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生:畢業了,不舍和中國說再見

2020-12-17 人民網

強為韜希望能為中美文化交流貢獻力量。圖為他領到了碩士學位證。

王笑說,她在中國的故事還沒結束。圖為王笑近照。

韓思敏堅信自己還會再回到中國。圖為韓思敏畢業留影。

圖為柯魯瀚畢業留影。

畢業之際,武帝在北京交通大學校園內留影。

收到5名來華留學生的中文作文,有些出乎編者意料的是,他們有的是從19歲才開始學中文,有的剛到中國留學時一點都不會說中文……如今,他們是「漢語橋」比賽的獲獎者,是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上全中文授課課程的學習者,是推動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行動者。

2020年,他們迎來了別樣的畢業季。回望在中國的學習時光,他們有不舍,更有憧憬——續寫和中國的故事。

在書卷和山河之間

強為韜

當我還是孩提的時候,我的父母離開中國,遠赴美國求學,我也跟隨他們遠渡重洋。時光轉瞬十幾年,2000年年末我再次踏上故土,作為學校管弦樂團的一名成員隨團到中國進行文化交流訪問,並在國內的多個城市巡迴演出。旅途中,我驚訝於國內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著迷於過去僅能在家中體驗的文化傳統。也正是這次旅行,時隔多年之後我再次與在國內的大家庭團聚,也在人生中第一次見到了我的奶奶。演出結束後即將離開之時,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在大學的幾年間,我有幸接受了良好的通識教育,這不僅滿足了我廣泛的學術興趣,也讓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

我的本科學校耶魯大學的學分設置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可以自主進行課程和學分安排。由於選擇雙專業的緣故,我僅有很少的選修課選擇空間。我把那些僅有的學分全部用來修讀漢語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以及近代中國國際關係史等科目。在學習的過程中,正是那些迷人的歷史進一步激發了我對中國的興趣和嚮往。為此,我選擇休學1年,在相關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北京語言大學和清華大學進行漢語語言的深入學習。在北京的這一年,我結識了許多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這片土地也越發地令我著迷。

2017年,我再次回到校園,以「燕京學者」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燕京學堂是北大成立於2014年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它秉承北大深厚的人文社科傳統,旨在培養能夠在未來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人才。

在那裡,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相遇。這些青年學者們不僅富有強大的同理心和團隊合作精神,並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也成為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師益友。與他們的交流——無論合作抑或分歧——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到如何能將課堂中所學的抽象的理論概念付諸實踐。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也讓我開始深入了解那些我以前並不熟悉的國家。在北大的日子,從他們身上,我開始領悟「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真正含義。

從農村到城市、從區域到世界、從傳統到現代,中國仍然在經歷快速的發展和轉型。我熱切地探索著中國文化,但我的早期嘗試也不免受制於磕絆的中文表達和有限的處世經驗。即便我身上有著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探索的熱情,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和豐富多樣的風土人情面前,我仍舊會感到不知所措,但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在燕京學堂的幾年中,我曾在西安欣賞中國戲曲,在北京體味胡同煙火,在雄安泛舟掘鯉之澱,在貴陽遠遊山水風光……在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的同時,我也在思索這個國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北京大學的課堂上,我的這些見聞得以在理論和歷史的學習中找到對應。慢慢地,劇院上演的戲曲與歷史事件之間開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老北京城裡的胡同也越發顯現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歷史傳承。泛舟於「九河下梢」的白洋澱,我感受到雄安新區的發展潛力;遠足貴州山脈,我亦感嘆山區旅遊業巨大的發展潛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書卷和山河之間,我接受了真正的「中國教育」。

回顧北大生活,我很幸運能有機會以跨學科的角度來了解中國。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在一家人工智慧初創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實習期間,我帶領的團隊負責向跨國公司、國有企業等合作夥伴推介公司前沿科技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漢語語言能力也突飛猛進。

回溯過去,我將永遠珍重在中國的這段讓我用力成長的時光。在未來的日子裡,我也將繼續為成為中美溝通的橋梁而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學美國留學生)

我在中國的故事還沒結束

王笑

「中國現在正在舉全國之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我在中國這個國家待了七八年,漸漸產生了歸屬感。我在這裡從來不覺得陌生,現在看到我的第二故鄉面臨困難,雖然我有回到埃及的選擇,但這裡也是我的家,我在這裡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同時也擁有了面對一切的勇氣,我真的捨不得離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父母希望我回國,2020年1月31日凌晨我在臉書上寫下如上文字,既讓父母安心,也希望告訴大家中國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

我沒想到的是,疫情會在全球蔓延,埃及也未能倖免。在此背景下,我能做的是將自己在中國抗擊疫情的經歷分享給更多的人。

記得有一家阿拉伯媒體聯繫我,希望我分享自己在中國的抗疫經驗,我便通過不同的渠道拍了阿拉伯語視頻教大家如何做好防護並介紹中國的抗疫經驗。視頻反響很好,大家不僅看到了中國防控疫情的能力,也從我的分享中學到了很多防疫知識。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有兩年沒見過父親,當初曾對他承諾,拿到博士學位證書就帶給他看,但現在因為疫情影響,還回不去。

2020年是讓我難忘的一年,我一直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但今年也常會感到感傷、緊張。真心希望全世界能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生活能回到正常軌道。

5月31日,我實現了在2020年年初對自己許下的第一個承諾——博士論文答辯順利通過。疫情期間,我將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博士論文上,每天都給自己定一些具體的目標,因為拿到博士學位不僅僅是我個人的願望,還承載著我父母以及生命裡很重要的人的期望。我還記得,我完成論文的那天,真的是鬆了一口氣。

歷時5年的博士學習與生活仿佛一眨眼就來到了尾聲!驀然回首這飛逝而過的5年,那是令我萬分感慨而又最重要的人生時段,我不僅在學術方面完成了博士論文,而且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學到了很多。在這期間,我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積蓄了前進的動力,也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自從完成論文答辯到今天,一切漸漸變得平淡。在線完成論文答辯和畢業典禮,我還是有些遺憾,因為想穿著畢業服裝跟敬愛的導師和可愛的同學們一起拍畢業照的願望沒有實現。

回望2020年這半年多的經歷,我並不後悔自己當初所做的留在中國的決定。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是會選擇留下來和中國人民一起抗疫。

這半年來我也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我知道生活又苦又甜,但是今年上半年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不一般了,但我一直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保持樂觀,這是我在中國學習生活這麼多年來學到的生活態度。

我在中國的故事還沒結束,我相信美好的故事在等著我。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埃及留學生)

我們會再回來

韓思敏

不知不覺,轉眼之間就到了畢業的時候,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中文的日子也到了尾聲。在這期間,我收穫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

對我來說,在北京5年的留學生活,今年是最難忘的一年。誰會想到,我們只能在線上參加畢業典禮?又有誰會想到,會遇到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這讓我們無法在教室裡一起上課。

疫情暴發後,我決定留在北外不回國,因為我非常珍惜在北外的最後一年的時光。

那時,我認為疫情很快就能過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疫情仍在蔓延。當時,北外的老師們十分關心我,每天都詢問我的情況。雖然他們不在我的身邊,但我能感覺到他們對我的關心。在學校封閉管理期間,我慢慢地習慣了泡在宿舍裡當一個宅女,並在宿舍裡完成網課。

疫情之下的網課是那麼的來之不易,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加上同學們的認真努力,讓我們的在線課程可以順利進行。

我們這學期的課程、考試、畢業論文答辯都在線上進行,雖然也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在大家的努力下都克服了。

臨近畢業,我無數次想像著自己穿著學士服,跟老師、家人、同學們拍照的場景,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嚮往的畢業典禮變得遙不可及,但是在老師們的努力下,我們可以參加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線上畢業典禮。

6月30日,北外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老師們幫助馬來西亞留學生收拾東西,我見到了1個學期沒見面的班主任,還見到了院領導和其他老師。看到幫我們收拾東西的老師們,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的愛和關心,感覺像父母在幫助自己的孩子。

終於到了分別的日子,也到了說再見的時刻,但在這裡成長的我們堅信以後還會再回到中國,回到北京,回到我們的家——北外。

中國,等著我們!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馬來西亞留學生)

最大的收穫是友誼

柯魯瀚

5年前,中文對於19歲的我來說還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除了最簡單的「你好」和「謝謝」之外,我對中文的其他內容一無所知。大學二年級的我還處於一個十分迷茫的人生階段,直到有一天看專業培養方案時,在眾多經濟類必修課當中發現居然還有修兩個學期外語課的要求。當時學經濟的我沒太把這個要求當回事,出於好奇心我就報了中文課。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兩個學期的中文課上完之後,我還想繼續學。也說不上來中文具體是哪裡最吸引我,也許是中文與眾不同的文字體系,也許是這個語言背後的悠久歷史。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我毫不猶豫地決定要申報中文作為本科的第二專業,並在大學畢業後前往中國繼續深造。

2018年5月,我大學畢業,7月有幸前往中國長沙參加第17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賽,最終獲得了美洲組冠軍。8月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錄取,9月來到北京並開啟了為期兩年的金融碩士課程。雖然在貿大的這兩年,上的大部分課屬於金融與經濟類課程,但還有一部分是和中國和中文相關的課程。而正是這些課,例如中國概況和高級商務漢語,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上中國概況時,老師從孔子、漢武帝等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講到近代中國歷史、現代科技發展和改革開放等,我一直聽得津津有味。上高級商務漢語時,學課本教材15分鐘,和老師嘮嗑要1個小時,我們這些學生通過和老師交流並聽老師講述幾十年前在中國的生活和故事來了解中國。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光在北京一個城市待著並不能滿足我探索中國的熱情。每當學校假期來臨,我都盯著12306網站準備買火車票、高鐵票到中國其他地方看看。從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到中國西南的香格裡拉,每次能走出去看中國各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都是一次大開眼界的難忘經歷。

不過在中國這幾年,最大的收穫不是看過的風景或者學過的東西,而是結交的好朋友和接觸到的人。大家都說中國人熱情好客,這個我深有體會。去年過年時,一個朋友請我到他家裡做客,體驗農村熱鬧的過年氣氛。而這個朋友只是數不清的熱情中國朋友當中的一個。

在對外經貿大學,我也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在校園裡走兩步就能聽到好幾種語言。不只是語言多樣,留學生的經歷也非常有趣,比如我有一個在中國上過小學的中文說得非常好的俄羅斯朋友和一個英語說到母語水平卻號稱自己英語全是小時候看外國電視頻道習得的沙特朋友,他們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

雖然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學習生活都受到影響。但我這個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還在中國積極找工作,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美國留學生)

不一樣的畢業典禮

武帝

2020年是我和中國相遇的第五個年頭,在今年夏季,我也迎來了一個特別的畢業季。

我雖然只在北京交通大學學習了4年,但我從心底裡愛這個大家庭。在這4年裡我收穫良多,不僅來自於學業方面,還來自於同學師長對我的關愛和指導,讓我有太多的不舍與美好的回憶。

我從小就很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也喜歡看成龍的電影。當我決定出國留學的時候有3個選擇,但我選擇到中國留學。因為我看到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和平安全的環境。

我剛來中國時一點中文都不會說,到中國留學第一年在東北師範大學上了1年預科,同時學了科技漢語、數學和物理課程。在學中文的過程中,我不僅從課本裡學習這門語言,還在跟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提升中文口語水平。我還喜歡看中國的電影、電視劇,藉此擴展自己的中文詞彙量。在讀本科4年期間,我和中國同學一起上全中文授課的課程。這大大增加了我和中國同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了我的中文水平。學習中文的經歷讓我明白,學好一門外語,語言環境很是重要。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在線上完成了畢業設計。疫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學習的模式,雖然有遺憾,但我還是從中獲得很多收穫。在疫情期間,我作為來華留學生代表,報名當了一名志願者,幫助校內的同學們購物並配送食品。在聽到不斷延期開學的消息之後,我調整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同時報名了國外大學線上課程。雖逢疫情,但我在交大過得很充實也很有意義,除了學習之外,我每天都鍛鍊身體,研究美食,還積極參加學校活動,並盡我所能地為老師和同學們盡微薄之力,幫助不能回校的國際學生溝通相關事宜。

我待在學校5個多月了,但仍心繫世界,關於疫情的消息不斷湧來,但感人的事情也常見諸媒體。我交織在擔憂和感動的情緒中,期盼著正常的生活秩序早點到來。疫情期間的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也讓我明白要珍惜生命,感恩和善待身邊的人。

今年的畢業典禮很多同學由於沒在學校,只能線上參與。我有幸在學校參加現場畢業典禮,別樣的「儀式感」成了我的獨家記憶,很是感動、感恩、感謝。

2020年,我迎來了特別的畢業季,此前從沒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跟母校告別。在交大學習和生活的日子裡,我的青春茁壯成長,我的夢想含苞待放。今天來自五湖四海的我們將於雲端分別,明天我們將奔赴東南西北,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中國,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想告訴其他留學生:「在中國留學,只要付出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讓我更欣慰的是,我將繼續在中國深造學習,未來的路還很長。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

相關焦點

  • 來華留學生:畢業了,不舍和中國說再見
    收到5名來華留學生的中文作文,有些出乎編者意料的是,他們有的是從19歲才開始學中文,有的剛到中國留學時一點都不會說中文……如今,他們是「漢語橋」比賽的獲獎者,是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上全中文授課課程的學習者
  • 北京化工大學來華留學生畢業感言 中國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來源:神州學人  作者:柯蘿莉   2020年7月16日,北京化工大學舉行2020屆來華留學畢業生線上歡送儀式。葉門留學生柯蘿莉代表來華留學畢業生用中文發言,感謝老師和父母的支持與幫助。柯羅莉(右)  今天,非常榮幸,能代表本科畢業留學生發言
  • 再見,母校!再見,中國
    對於2020屆來華留學畢業生來說,今年的畢業季可謂非同尋常,稱得上是「史上最難畢業季」和「史上最難忘畢業季」。最難,當然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回國過寒假的來華留學生至今無法回到中國,留在校園的來華留學生也無法像從前一樣回歸曾經熟悉的學習和生活,期待中美好的畢業景象與現實的窘迫相去甚遠,就連最後一次擁抱朝夕相處的同學、當面嚮導師說一聲再見都成了奢望。最難忘,也是因為疫情,確切地說,是來自疫情中的愛。
  • 再見,母校!再見,中國!
    最難,當然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回國過寒假的來華留學生至今無法回到中國,留在校園的來華留學生也無法像從前一樣回歸曾經熟悉的學習和生活,期待中美好的畢業景象與現實的窘迫相去甚遠,就連最後一次擁抱朝夕相處的同學、當面嚮導師說一聲再見都成了奢望。最難忘,也是因為疫情,確切地說,是來自疫情中的愛。
  •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規定「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為其畢業後在中國境內工作和申請永久居留提供渠道」。同年4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北京大學主辦「首屆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來自12所高校的1700餘名來華留學生和20多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參加。
  • 我校2019屆來華留學生圓滿畢業
    近日,江南大學2019屆30多個國家60名來華留學生,經歷了數載的學海拼搏、生活考驗、文化交融,最終完成了在江南大學的這段精彩旅程,圓滿畢業。他們分別來自10個專業學院,包括7名博士研究生、40名碩士研究生以及13名本科生。
  • 留學生來華不只為學漢語
    留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吳運新教授告訴記者,這些學生有不少畢業於英國牛津、劍橋,美國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他們來學習的專業,集中於國際工商管理、國際關係、法律碩士等人文社科領域,與機械工程、環境工程管理、先進計算等理工科系——而不再是來華留學生研習最多的漢語、中國歷史與文化,或者中國武術、中醫、烹飪等「大路貨」。
  • 來華留學擁有「平安」--中國平安為來華留學生提供綜合保險計劃
    9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在教育部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的合作協議》,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量身訂造的綜合保險計劃。
  • 探索中國文化 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來華留學生的開學季  日前,各高校迎來開學季。來華留學生陸續返校,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無論是剛到中國留學的新生,還是已在中國讀過一學期的老生,他們都為融入留學生活、了解中國而努力。
  • 疑似享有「超國民待遇」的來華留學生怎麼管?教育部:趨同化管理
    指的是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儘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 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對來華留學生還是應該Welcome!
    高考的羹,憑什麼讓「假留學生」來分? 教育部回應輿論關切,處理這兩個問題還是很及時的。出臺的兩個舉措得到了網友肯定: 第一個舉措:明確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模,推進中外學生管理趨同化。
  • 北京化工大學來華留學生畢業感言 感謝友好的中國人民
    來源:神州學人  作者:麥吉德   2020年7月16日,北京化工大學舉行2020屆來華留學畢業生線上歡送儀式。伊朗留學生麥吉德與其他兩位同學代表來華留學畢業生用中文發言,表達對老師、同學們的留戀,對母校的感謝,以及對中國的熱愛。
  • 福建擴招菲律賓來華留學生
    福建擴招菲律賓來華留學生 2019-09-02 21:41:33記者 林春茵)福建師範大學2日在福州舉行2019級菲律賓來華留學生開學典禮。
  • 外國來華留學生熱議中國兩會:中國擔當為全球帶來希望之光
    有一個特殊群體——外國來華留學生,一直密切關注中國兩會動態。今年兩會尤為特殊。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如何統籌國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維護多邊貿易機制和加強國際抗疫合作?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7位外國來華留學生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一系列務實舉措勾勒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向,也為打好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帶來希望之光。
  • 「PASS通通」來華留學生的快樂教育,無憂畢業
    在確定了自己想往留學生教育培訓方向發展的決心後,她做了一次市場調查,統計下這個市場上有多少留學生像自己那位同學一樣有著學習方面的困難,以及日常支付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張定青發現這一現象並不是偶然。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僅2017年,來華留學生規模的增速就連續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學歷生就達到了24.15萬人,有近一半都選擇在上海學習,專業大多以商科、文科為主。
  • 畢業季 不想說再見
    今天是2015年6月23日距離畢業的日子 還剩4天是時候向這熟悉的校園道一聲 再見了
  • 幾十萬來華留學生,到底來我國學習什麼?
    但估算不等於事實,而且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來華留學也是有影響的。儘管有報導說,2018年全球有10%的國際學生在中國留學,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但從中國高校龐大的在校生數量相比,50萬算不了什麼,數量並不多,比例則更低。2019年,共有1169464名國際生在美國求學,我國的國際學生只是美國國家學生的42%。
  • 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高等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光明...
    無疑,通過發揮我國醫學教育、醫學科技的交流作用,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對提升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可以帶來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上的變革,拓寬廣大教師的國際視野,促進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同時,留學生教育可以深化對外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國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發展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教育的綜合實力。
  • 不盲目追求來華留學生的數量
    通知強調,各單位嚴格執行《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的各項要求,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模。此消息一出,引起網友一片讚譽!留學生一定要招國外的精英,優中選優、寧缺毋濫,不要白眼狼,吃你的、喝你的,最後還抹黑你!
  • 【澳門·正報】外國留學生:中國充滿機遇 畢業後想當「北漂」
    刊於澳門《正報》  中新社貴陽1月14日電 (周燕玲)「還年輕,畢業後想留在中國闖一闖。」越南留學生高梅雲14日在貴州聽到「貴漂」一詞後,笑著說研究生畢業後想在中國做一名「北漂」。  1月10日至14日,由13個國家組成的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學生代表20餘人走進貴州,感知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