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涵發展創一流來華留學教育

2021-01-11 騰訊網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國內首個成立「絲綢之路學院」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外交大局需求,積極順應國家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要求,充分依託學校在地質、礦產、能源、環境、海洋及空間科學等地球科學領域的綜合優勢,通過牢牢把握「四個堅持」、全力聚焦「四個打造」,著力推進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努力創建以「平臺支撐、行業特色、範式創新、方向引導」為主要特點的一流來華留學教育模式,形成了自己在來華留學教育方面的特色。

2019 年 9 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成立「中國 - 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

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學校發展

打造一流來華留學教育平臺

一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需求,率先在國內成立首個「絲綢之路學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域遼闊,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被稱為21世紀礦產資源的搖籃。掌握「一帶一路」資源分布格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的前提。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質、資源、環境等產業處於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初期階段,亟需解決地質、資源、環境、生態等方面專門人才匱乏的問題。作為高等地質教育領域的排頭兵,學校聚焦國際化人才培養,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設立「絲綢之路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在地質、礦產、能源、環境、海洋及空間科學等學科的綜合優勢,培養出一批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國際化人才和一大批能夠肩負「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國際化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深層推進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截至2020年11月,學校來華留學生規模達1300多人,來自世界110個國家,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佔82%以上。

二是服務「一帶一路」區域合作需求,構建多個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國際地學人才培養平臺。學校深度融合行業特色,全面升級與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及六大地質調查中心的戰略合作關係,依託學校學科、人才、科研和國際化優勢,構建新的國際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平臺,打造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地學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19年9月,為服務「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發展急需,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開展地球科學國際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中國地質調查局依託學校成立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並舉行揭牌儀式;11月,為加快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中國願與東協國家「共建地學合作中心」的重要講話精神,支撐構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學校與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共建「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武漢)」並舉行揭牌儀式。兩個國家級高端來華留學教育平臺先後落戶學校,有力地提升了學校國際化辦學與國家戰略的匹配度,提升了來華留學教育對「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貢獻度。

三是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需求,謀劃爭取國際化人才培養培訓重大項目資源。2019年3月,學校獲批成為「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預科教育試點院校」,承接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工作。同時,積極申報中國政府獎學金中非友誼獎學金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中歐學分生獎學金項目、商務部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和科技部援外培訓項目,並成為全國首批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中非友誼獎學金項目招生資質的高校之一。這些都為學校開展高端人才培養培訓提供了重要的經費和資源保障,促進學校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教育管理能力,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重要引擎和推動力。

堅持發揮學科特色優勢

打造「留學地大」卓越品牌

一是將學科特色深度融入來華留學發展思路。學校緊扣國家發展大局和重大戰略,形成清晰的來華留學工作思路:充分依託學校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和科研優勢,著力培養一批對中國有感情、有才能的知華、友華、愛華的高層次來華留學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合作提供高端人脈資源,建設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國際交流與科研合作平臺,打造一批以地球科學學科和資源環境為重點的來華留學品牌專業和課程,不斷促進中外學生人文交流和合作,樹立良好的國際聲譽,為加速做大做強中國教育貢獻力量。

二是以學科優勢分類定製來華留學人才培養方案。學校依託自身學科優勢,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緊密配合國家戰略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學術交流工作。針對沿線各國地質、資源、能源等支柱性產業技術應用人才尤其是行業精英的培養數量缺口較大的現狀,制定了地質、土木、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和工程技術高層次人才的金色「一帶一路」培養方案;針對支撐沿線國家環境、生態等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戰略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制定了石油工程、資源勘探、環境科學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藍色「一帶一路」培養方案;針對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培養發展中國家未來領袖的力度不足的現狀,制定了經濟管理、金融服務、資源環境領域高層次人才的綠色「一帶一路」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構建完善的「預科—本科—碩士—博士」來華留學教育可持續發展體系。

依託學科優勢,服務國家戰略

金色、藍色、綠色「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格局

三是借行業資源科學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藉助「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約旦研究中心」等平臺,主動走進地礦企事業單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定向委託培養和聯合培養,傾力打造「全球地礦人才留學中國項目」。目前,學校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武漢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中海油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國有色礦業集團等多家企事業單位籤訂《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合作協議》,協同培養國際人才,共建實習基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堅持創新教育治理範式

打造立體式來華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來華留學教育處於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戰略轉型關鍵期。質量是來華留學教育的生命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立並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來華留學質量。改變追求來華留學發展規模的「量變」,實現向提質增效的「質變」轉型,必須落實到來華留學教育的全過程質量管理之中。

一是嚴把招生關,實施國際學生生源質量提升工程,狠抓質量源頭。學校改革中國政府獎學金招生工作機制,明確優秀生源推薦的學科人才導向。自2019年起,每年面向全校教師公開發布《關於推薦優秀國際學生生源的公開信》,將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招生指標,全面向學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傾斜,全面向高層次人才、教授、博導、優秀科研團隊和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基礎較好的導師傾斜,最大化發揮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指標的短期效益和中長期效益。健全入學考試考核機制,嚴把招生入學門檻。建立以學院為主導的入學評價體制,通過資格評審、專業覆核、學院會評、綜合評審四個步驟選拔學生。建立起以學院導師為核心的招生模式,通過集中筆試、視頻面試、遠程面試等方式,不斷提高招生標準,提高生源質量。改變被動接收留學生的局面,探索主動招生的新途徑,統籌國內國外資源,布局全球招生網絡。積極與各地礦企事業單位開展工作聯絡,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六大地調中心就國際學生聯合培養、海外項目拓展、優秀生源推薦、教育平臺搭建、援外項目申報及合作等籤署協議;與金彩集團就設立企業獎學金達成一致意見,實現民營企業首次在地大設立國際學生獎學金的重大突破;不斷拓展與國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廣度和深度,通過組團出訪、郵件聯絡、學者合作等多種形式,與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寮國國立大學、越南河內礦業與地質大學等多所海外大學建立聯繫,並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二是嚴把培養關,實施國際學生學術能力提升工程,強化「質量意識」。提升來華留學培養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切實將發展重點聚焦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內涵發展上來。學校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人才教育規律,把促進留學生成才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規範教務教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發布《關於加強國際學生學風建設的通知》,明確將國際學生學風建設納入評優評先體系。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與監督,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課堂考勤巡查制度,加大培養過程督察力度,每學期實施學分清查和學業預警制度,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實施「國際學生學術能力提升工程」。2019年,成立「國際學生學術互助中心」,創辦《絲路講壇》和《絲路博士論壇》,累計舉辦近30期活動。通過學術互助,加強學術交流,讓國際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國際學生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促進國際學生培養質量持續提升,高水平學術論文不斷湧現。2019年下半年至今,國際學生發表國際高水平學術論文T1級別8篇、T2級別46篇。

三是嚴把畢業關,建立健全學位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出口質量」。畢業與學位審核是把控教育質量的最後一道關口,學校注重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堅持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視同仁,強化培養單位、導師和國際學生的質量意識,建立學風監管和懲戒機制,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在嚴格中期考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作用,把握學位論文質量監控關鍵點。緊緊抓住學位論文開題、送審與評閱、預答辯與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用好學位論文抽檢等手段,加大對學位論文抽查評估相關政策和抽查結果處理的宣傳力度,建立質量公示及質量約談制度,強化指導教師在學位論文工作中的指導和監管職責。加強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確保學位授予質量。規範答辯環節管理,加強對學位授予質量的診斷,確保學位論文質量必須達標。積極探索國際學生培養淘汰分流機制,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國際學生及早分流。不斷完善自我診斷評估和學位點合格評估制度,開展國際學生滿意度調查,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機制,及時發布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自覺接受全社會質量監督,大力造就具有「科學精神、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堅持對標新時代新要求

打造國際教育治理的「地大方案」

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既要努力營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條件,又要發揮我國教育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積極貢獻國際社會。推進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必須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導教育現代化,參與全球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後疫情時代,學校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繼續以重大平臺和品牌項目為抓手,拓展國際交流合作廣度深度,服務產出「一流育人成效、一流學術成果、一流社會貢獻」,在主動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主動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做好來華留學教育,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地大方案」。

一是服務大局,持續打造教育對外開放高地。進一步從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入手,加強領導,做好頂層設計,做好「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武漢)」和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工作;積極申報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援外培訓項目、「中國-阿拉伯國家地學合作研究中心資源學院(武漢)」和「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項目院校。通過深度融合行業特色,整合各方資源,匯聚平臺優勢,拓展科學研究領域,擴大教育交流合作,引領地學方向國際化高水平人才培育,為將我國建成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教育高地貢獻力量。

二是多措並舉,著力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推進來華留學教育趨同管理,以質量建設為本,加強來華留學教學、全英文課程和教材項目建設,加強學風建設,促進留學生教育培養質量的提高,不斷探索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留學地大」的品牌影響力;加強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完善中國國情教育體系,創新人文交流活動形式,不斷促進文化融合和文化理解,著力培養知華友華的領袖人才以及在地球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行業領軍人才,為我國與其他國家推進教育政策互通、開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國際人脈資源和人才儲備,為培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奠定基礎。

三是深度參與,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地大智慧。做好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逐步向國際社會開放更多線上優質課程資源;不斷推進教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主動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的經驗做法和力所能及的幫助;加強境外培訓力度,廣泛開拓渠道,匯聚資源,為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作出更多貢獻;做好區域國別研究工作,開展我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開展對外交流相關理論研究;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國教育機構的合作與交流,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作者許峰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王誨、劉小舟系國際教育學院教師。本文系中國高教協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課題「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CAFSA2020-Y027]階段研究成果)

來源:神州學人(2021年第1期)

作者:許峰 王誨 劉小舟

相關焦點

  • 教育公平無禁區——寫在教育部關於來華留學政策調整之際
    從某種意義上說,留學生既是教育國際化的受益者,也是促進世界和平、傳播各國文化/友誼的民間使者。因此,國家對來華留學一直秉持著鼓勵、支持的原則,在這方面無需過多贅言。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以及國內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來華留學人員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具有接受來華留學資格的國內高校達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學歷教育:地位、問題與對策
    我國應制定「一帶一路」來華留學學歷教育發展規劃,打造來華留學學歷教育發展的優質環境,對接重點項目定單式培養高技能人才,打造關鍵區域高校群和優勢學科群,充分發揮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引領作用,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學歷教育的發展。
  • 各個大學用於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教育的支出到底怎麼花的?
    來華留學教育經費VS義務教育投入 過去一年我們用於來華留學教育的支出為33.34億元,佔教育部總支出的1.08%,而同期小學教育支出才6.45億元。 怎麼看這兩個數據的差異?
  •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下的來華留學教育思考
    面對疫情的衝擊,須從傳統的管理體系中跳出來,通過重新梳理、思考和調整,全面升級來華留學教育管理體系。教育教學的挑戰。受疫情影響,學校無法集中進行線下教學。在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來華留學生進行有效的線上教育教學和思想引導也是全新的挑戰。
  • 高招報告:出國留學增速明顯放緩,來華留學生人數穩定增長
    二、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通過這一方式引進了大批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既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多樣化供給,也促進了我國本土教育的發展,滿足了學生不出國門享受高質量國際化教育的需求。
  • 2014年來華留學調查報告——中國教育在線
    隨著中國高校國際化進程的深入,信息手段的發展和創新,來華留學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1.網絡成為獲取信息重要渠道,高校招生信息系統建設問題顯現。 2.高校學歷課程招生標準兩極分化,普通高校招生仍然困難。 3.英文授課學歷課程受自費學生青睞,私立漢語學校關注度不高。
  • 上海交通大學接受全國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專家組現場考察
    2020年9月28日至29日,根據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規則》和2020年度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工作安排,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專家組一行9人蒞臨上海交通大學進行現場考察。
  • 來華留學擁有「平安」--中國平安為來華留學生提供綜合保險計劃
    9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在教育部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的合作協議》,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量身訂造的綜合保險計劃。
  • 教育部介紹公派出國留學及來華留學工作有關情況
    其實在所謂「熟悉」的背後,還有許多不被我們所知的內涵;還有許多值得人們去深深的回味、深深的思考進一步關注的地方。    今天,我們就非常高興地請到了我們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幾位官員,向各位介紹一下我們國家公派留學的有關政策和有關情況。
  • 2020年來華留學國情教育研討會代表來訪解讀中國工作室
    2020年來華留學國情教育研討會代表來訪解讀中國工作室 2020-12-14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健全來華留學教育社會服務體系 吸引更多國際學生
    信息 上海健全來華留學教育社會服務體系 吸引更多國際學生 李立基 攝   中新網上海6月27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國際學生服務中心、境外人員服務站27日揭牌,「留學上海」多語種網站同日開通。上海市教委方面表示,這是上海建立健全來華留學教育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標誌。據悉,「留學上海」多語種網站是中國首個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除英文以外信息與服務的城市官方新媒體平臺。
  •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
    統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建成一批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研究生培養基地。四是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前沿研究的活躍度大幅提高。境外研究生培養項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為吸引海外研究生的區域中心,來華留學研究生佔在學研究生的比例達到3%。  2.
  • 不少外國學生來華留學 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國際交流日益緊密 專業結構不斷優化 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對奈及利亞小夥韓懋宇來說,2017年是夢想成真的一年——他從奈及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宗教與人類學專業本科畢業,踏進了南開大學的校門,成為該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一名研究生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助力教育全球化發展 開創民間教育交流新...
    一、以國家外交戰略為指導,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助力教育全球化發展以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為引領,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交流互鑑。「十三五」期間,824對中美學校參加中美千校攜手項目,185對中英學校參加中英夥伴學校交流計劃,150對中法學校參加中法百校交流計劃,近6萬名學生參加中法中學生數學交流活動,758名中學生、144名教師赴26個國家住家交流,34個國家的1654名中學生來華學習,千名外籍教師來華任教,發起「一帶一路•同一課堂」倡議,研發國際理解教育課程。
  • 「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題中之義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1995年11月啟動的「211工程」到後來實施的「985工程」,我國一直在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懈努力。新的歷史方位之下,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劉獻君: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是我們黨一貫的政策。
  •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服務國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構建現代化留學服務體系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重要推動力。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教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留學服務應為我國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作出更大的貢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穿留學服務工作全過程。
  • 北京大學完善來華留學管理服務 開創留學生教育新局面
    北京大學完善來華留學管理服務 開創留學生教育新局面 2015-02-11 來源: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深化留學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合理設置課程、完善幫輔機制,實現因材施教
  • 公派留學,與新中國同行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93年,「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確定;199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建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使來華和出國留學生的招生、選拔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國家公派留學在摸索中逐步踏上正軌,走上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
  • 教育部稱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是暫時的,將為留學人員組織招聘活動
    二是把握「提質」和「增效」的原則,以期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意見》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教育對外開放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推進相關領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三是把握「穩步」和「有序」的原則,確保教育對外開放行穩致遠。《意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教育主權,依法依規做好教育涉外活動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 遼寧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 | 強內涵、重特色、創一流 全面夯實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基礎
    遼寧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遼寧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緊密圍繞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需求,按照「重點突破、學科引領、需求導向、共生發展、持續改進」的建設思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切實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