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1月29日,「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在成都博物館(以下稱成博)正式開幕。此次油畫展,邀請到15位極具代表性的四川畫家,展出了他們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40年間創作的70餘件重要作品。
策展人、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對封面新聞表示,為了更完整的呈現四川油畫在過去40年所取得的成就,貫徹策展思路,本次展覽的展品都是從各地美術館和收藏家邀請的,還有「一個一個」聯繫畫家本人後才借到。
其中包括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春風已經甦醒》,還有畫家高小華在在上世紀80年代的名作《為什麼》、以及畫家羅中立的《父親》手稿系列等等。
何桂彥表示,其中有遺憾,有些重要作品因為展期衝突等原因,沒能來到成博,「但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四川油畫輝煌40年
本次成博油畫邀請展不同於以往在美術館舉辦的普通畫展,館長李明斌表示希望能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做藝術詮釋。為了夯實油畫邀請展的學術基礎,館方專門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藝術批評家王林,著名策展人呂澎等組成學術委員會,為此次展覽的策劃以及美術史收集整理工作提供指導。
策展人何桂彥在解說畫家何多苓的作品《雪雁》。
何桂彥告訴封面新聞,畫展結構和初步策劃出來以後,就提交給學術委員會審議,「然後李(明斌)館長組織學術委員會在一起進行了討論。」
此次展覽共有5個單元,卻不像往常展覽按時間線性陳列,而是有計劃地按照藝術史、社會史的節點分為歷史迴響、時代肖像、語言世界、地域與身份以及傳統再造五個各自獨立,又互為表裡的部分。
何多苓的作品《春風已經甦醒》。
何桂彥表示,四川油畫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國門的開放,給予四川畫家極大的滋養,成為他們迅速生長的動力,另一個方面當時他們所積極描繪的也正是那個「時代的面貌」。
而四川油畫之所能夠在全國範圍內異軍突起,最突出的特點就來自於他們對人的關注。從最初對農民、少數民族、普通老百姓等等「他者」的觀察,到後來對「自我」的發現和發掘,在那個奮進的年代,四川藝術家做了方方面面的嘗試。
其中最重要的嘗試就是對藝術表現形式,即繪畫語言的探索。何桂彥認為上世紀末,四川畫家在藝術語言方面的摸索對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同時,藝術家的自覺和自己身份息息相關,這個身份一方面是四川這個地方給予,另一方面也是整個中國藝術傳統在後面支撐著他們。
普通觀眾也可看可聽可學
為了完整呈現四川藝術40年的脈絡,策展人何桂彥和範犁擬定了一份詳細的作品名單,但由於展期衝突等原因,一些重要作品沒能來到此次展覽現場。但是,也有「意外的收穫」。
比如中國當代美術史的裡程碑之一,羅中立的畫作《父親》因故未能展出原作,但羅中立卻向成博出借了自己為創作《父親》所做的一套草稿,「這套手稿基本上全部(拿出來)展覽了」,從中可以清楚看到《父親》的誕生歷程。
此外還有畫家張曉剛作品《綠牆:兩張單人床》,這是此次油畫展中最大的一件單幅作品,也是張曉剛在成都展覽過的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雖然此次展覽有深厚的學術性質,但展方也為普通觀眾準備了詳細的作品介紹和語音導覽。策展人之一、成都博物館藝術總監範犁表示,專家和藝術家可以從這個展覽中得到學術性的資訊,普通觀眾也能通過展覽介紹以及講座了解到這個展覽的內涵。
範犁告訴封面新聞,這次選擇的作品大多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甚至包括一些已經納入史冊的作品,「在美術(相關)的教科書上都能看見」,這對普通觀眾來說是一次藝術盛宴。
此外,本次展覽中還特別邀請到了畫家何多苓以及周春芽在近年創作的新作,「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