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期間,我堅持每年為中國人民獻血,現在已累計超過2500 毫升。我老公是中國人,女兒在中國上小學一年級,我雖然是俄羅斯國籍,但內心早已與中國血脈相連。」
卡佳,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首位來華博士生。她在中國結婚生女,與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情緣。濃厚的中國情懷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她成為一名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
初識中國,領略文化底蘊
「小時候,我得到的第一個書包是中國生產的,上面印有孫悟空的圖案。」20多年過去了,卡佳對童年時期的那個藍色帆布書包仍然記憶猶新,並在內心深處保留著當時初識中國的驚喜。
小時候,卡佳經常翻閱家中一本厚厚的相冊集,上面全是關於中國文化的彩色照片,詳細介紹了中國的人文風貌和大好河山。「中國真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前往中國的想法那時候就在卡佳心中誕生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漢語。」
卡佳 10歲開始學習漢語,經過三年刻苦自學,成為班上漢語最好的學生。「把不會的漢字都寫在卡片上,隨時看隨時背。」卡佳不滿足於學習基礎漢語,逐漸接觸一些成語和詩詞,了解中國的歷史故事,詞彙量也越來越大。
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卡佳上大學後,選擇了哈巴羅夫斯克國立師範大學的漢語語言學與翻譯專業進行學習,由於成績優秀,獲得了語言專家的資質,被學校選為首批 3名俄中交換生之一,於2007年赴哈爾濱工業大學語言學專業交流學習。
2009 年,卡佳獲中國政府獎學金,成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留學生,2012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國工作。2017年,她考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邂逅石大,感受別樣特色
「來此讀書之前我就來過青島,它是我來中國最早接觸的城市,青島人善良熱情,在生活上給了我很多幫助。」卡佳感受到青島這座城市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常常感動於山東人的「好客」。
卡佳不僅喜愛石大美麗的校園環境, 而且對學校開放發展的理念和教育政策讚賞有加。 「學校裡不分國籍,導師都一視同仁,在與同學們的互相幫助中,我的專業知識得到不斷提高,還充分鍛鍊了我的漢語口語。」「老師們對我很好,教學非常有耐心,同學們很友愛,在學習上常常幫助我。學校老師的地位很高,尊師重道的風氣很濃厚,我很受感染。」在緊張的專業學習之餘,她還積極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擔任過校留學生才藝大賽和留學生新年晚會的主持人,還參加學校舉辦的演講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
「石大在中俄交流方面經常開展豐富的活動,使中俄兩國的學生可以近距離交流。通過這些活動,我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在石大美麗開放的校園裡,卡佳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文化,並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卡佳喜歡多種體育運動,堅持每天慢跑 5 公裡,曾參加2016年哈爾濱國際馬拉松比賽和2017年青島馬拉松比賽。
融匯中俄,揚起友誼風帆
出生於蘇聯時期的卡佳,從小受到薰陶,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頗有好感。來到中國後,看到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高速發展的道路,更加深了她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後,她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的認識更加深入。 在學習之餘,卡佳主動為學校教師與俄羅斯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動牽線搭橋。卡佳在課堂上的積極發言探討,從一個俄羅斯人的角度,為石大師生提供關於當下中國的理論實踐的新視角。對此,她的導師張榮華教授對她讚賞有加:「我能感受到她對擔任中俄文化交流使者的熱情,她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有助於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在中國度過了大部分的成人生活,這對我性格的塑造有極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說,我已經是半個中國人了。」卡佳微笑著說。
卡佳一邊感受著在中國的美好,一邊積極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她曾擔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黑龍江省新聞辦公室俄文期刊《夥伴》的翻譯、編輯,並在中俄國際博覽會上為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州長和黑龍江省省長、省委書記會談做翻譯。
2018年5月,卡佳在北京大學參加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與全球 30 多個國家的千餘名中外學者共同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中國的發展讓世界矚目,在中國石油大學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別有意義,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和交流,為中俄的共同發展和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卡佳說。這就是她在中國的夢想,並為這個夢想而不斷努力。〔供稿/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