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生的開學季
日前,各高校迎來開學季。來華留學生陸續返校,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無論是剛到中國留學的新生,還是已在中國讀過一學期的老生,他們都為融入留學生活、了解中國而努力。
從結緣中國到留學中國
黃蓓蕾
數據顯示,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北京語言大學已經為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20萬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隨著新學期開學季的到來,北京語言大學校園又熱鬧起來,來華留學生紛紛返校。
探索中國文化
孫博來自法國,如今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新生。2013年,他第一次到中國。「來之前,我並不了解中國。到中國後,第一印象是中國幅員遼闊,城市很大;第二印象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非常不同。」孫博說。
到中國後,孫博到過不少城市,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及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我很喜歡住在中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孫博說,「我對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很感興趣,對中國民俗文化也充滿好奇。」
孫博非常喜歡中國的書法,在他眼中,書法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中國書法非常獨特,既神奇又漂亮。」孫博說。
談到為何選擇到中國留學,孫博告訴筆者,是因為對中國的興趣。在法國讀本科時,他選擇了漢語和中國歷史相關的專業。「學習了多年漢語,我希望有到中國留學的機會。」孫博說。
到中國留學後,孫博很快適應了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除正常的學習安排之外,孫博還安排一些課外活動用來消除緊張感,比如到北京各博物館和景點參觀,與中國同學多交流。
「我覺得好奇心是適應新環境的驅動力,抱著不懈探索中國文化的想法,會讓我的留學生活變得有趣。」孫博說。
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沈瑞芝和孫博一樣,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新生。她來自泰國,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我是華裔,家中仍然保留著很多中國的傳統習俗。到中國之前,我以為會很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適應新環境還需要一個過程,我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沈瑞芝說。
因為家人的工作與中國相關,10年來,沈瑞芝每年至少會到中國旅行1次,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泰國讀完本科,沈瑞芝選擇到中國留學。
「我對中國的歷史很感興趣,也想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到中國後,我看到中國各行各業高速發展,心生讚嘆。尤其觸動我的是,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能感受到傳統的印記,我感受到了古老與現代的交融。」沈瑞芝說。
沈瑞芝正在努力完成她的學業。「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人員對來華留學生都很友善。我見過很多中國學生,他們學習非常認真,我也努力向他們學習。」沈瑞芝說。
交換生的留學生活
於璐嘉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開學季精彩紛呈,操著各種語言的外國留學生也匯聚在校園中。
勇敢邁出第一步
來自日本的吉原萌香是新生,即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自己的留學生活。
「雖然日本和中國離得很近,但我沒到過中國,所以想到中國留學,親身體驗這裡的文化和生活。」吉原萌香就讀於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文系,如今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交換學習1年。
初到中國,吉原萌香對這裡的生活充滿期待。「我想交很多中國朋友,還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也想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 吉原萌香告訴筆者,在中國交換學習這一年對自己來說既寶貴又富有挑戰。
「之前我一直在日本生活,沒有接觸過其他國家的文化。」吉原萌香說,「也鼓不起勇氣和外國朋友交流。」但現在,她願意邁出第一步,和朋友們溝通。
面對新的環境,吉原萌香除了面臨生活挑戰之外,也有來自學業的壓力。由於平時書面功課做得比較多,中文口語訓練相對較少,吉原萌香擔心無法用中文流利溝通。針對學習弱項,她做了相應的學習計劃,「我會把課上沒聽懂的單詞或者句子都寫在筆記本上,課後再複習和鞏固。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師或者學長請教。另外我希望能在今年內考取漢語水平五級證書。」
吉原萌香深知,了解一個國家,首先要學這個國家的語言,因此她會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接受中文挑戰
來自義大利的安陸西也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交換生。他就讀於羅馬大學中文系,如今到中國交換學習1年中文。「對學中文的學生來說,到中國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很珍惜。」安陸西說。
雖然剛來中國不久,但是安陸西適應得非常快,並未覺得飲食和文化差異給自己帶來不便。中國人的很多生活習慣,比如喝熱水、泡腳等,安陸西都能接受,「熱水喝得慣、中國菜也吃得香」。他希望認識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並在中國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
安陸西告訴筆者,目前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中文。「不論是買東西,還是打計程車,都需要用中文表達。」 安陸西說,雖然他用中文溝通還是有難度,但還是願意在挑戰中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新學期到了,安陸西有了新目標。「首先是能從北外順利畢業。其次,我還打算參加漢語水平六級考試。」安陸西告訴筆者,他希望將來還能回到中國繼續讀書,而考取漢語水平六級證書對申請到中國讀碩士非常重要。
談到和中文的緣分,安陸西說是「來源於對漢字的興趣」。「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漢字背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便想學好中文,進一步地了解中國。」安陸西如是說。
因漢語帶來的奇遇
許黛如
時光荏苒,轉眼我已在日本生活了3年。在讀研究生之餘,我兼職做對外漢語教師,這在此前是萬萬沒想過的。但也正是這段經歷,給我帶來了新的認知、領悟與成長。
隨著中國的發展,近些年海外掀起了「漢語熱」。在日本,漢語也大受青睞,學習漢語的人數日益增加。我本科讀的是日語專業,很快適應了日本的留學生活,所以閒暇之餘希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中文學校,我能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歸屬感,雖然每周只工作兩三天,但我覺得身在異國也能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我在日本的一家連鎖中文學校工作,學校有自己的教材,教學模式是一對一。剛開始,我以為教中文很簡單,畢竟中國人教中文,能有什麼難的呢?後來才發現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外國人學漢語和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學中文差別很大,因為他們不具備基本的中文語言能力,發音方式不同,所以教學要從最基本的發音和漢字教起。再加上沒有中文語言環境,教學更是難上加難。尤其對於剛入行的我來說,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記得剛教課那段時間,我每次都萬分緊張,為了講1小時課,需要備課的時間卻很長。
我的學生大多是因為工作需要才開始學習中文,但也有例外。
有位60多歲的老爺爺,眼睛都花了,學中文純粹是因為熱愛這門語言。他聽課特別認真,每個讀音都反覆確認,寫字一絲不苟、工工整整,讓我很是感動。
還有位學生曾採訪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的中文水平很高,在課堂上用中文對話基本沒有障礙。但也正因如此,我需要提前查閱很多資料,除了語言教學本身,還要準備中國傳統文化、飲食習慣等相關素材。我和這位學生經常討論中日飲食差異,他特別喜歡中國的豆漿油條,也喜歡中國文化。「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中日友好的橋梁。」他說這句話時認真的神情、誠懇的態度至今還在我腦海中浮現。
我的學生中還有一位非常可愛的韓國小姐姐,她在日本工作,因為經常到中國出差,所以需要惡補中文。她說中文太難了,但是發音很好聽;她說漢字很難寫,於是書上密密麻麻做了很多筆記。
在日本教中文雖然辛苦,但收穫也很多。如今,我比過去更願意傾聽了,也對中文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體會。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人生就是一次旅程,你我都在路上。各種磨難與挑戰、成功與失敗、挫折與平淡組成了各式風景。因為漢語,我與很多人結緣,相聚在一起共同學習、互相成就,了解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這對於我來說,即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風景。
(寄自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