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藝術展」。
四川博物院「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藝術展」展出的文物。
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金仙宮夜遊分心。
杜甫草堂盆景展。
成都博物館「巧手奪天工」展。
成博「巧手奪天工」展出的漆器。
成博「走進重華宮」展碧玉交龍鈕。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面露華濃。
1956年新都蛾蛾墳的發現,揭開了四川明代女性生活的一角。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藝術展」,讓觀眾從多維度了解明代女子的生活美學。
本次展覽首次展出蛾蛾墳出土的明代服飾,結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平武報恩寺博物館和綿陽市博物館精美的飾品,配合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明代女性書畫作品,展示了明代女子的生活藝術。61件(套)文物和8件當代藝術家作品盡在展廳,一大亮點就是讓古今藝術家隔空對話,以當代人的視角穿越古今,探索明代今朝的美好。
展覽期間每逢周末將舉辦以「盛世霓裳·夢回明朝」為主題的漢服觀展體驗活動,觀眾可自行穿著漢服來觀展,拍照並上傳朋友圈或願意留下電子照片,均可領取紀念禮品一份(限量100份)。1
四川博物院陳展部主任任卓介紹:「這次展覽主要是想向觀眾展現明代女子的生活藝術,展出的作品多數都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尤其新都蛾蛾墳出土的明代文物,是出土後首次亮相,有著重大的意義。」
此次同時展出了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和綿陽市博物館的明代金銀女性飾品,這些飾品的華美程度值得觀眾仔細品鑑。此外,當代藝術家根據本次展覽主題創作了8件原創作品,營造出古今對話的穿越感。如王東濤作品針對本次展覽構思而成的《時間的對視》,從存留的展品的製作、圖案構思、製作工藝到使用的人,可以窺視和想像百年前或者更早年代前社會生活的一角。這件作品選擇一件在博物館展陳的織繡衣物,通過現在的織錦與繡工刺繡,以借形的方式又成為一件現代的「實用物品」,並將影像實時地傳送到博物館,讓當下的蜀錦、蜀繡和明代織繡的衣物產生交織,用實時的影像製造出時空摺疊和互換的可能。 明代女子的書畫作品裡,藏著她們的才情和優雅,如文俶花蝶圖扇面。文俶是明代女畫家,是明代畫家文從簡的女兒,文徵明玄孫女,後嫁給晚明才子趙靈均為妻,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花鳥畫是女性畫家們最熱衷表現的題材,出於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對花鳥特有的偏愛,深閨女子熱衷畫花鳥,而文俶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各色精緻的飾品展現了明代女子的精緻,比如海報上的金梳子。這把梳子梳把正中飾牡丹紋,中有一小孔,兩側飾雙鳳紋和葫蕾花,梳把用短線紋隔成呈半月形,十分精緻。
此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金仙宮夜遊分心也格外精緻。小小的髮飾竟然雕刻了40個人物,描繪了古人晚上出行的場景,整個金器採用立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玲瓏剔透、層次鮮明。一人騎馬,馬前有提燈開路者,馬後有舉扇侍奉者,左右各有隨從十五人,或持扇、或擊鼓、或操琴、或彈琵琶、或託物品相隨……這些景象,在一個闊18.8釐米、高6.3釐米的金器「分心」上刻畫呈現。
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北京的城池如何而來?成都在古代有多少個稱謂?這些關於北京和成都的歷史小知識,都可以在金沙博物館新展《讀城——首都與成都》上找到答案。
9月29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首都博物館聯合打造的《讀城——首都與成都》展覽在金沙開幕。本次展覽是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首個教育體驗展,以圖版、互動體驗和系列特色社會教育活動講述首都北京和天府成都的千年嬗變。展覽將持續至11月30日。
展覽分為北京、成都兩個部分。北京部分講述了北京城池的設計布局和遺存現狀;成都部分則展示出成都城誕生、歷史變遷和現狀。不囿於傳統的博物館觀展體驗,《讀城》是一個由青少年與博物館共同構建的展覽。展覽籌備階段,金沙就邀請青少年兒童以北京和成都為主題創作了美術作品。經專家評選,200幅作品共同組成「我心中的天府成都」青少年兒童主題畫展,作為讀城展覽的一部分展出。
展覽期間,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將邀請孩子們用硬紙板折出城磚的模型,用彩筆畫出城磚題記,寫出自己的思考問題,在展板旁邊搭建一段北京城牆和古蜀文明的祭祀建築遺址——羊子山土臺,親手裝飾出代表兩個城市文化的展陳元素,體驗展覽不斷完善的過程。
作為金沙首個教育體驗展,《讀城》還將化作一個「可移動的展覽」,以精品課程、景點打卡等活動為載體,把天府成都三千年的文化脈絡帶到成都的各個角落,同時帶領孩子們到城市中找尋失落的歷史印跡,與這座城市深度互動。
展覽結束後,讀城的旅程還將繼續走進社區、藝術館,在這些公共區域展示圖版並開展相關社教活動,讓博物館在城市中無限延伸,真正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封面新聞記者曾潔實習生廖雪瓊羅紫妍
金秋十月,如果你來參觀杜甫草堂,千萬別錯過杜甫草堂第47屆盆景展暨四川省第十一屆盆景精品展。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川派盆景技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過李忠玉、張遠信、楊永木等幾代國家級盆景藝術大師、川派盆景領軍人物的共同努力,奠定了川派盆景在國內外的核心地位。早在1982年由國家郵電部發行的全國第一套盆景題材的郵票中就收入了杜甫草堂盆景大師張遠信、楊永木創作的《和峰破雲》。直到現在,觀眾還可在杜甫草堂一睹盆景大師們創作的川派盆景的傑出代表作,山水盆景《西蜀秀色》《試劍石》、山石盆景《雙松圖》等作品,宛如立體的畫。
本次展覽主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盆景發展歷史」,突出川派盆景的歷史文化藝術氣息,體現「四川盆景發展史」主題。川派盆景「擁巴山蜀水之莽蒼,得青史人文之薰染」,以大氣穩重、清秀高雅的造型特點,追求自然、形神兼備的取意風格,靈透峻美、深邃幽遠的布局方式和匠心獨運、個性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各大流派中獨樹一幟,一躍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屆盆景展廣泛集中不同的地區、樹種、流派,可謂精品薈萃、精英雲集,將展出來自全川5個市州,16個區縣的200多件盆景作品,是當下川派盆景的一個縮影,也是全川廣大盆景藝術家與盆景藝術工作者傳承川派盆景、發展川派盆景的生動注釋。
展覽期間,草堂還將邀請盆景大師進行現場技藝展示和盆景作品創作,讓觀眾現場感受盆景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魅力。 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從油紙傘到繡製品,從竹藤編到木版年畫,傳統工藝以極致的美感,代表著中國美學的歷史和未來。隨著近年傳統文化的復興,傳統工藝帶著新力量回歸公眾視野。9月27日,「巧手奪天工——傳統工藝的現代新生」在成都博物館開展。
一批年輕的設計師參與了這次展覽,將經典與現代結合,讓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蘊含傳統元素的精美作品,紛紛走上國際舞臺,成為時尚藝術界的寵兒。
左書僑留著長發、相貌俊美,看起來更像個藝術家,而不是一項古老技藝傳承人。他曾經學過京劇男旦,赴香港學習化妝,是業內赫赫有名的彩妝師。2013年,左書僑拜花絲鑲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昌義為師,又根據文物、史料推測古代女子的髮飾模樣,經過數年的摸索,終於成功「復活」了這項宮廷絕學。
左書僑如今是國內唯一能做出完整鳳冠的人,熱播的網紅清宮劇《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中皇后、嬪妃們頭上所戴的精美頭飾都出自左書僑之手,最傳統的工藝,卻讓現代流行文化為之驚豔追捧。這次展覽,左書僑特別帶來了耗時5000工時製作的雙龍七鳳冠,其設計參考了清代《萬國來朝圖》中乾隆后妃所戴鳳冠,鎏金穿銀,華美非常。
從成都走出去的女孩何苗有著一張可愛的臉孔,卻擅長極為幹練簡潔的中性風格。作為一位蜚聲歐美的服裝設計師,她也是國際頂尖時尚秀場上的常客。本次展出的服裝「祈福」在倫敦時裝周發布時,曾經引起巨大轟動。「祈福」的靈感來自何苗在四川甘孜州所見到的藏族婦女編發。她將代表各種寶石的織物以藏族扭結編織的方式結成漁網狀,每一個結都親手編織,足足花了一個月。
展覽中,一項項古老的傳統工藝在藝術家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在唐代古窯所在地明月村獨自探索6年的廖天浪,為展覽特別創作了一組以蜀器為靈感、以火痕柴燒為表現方式的作品「蜀器新柴燒」;曾摘得上海衛星展新銳設計獎的竹編提燈「如星」,採用傳統竹編技術,以天體儀為靈感,呈現出極具現代藝術的美感。
經典不止既往,時尚不限當下。從東方到西方,從民族風到國際範兒,傳統工藝在今天依然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地為現代藝術提供著養分,甚至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封面新聞記者薛維睿
還記得2016年9月15日的中秋節,成都博物館新館以一場盛大的展覽《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拉開了開館帷幕。兩個月的時間裡,來自故宮的一百多件珍藏吸引了63萬人觀展,掀起一陣「清宮熱」。
時隔三年,久違的乾隆帝再次「駕臨」成博。「走進重華宮」特展於10月1日亮相成博,展期兩個月,免費對公眾開放。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就從未開放過的乾隆潛邸「重華宮」的88件/套珍藏文物,展現一代帝王在皇子時期的宮廷生活。
雍正五年(1727),弘曆在新婚後遷居於「乾西五所之二所」。1735年,登基為帝,此處便成為潛邸,賜名「重華宮」。作為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全球巡展項目,本次「走進重華宮」特展是該展在中國境內的首秀亮相。
多年前,一部《還珠格格》風靡大江南北。在劇中,小燕子居住的宮苑名為「漱芳齋」,是一座小巧玲瓏、秀麗雅致的院落。實際上,「漱芳齋」正是重華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酷愛戲劇的乾隆在這裡宴集演戲,陪母親崇慶皇太后進膳觀戲。為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展覽將漱芳齋院落中的一座大戲臺按比例復原到了展廳。
此外,武俠迷所熟知的《四十二章經》也在此出現。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四十二章經》則是一幅人人爭奪的藏寶圖,而本次展覽中,你可以親眼一睹真正的《四十二章經》,是由乾隆親筆所書寫於宣德磁青箋上珍貴版本。
封面新聞記者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