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趨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
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儘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文 | 金小猴
這個暑假,除了兩位女童被害事件牽動人心,另一批學生也引發全社會關注——來華留學生。
從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到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埃及籍博士留學生街頭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從山東財經大學為留學生騰宿舍引發本校學生不滿,再到「中國學生不能進入首師大遊泳館」的傳聞……
這一系列的新聞事件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擔憂——來華留學生被特殊化、外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
趨同化管理,求同存異
為此,7月20日教育部官網刊發了《質量為先 實現來華留學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就來華留學相關問題答記者問》的文章,為大家答疑解惑。
小猴發現,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就來華留學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要推進中外學生的趨同化管理。
什麼是趨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還強調表示,高校應當在入學和日常教育中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例如,前文提到的7月9日在福州街頭暴力抗法的留學生,警方認定其違反非機動車管理辦法並處以罰款,而其所在的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也於7月12日給予該名留學生留校察看處分。
但教育部也強調,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儘快融入學校和社會。在教育教學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學輔導體系,向來華留學生提供學業幫扶;在管理服務方面,組織和引導來華留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課外教育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來華留學教育支出太高?
小猴還注意到,根據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決算,顯示2018年度,教育部來華留學教育共支出約33.84億元,而同期教育部國內高中教育支出約為22.86億元、小學教育支出為6.45億元。
根據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官方網站顯示,提供給來華留學生的全額獎學金免學費、住宿費及提供醫療保險,生活費本科生每月2500元(即每年30000元)、碩士生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月3500元。提供獎學金的時限涵蓋從漢語補習(預科)到正式學業結業通常所需要的年份,如博士3-6學年。
對此,教育部負責人表示,來華留學經費主要用於資助根據中國政府與有關國家(地區)政府籤訂的教育交流協議到中國高校學習或開展科研的非中國籍公民。2018年共有6.3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8%。來華留學經費直接撥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統籌用於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等支出,僅生活費發放給獎學金生本人。
目前,中國和180多個國家籤訂了政府間教育交流協議,支持雙方互派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深造。其中,教育部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形式資助對方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同時中國學生通過對方國家提供的獎學金赴海外學習深造。
對於坊間抱怨來華留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標準,保障質量。同時,健全獎學金院校考核評估機制,對違規招生或培養質量不達標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養獎學金生資格。
國家強,則高等教育強
其實,對於我國的留學生政策,坊間歷來存在不少誤讀。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在《來華留學生教育為何難以實現管理趨同化》一文中對此做了一一回應。
首先,來華留學生得到資助只是小部分。根據統計數據,2005年以來,留學生總人數從14.1萬人增長到了49.2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比例一直在90%左右。
其次,不少社會輿論認為,我國學生需要經歷非常激烈的高考競爭,留學生卻只需要通過「申請—考核」就可以,似乎留學生的入學門檻過低。為此,張端鴻指出,由於語言和國民教育體系的差異,只能實行差異化的招生錄取政策。發達國家一般都有較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家庭總體收入水平也較高,最優秀的生源往往都會選擇到國際上最頂尖的大學就讀,來華留學生生源質量自然參差不齊。
再者,同樣是由於語言和國民教育體系的差異,在教學管理和畢業要求上難以實現中外學生完全一致。例如在荷蘭、比利時,大學對全體學生普遍使用國際通用的全英文教學,最終本土學生可以選擇使用荷蘭語寫作論文,留學生則使用英語寫作論文。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國際化程度相對滯後。
張端鴻還對小猴強調說:「高校是一個重要的智力蓄水池,我們一直處於高智力流出的狀態,我們的高等教育水平目前只能是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比較優勢,所以先加大力量,吸引這些地區的留學生過來,也是一種可行而又無奈的舉措。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對國家而言那麼重要。」
在張端鴻看來,日本、新加坡歷史上都不是高等教育強國,國家強則高等教育強,自然會成為全球留學生的重要流入國。「我們應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留學目的國,攬四海英才服務國家建設大局,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綻放更大光彩做出貢獻。」
亦恰如央視評論所稱:對於許多留學生來說,中國的魅力,不在於差別化的教育或者另類的愛護,更在於他們和中國師生平等相處中得到的體會。只有在共同的規則、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要求的規範和薰陶下,他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中國高等教育的精髓,成長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域外果實。
轉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