學歷,但現在也是上過『大學』的人了。」
「多多大學」是拼多多旗下的核心官方培訓平臺。拼多多平臺上,不少活躍商家都是通過「多多大學」與高校的合作得到學習、培訓機會的。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還將各地區的線下課程通過線上進行大規模推送,累計協助超過60萬名農業經營者向電商轉型。
「拼多多不僅有專門的培訓課程,還為優質的產品和做得好的商家提供流量扶持。」一路摸爬滾打,陳鴻霖的網店運營逐漸成熟,銷售有了一定的規模。這時,他開始再次審視起自己的家鄉。
掌握電商知識 農民升級為「新農人」
每一株柿子,都承載著陳鴻霖與村民們的殷殷期望。
據記者了解,桂林市平樂縣月柿種植面積20多萬畝,年產鮮果55萬多噸,加工成柿餅銷售的約35萬多噸,總產值約30多億元。憑藉家鄉柿子的貨源優勢,2017年底,陳鴻霖回老家平樂建了個廠,收購家鄉的柿子,加工成柿餅,上網銷售。
一開始,村民們對電商充滿疑惑。為了讓鄉親們相信自己,陳鴻霖召集10多個親朋好友,組建了小型電商團隊,主動給當地鄉親們傳授電商運營知識。「白天做培訓,晚上實際操作,我還同時經營著七八家網店,最忙的時候大家沒日沒夜加班,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地鋪,真是太拼了。」在陳鴻霖的引導下,不少村民都掌握了電商運營知識,成了「新農人」。
嘗到甜頭的鄉親們,很快就接受了電商行業。為了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大塘口村的村支書黎宗憲還專門來找陳鴻霖,請他專門講電商培訓課。
「過去,我們只能等人進村來收購柿子,市場價格波動大,遇上天氣不好或者市場不景氣,沒人要,只能爛在地裡。」黎宗憲說,現在有了電商平臺,村裡的柿餅銷路更廣,集中收購渠道更多,價格相對穩定,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今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通過電商線上銷售,柿餅仍能發往全國各地,單價穩定保持在5元多一斤。
黎宗憲描述的這種電商優勢,實際上是拼多多基於農村經濟分散化的特點,探索出的「農地雲拼」模式。這種模式以「拼購+產地直發」為核心,消費端通過拼單購買,將臨時而分散的需求聚攏起來,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民提供長期的、穩定的訂單。
通過銷售和運營,陳鴻霖還經常和團隊研究分析自己店鋪的消費者人群畫像,發現目前客源主要集中在廣東和江浙滬一帶,說明一線城市的人們對品質優、價格好的產品需求尤為旺盛。
陳鴻霖的拼多多店鋪有不少柿餅的「鐵桿粉絲」,陳鴻霖經常會在後臺看到,一部分固定的消費者在柿餅上市時就開始連著好幾個月都來自己的拼多多店鋪購買,每次買的量還不少,陳鴻霖有時候會讓客服有意識做消費者調查,問這些固定的消費者為啥固定時間固定購買,消費者告訴客服,因為買過一次後發現品質很不錯,身邊很多親朋好友也都喜歡吃,也就經常自己下單也幫人下單。
「家門口就業」成真 電商助力脫貧致富
陳鴻霖站在整片整片的柿子樹山坡上,身後的一大片柿子林都會進入他的加工廠加工成柿餅後賣到全國各地。
大塘口村的柿子林旁,有一處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村民們種植的柿子收購來以後,工人們對這些柿子進行挑揀、晾曬、包裝,然後打包發貨。
這是陳鴻霖在家鄉建立的8個加工廠之一。每天都有1萬多個柿餅從加工廠發出,送往全國各地。在拼多多商城的柿餅銷售店鋪中,他的網店銷量穩居第一,每年能賣出3200多噸柿餅,年產值達5700多萬元。上百名村民到陳鴻霖的工廠裡做工,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近就業,還為村裡的貧困戶創造了脫貧的良機。
村民劉遠松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沒有遇到太好的就業機會,生活比較艱難。在當地政府幫扶下,又趕上了電商帶動村裡經濟發展,他也搭上了這趟電商的順風車。收穫季,他每天駕駛著三輪車,把自家曬好的柿餅運到陳鴻霖的工廠。工作人員進行品質檢驗、稱重後,當場把收購款交到他手中。
「靠著村裡柿餅大賣,我2019年已經脫貧了。明年打算擴大柿子的種植規模,掙更多錢,讓生活更富裕。」劉遠松說。
「電商明顯帶動了柿餅產業的發展,給全村帶來了致富的機會。如今,大塘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村裡7名貧困戶全部脫貧!」黎宗憲欣喜地說。
平樂縣橋亭鄉黨委書記黃郡介紹,當地建設的月柿產業融合示範園區,核心區就在大塘口村。園區通過培育專業合作社和引入拼多多電商平臺,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確保農戶收入穩定。她透露,大塘口村有柿子園320多畝,年產柿子果1400噸,加工柿餅470噸,目前正不斷實現月柿的種植、加工、銷售產業化,並努力打造出月柿綠色品牌。
「希望有更多像陳鴻霖這樣的返鄉創業青年,把家鄉好貨推廣出去,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黃郡說。
文丨廣西日報記者 周紅梅
圖/視頻丨何淞熒
編輯丨梁笑天
責編丨覃燕燕
值班主任丨晏彥
廣西日報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