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文化 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2020-12-13 中國僑網

  來華留學生的開學季

  日前,各高校迎來開學季。來華留學生陸續返校,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無論是剛到中國留學的新生,還是已在中國讀過一學期的老生,他們都為融入留學生活、了解中國而努力。

  從結緣中國到留學中國

  黃蓓蕾

  數據顯示,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北京語言大學已經為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20萬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隨著新學期開學季的到來,北京語言大學校園又熱鬧起來,來華留學生紛紛返校。

  探索中國文化

  孫博來自法國,如今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新生。2013年,他第一次到中國。「來之前,我並不了解中國。到中國後,第一印象是中國幅員遼闊,城市很大;第二印象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非常不同。」孫博說。

  到中國後,孫博到過不少城市,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及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我很喜歡住在中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孫博說,「我對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很感興趣,對中國民俗文化也充滿好奇。」

  孫博非常喜歡中國的書法,在他眼中,書法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中國書法非常獨特,既神奇又漂亮。」孫博說。

  談到為何選擇到中國留學,孫博告訴筆者,是因為對中國的興趣。在法國讀本科時,他選擇了漢語和中國歷史相關的專業。「學習了多年漢語,我希望有到中國留學的機會。」孫博說。

  到中國留學後,孫博很快適應了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除正常的學習安排之外,孫博還安排一些課外活動用來消除緊張感,比如到北京各博物館和景點參觀,與中國同學多交流。

  「我覺得好奇心是適應新環境的驅動力,抱著不懈探索中國文化的想法,會讓我的留學生活變得有趣。」孫博說。

  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沈瑞芝和孫博一樣,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新生。她來自泰國,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我是華裔,家中仍然保留著很多中國的傳統習俗。到中國之前,我以為會很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適應新環境還需要一個過程,我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沈瑞芝說。

  因為家人的工作與中國相關,10年來,沈瑞芝每年至少會到中國旅行1次,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泰國讀完本科,沈瑞芝選擇到中國留學。

  「我對中國的歷史很感興趣,也想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到中國後,我看到中國各行各業高速發展,心生讚嘆。尤其觸動我的是,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能感受到傳統的印記,我感受到了古老與現代的交融。」沈瑞芝說。

  沈瑞芝正在努力完成她的學業。「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人員對來華留學生都很友善。我見過很多中國學生,他們學習非常認真,我也努力向他們學習。」沈瑞芝說。

  交換生的留學生活

  於璐嘉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開學季精彩紛呈,操著各種語言的外國留學生也匯聚在校園中。

  勇敢邁出第一步

  來自日本的吉原萌香是新生,即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自己的留學生活。

  「雖然日本和中國離得很近,但我沒到過中國,所以想到中國留學,親身體驗這裡的文化和生活。」吉原萌香就讀於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文系,如今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交換學習1年。

  初到中國,吉原萌香對這裡的生活充滿期待。「我想交很多中國朋友,還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也想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 吉原萌香告訴筆者,在中國交換學習這一年對自己來說既寶貴又富有挑戰。

  「之前我一直在日本生活,沒有接觸過其他國家的文化。」吉原萌香說,「也鼓不起勇氣和外國朋友交流。」但現在,她願意邁出第一步,和朋友們溝通。

  面對新的環境,吉原萌香除了面臨生活挑戰之外,也有來自學業的壓力。由於平時書面功課做得比較多,中文口語訓練相對較少,吉原萌香擔心無法用中文流利溝通。針對學習弱項,她做了相應的學習計劃,「我會把課上沒聽懂的單詞或者句子都寫在筆記本上,課後再複習和鞏固。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師或者學長請教。另外我希望能在今年內考取漢語水平五級證書。」

  吉原萌香深知,了解一個國家,首先要學這個國家的語言,因此她會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接受中文挑戰

  來自義大利的安陸西也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交換生。他就讀於羅馬大學中文系,如今到中國交換學習1年中文。「對學中文的學生來說,到中國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很珍惜。」安陸西說。

  雖然剛來中國不久,但是安陸西適應得非常快,並未覺得飲食和文化差異給自己帶來不便。中國人的很多生活習慣,比如喝熱水、泡腳等,安陸西都能接受,「熱水喝得慣、中國菜也吃得香」。他希望認識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並在中國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

  安陸西告訴筆者,目前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中文。「不論是買東西,還是打計程車,都需要用中文表達。」 安陸西說,雖然他用中文溝通還是有難度,但還是願意在挑戰中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新學期到了,安陸西有了新目標。「首先是能從北外順利畢業。其次,我還打算參加漢語水平六級考試。」安陸西告訴筆者,他希望將來還能回到中國繼續讀書,而考取漢語水平六級證書對申請到中國讀碩士非常重要。

  談到和中文的緣分,安陸西說是「來源於對漢字的興趣」。「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漢字背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便想學好中文,進一步地了解中國。」安陸西如是說。

  因漢語帶來的奇遇

  許黛如

  時光荏苒,轉眼我已在日本生活了3年。在讀研究生之餘,我兼職做對外漢語教師,這在此前是萬萬沒想過的。但也正是這段經歷,給我帶來了新的認知、領悟與成長。

  隨著中國的發展,近些年海外掀起了「漢語熱」。在日本,漢語也大受青睞,學習漢語的人數日益增加。我本科讀的是日語專業,很快適應了日本的留學生活,所以閒暇之餘希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中文學校,我能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歸屬感,雖然每周只工作兩三天,但我覺得身在異國也能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我在日本的一家連鎖中文學校工作,學校有自己的教材,教學模式是一對一。剛開始,我以為教中文很簡單,畢竟中國人教中文,能有什麼難的呢?後來才發現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外國人學漢語和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學中文差別很大,因為他們不具備基本的中文語言能力,發音方式不同,所以教學要從最基本的發音和漢字教起。再加上沒有中文語言環境,教學更是難上加難。尤其對於剛入行的我來說,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記得剛教課那段時間,我每次都萬分緊張,為了講1小時課,需要備課的時間卻很長。

  我的學生大多是因為工作需要才開始學習中文,但也有例外。

  有位60多歲的老爺爺,眼睛都花了,學中文純粹是因為熱愛這門語言。他聽課特別認真,每個讀音都反覆確認,寫字一絲不苟、工工整整,讓我很是感動。

  還有位學生曾採訪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的中文水平很高,在課堂上用中文對話基本沒有障礙。但也正因如此,我需要提前查閱很多資料,除了語言教學本身,還要準備中國傳統文化、飲食習慣等相關素材。我和這位學生經常討論中日飲食差異,他特別喜歡中國的豆漿油條,也喜歡中國文化。「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中日友好的橋梁。」他說這句話時認真的神情、誠懇的態度至今還在我腦海中浮現。

  我的學生中還有一位非常可愛的韓國小姐姐,她在日本工作,因為經常到中國出差,所以需要惡補中文。她說中文太難了,但是發音很好聽;她說漢字很難寫,於是書上密密麻麻做了很多筆記。

  在日本教中文雖然辛苦,但收穫也很多。如今,我比過去更願意傾聽了,也對中文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體會。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人生就是一次旅程,你我都在路上。各種磨難與挑戰、成功與失敗、挫折與平淡組成了各式風景。因為漢語,我與很多人結緣,相聚在一起共同學習、互相成就,了解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這對於我來說,即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風景。

  (寄自日本 )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阿富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實證研究
    以上數據說明,阿富汗留學生來到中國後的心理變化趨勢大致與Sverre Lysgaard(1955)提出的復原模式相符,即他們的跨文化心理適應是一種動態過程,以興奮開始,逐漸出現危機,最後在新的文化環境中逐漸適應[1]。(三)社會文化適應情況分析
  •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
    這兩個事件標誌著我國開始從國家層面建立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政策環境。  北京和上海作為接收來華留學生最多的兩個城市,率先響應國家號召,於2016年左右開始探索外籍人才就業創業新政策,陸續出臺《支持北京創新發展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上海科創中心系列出入境政策實施細則》等新政,成為探索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的橋頭堡。
  • 聚焦|中國留學生如何適應新環境,跨文化這道題目很關鍵!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 在京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
    楊軍紅(2005)在其博士論文《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中將文化適應定義為:「在異國文化裡的居留者對新環境的適應,具體包括短期逗留、定居、亞文化間的流動遷徙及社會變遷等情形」。二、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Dieter Danckwortt把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歸為四個方面:1. 客觀存在的適應強迫,客觀環境要求留學生一定要適應留學所在國家的環境,文化差異越大,對適應性的要求也就越高。2. 留學生的主觀因素,如留學生的個人興趣等。3. 留學生個人的適應能力,如對新環境、新規則、新的思維方式的適應能力。4. 他人給予的幫助。
  • 作為復媒體環境的社交媒體: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平臺分配與文化適應
    跨國流動學生來到異國他鄉之後,一方面,他們可能渴望獲得獨立於父母的生活,在當地建立新的社會關係,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文化適應等問題,需要來自母國親密關係的情感和物質支持(Ellison,Lampe & Steinfield,2010)。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訪談方法,考察在中國留學生群體如何通過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分配性使用,來維繫和發展這種多元社交關係。
  • 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信行實證調查
    疫情期間除了必要的生活和醫療援助之外,更應該重視及時向留學生傳遞正確的抗「疫」知識、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做好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關鍵詞: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教育;實證調查本研究聚焦我國高校中的外國留學生這一群體,通過實證調查探討留學生應對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
  • 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對來華留學生還是應該Welcome!
    筆者認為,主要源於兩個「不公平」: 第一,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問題。外國學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求學,身處異國他鄉,肯定會有各種生活不便和不適應,學校給予各種方便和優待,原本不可厚非。但有的高校走偏了,熱情過了頭,為了提高對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住最好的宿舍、發大額資助、低門檻入學等等,崇洋媚外達到新境界。
  • 來華留學擁有「平安」--中國平安為來華留學生提供綜合保險計劃
    9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在教育部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的合作協議》,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量身訂造的綜合保險計劃。
  • 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落戶長盛川青磚茶產業園
    12月4日,「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長盛川產業園順利進行。基地的成立將為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提供文化交流的平臺,為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何建剛表示,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本次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的掛牌只是起點,接下來我們將和三峽大學研究生院設立專班,毫不保留的把我們的文化傳授給大家,滿足大家的需求,真正地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實踐基地、交流平臺。
  • 初到海外留學如何適應新環境
    每年2月底3月初,是澳大利亞各大學新學期開始的時間,不少第一次出國的中國留學生要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第一次離家萬裡、舉目無親,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總會有些忐忑,應該如何最快地適應這個陌生環境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給同學們一些小建議。
  • 「感知中國活力山東」2019百名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社會體驗...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濰坊11月10日訊 為讓來華留學生更好地了解山東、關注山東、融入山東,展現繁榮發展、開放自信的新時代山東形象,11月9日至10日,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指導,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山東大學主辦,濟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國山東網聯合承辦的
  • 近百名留學生走進中國新農村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近百名留學生走進中國新農村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2018-10-16 18:28:00來源:央廣網
  • 來華留學生:畢業了,不舍和中國說再見
    收到5名來華留學生的中文作文,有些出乎編者意料的是,他們有的是從19歲才開始學中文,有的剛到中國留學時一點都不會說中文……如今,他們是「漢語橋」比賽的獲獎者,是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上全中文授課課程的學習者,是推動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行動者。2020年,他們迎來了別樣的畢業季。
  • 來華留學生:畢業了,不舍和中國說再見
    收到5名來華留學生的中文作文,有些出乎編者意料的是,他們有的是從19歲才開始學中文,有的剛到中國留學時一點都不會說中文……如今,他們是「漢語橋」比賽的獲獎者,是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上全中文授課課程的學習者
  • 以內涵發展創一流來華留學教育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立並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來華留學質量。改變追求來華留學發展規模的「量變」,實現向提質增效的「質變」轉型,必須落實到來華留學教育的全過程質量管理之中。 一是嚴把招生關,實施國際學生生源質量提升工程,狠抓質量源頭。
  •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下的來華留學教育思考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可見「全周期管理」意識在超大城市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全周期管理」意識對於疫情期間的來華留學生工作,以及今後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留學生來華不只為學漢語
    國內有能力開出高層次專業全英文項目的大學寥寥無幾留學生來華不只為學漢語來源:文匯報 2010-09-02  這幾天,位於清華大學紫荊公寓22號樓  留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吳運新教授告訴記者,這些學生有不少畢業於英國牛津、劍橋,美國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他們來學習的專業,集中於國際工商管理、國際關係、法律碩士等人文社科領域,與機械工程、環境工程管理、先進計算等理工科系——而不再是來華留學生研習最多的漢語、中國歷史與文化,或者中國武術、中醫、烹飪等「大路貨」。
  • 因心理問題陷「泥沼」 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凸顯
    中國留學生呈現年輕化、低齡化等新趨勢,從而使得留學生本已存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凸顯出來,表現為一些人的心理問題和疾病。  由於中國文化不提倡表達和傾訴,而在國外適合中國人的心理疏導資源又非常匱乏,個別留學生因心理問題陷入「泥沼」,不但影響了學業發展,極端嚴重者甚至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脅、傷害,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留學生的心理疏導成為不容迴避的一個話題。
  • 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高等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光明...
    無疑,通過發揮我國醫學教育、醫學科技的交流作用,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對提升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可以帶來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上的變革,拓寬廣大教師的國際視野,促進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同時,留學生教育可以深化對外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國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發展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教育的綜合實力。
  • 【策論】拋開「外國人」身份,如何讓留學生更好地做「學生」?
    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外多國的疫情快速蔓延,促使短期內許多中國留學生萌生了回國的意向;但從長期看,由於高質量教育水平的需求趨向,短期的留學生群體波動並不會對教育全球化產生根本影響。尤其是當前,世界各國已經把接收留學生的規模、層次、規格看成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