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享有「超國民待遇」的來華留學生怎麼管?教育部:趨同化管理

2020-12-19 生活報

什麼是趨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

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儘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文 | 金小猴

這個暑假,除了兩位女童被害事件牽動人心,另一批學生也引發全社會關注——來華留學生。

從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到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埃及籍博士留學生街頭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從山東財經大學為留學生騰宿舍引發本校學生不滿,再到「中國學生不能進入首師大遊泳館」的傳聞……

這一系列的新聞事件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擔憂——來華留學生被特殊化、外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

趨同化管理,求同存異

為此,7月20日教育部官網刊發了《質量為先 實現來華留學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就來華留學相關問題答記者問》的文章,為大家答疑解惑。

小猴發現,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就來華留學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要推進中外學生的趨同化管理。

什麼是趨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還強調表示,高校應當在入學和日常教育中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例如,前文提到的7月9日在福州街頭暴力抗法的留學生,警方認定其違反非機動車管理辦法並處以罰款,而其所在的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也於7月12日給予該名留學生留校察看處分。

但教育部也強調,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儘快融入學校和社會。在教育教學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學輔導體系,向來華留學生提供學業幫扶;在管理服務方面,組織和引導來華留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課外教育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來華留學教育支出太高?

小猴還注意到,根據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決算,顯示2018年度,教育部來華留學教育共支出約33.84億元,而同期教育部國內高中教育支出約為22.86億元、小學教育支出為6.45億元。

根據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官方網站顯示,提供給來華留學生的全額獎學金免學費、住宿費及提供醫療保險,生活費本科生每月2500元(即每年30000元)、碩士生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月3500元。提供獎學金的時限涵蓋從漢語補習(預科)到正式學業結業通常所需要的年份,如博士3-6學年。

對此,教育部負責人表示,來華留學經費主要用於資助根據中國政府與有關國家(地區)政府籤訂的教育交流協議到中國高校學習或開展科研的非中國籍公民。2018年共有6.3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8%。來華留學經費直接撥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統籌用於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等支出,僅生活費發放給獎學金生本人。

目前,中國和180多個國家籤訂了政府間教育交流協議,支持雙方互派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深造。其中,教育部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形式資助對方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同時中國學生通過對方國家提供的獎學金赴海外學習深造

對於坊間抱怨來華留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標準,保障質量。同時,健全獎學金院校考核評估機制,對違規招生或培養質量不達標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養獎學金生資格

國家強,則高等教育強

其實,對於我國的留學生政策,坊間歷來存在不少誤讀。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在《來華留學生教育為何難以實現管理趨同化》一文中對此做了一一回應。

首先,來華留學生得到資助只是小部分。根據統計數據,2005年以來,留學生總人數從14.1萬人增長到了49.2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比例一直在90%左右

其次,不少社會輿論認為,我國學生需要經歷非常激烈的高考競爭,留學生卻只需要通過「申請—考核」就可以,似乎留學生的入學門檻過低。為此,張端鴻指出,由於語言和國民教育體系的差異,只能實行差異化的招生錄取政策。發達國家一般都有較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家庭總體收入水平也較高,最優秀的生源往往都會選擇到國際上最頂尖的大學就讀,來華留學生生源質量自然參差不齊。

再者,同樣是由於語言和國民教育體系的差異,在教學管理和畢業要求上難以實現中外學生完全一致。例如在荷蘭、比利時,大學對全體學生普遍使用國際通用的全英文教學,最終本土學生可以選擇使用荷蘭語寫作論文,留學生則使用英語寫作論文。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國際化程度相對滯後。

張端鴻還對小猴強調說:「高校是一個重要的智力蓄水池,我們一直處於高智力流出的狀態,我們的高等教育水平目前只能是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比較優勢,所以先加大力量,吸引這些地區的留學生過來,也是一種可行而又無奈的舉措。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對國家而言那麼重要。」

在張端鴻看來,日本、新加坡歷史上都不是高等教育強國,國家強則高等教育強,自然會成為全球留學生的重要流入國。「我們應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留學目的國,攬四海英才服務國家建設大局,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綻放更大光彩做出貢獻。」

亦恰如央視評論所稱:對於許多留學生來說,中國的魅力,不在於差別化的教育或者另類的愛護,更在於他們和中國師生平等相處中得到的體會。只有在共同的規則、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要求的規範和薰陶下,他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中國高等教育的精髓,成長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域外果實。

轉自:新民周刊

相關焦點

  • 堵住留學生待遇這個教育公平的「黑洞」,還需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
    長期以來,國內一些人士利用國際學生政策的漏洞搞「高考移民」,讓自己學習一般的孩子換個留學生身份就堂而皇之進入一流高校,引發社會強烈不滿,而國內一些高校過度優待留學生的做法也成為教育公平不能承受之重。自2019年以來,教育部已經數次針對國內高校留學生問題作出表態。
  • 教育部將推動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對違規違紀留學生嚴處!
    問:我們注意到,「趨同化管理」成為當前來華留學教育管理的方向之一,教育部在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方面是如何考慮的?教育部將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將政策落到實處。高校應當在入學和日常教育中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絕不縱容姑息。但是,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
  • 教育部發文涉及來華留學生,網友:早該如此
    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專門強調了各單位要嚴格執行《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的管理辦法》和《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的各項要求,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模,在對留學生培養的同時加強對留學生的管理。
  • 留學生政策應與時俱進,適時取消外國留學生的特殊待遇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給予外國留學生以超國民的特殊待遇,遭屢國人詬病,媒體也曾多見反對意見,但目前看來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對來華外國留學生的待遇問題,本質上是屬於國民待遇的範疇。我國由於長期堅持對外開放的需要,對來華留學生基本上是給予超國民待遇的,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對外國留學生也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啥叫「超國民待遇」!?
    山大為留學生配「學伴」是有章可循,合情合理的。參加的女生也是你情我願的。順手還拉出來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哈工大等。估計這些大學現在已經哭暈在廁所。連說話都帶顫音兒了。不帶山大這麼坑人的。說明的最後,義正言辭的指出,這都是2018年的事情,半年多以前的老黃曆了。怎麼現在才想起來說,早幹嘛去了?一定是有敵對勢力在幕後操縱。
  • 控制來華留學生規模,把更多的教育資源留給我們國家的學生
    相比科研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來說,招收留學生顯然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在這個因素的推動下,他們為了指標拼命去給留學生提供超國民待遇也意料之中。二、」名」:價值觀的因素20世紀80年代,一些高級知識精英在切身經歷過人性之惡,又看中國全方位地落後於西方,既缺乏資本積累,又沒有一流人才,而技術上的差距,更加不是一朝一夕能趕上。
  • 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對來華留學生還是應該Welcome!
    筆者認為,主要源於兩個「不公平」: 第一,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問題。外國學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求學,身處異國他鄉,肯定會有各種生活不便和不適應,學校給予各種方便和優待,原本不可厚非。但有的高校走偏了,熱情過了頭,為了提高對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住最好的宿舍、發大額資助、低門檻入學等等,崇洋媚外達到新境界。
  • 終於可以治治那些留學生了!以後和國內大學生待遇沒區別!
    近日,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將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高校應當在入學和日常教育中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 支持俞敏洪提議,取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
    兩會期間,俞敏洪提議的《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這個要為俞敏洪點讚,取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是一個正常中國公民應有的智慧,不知道是哪個所謂的關心教育或者就是教育工作者,腦洞大開給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讓中國高校成為了一些不學無術者洋學生的天堂。
  • 解決「國際高考移民」問題的關鍵,是廢除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
    他主張通過降低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來防範國際高考移民。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國內一些有錢家長通過移民國外,讓子女以留學生的身份輕鬆入學國內重點高校讀書,即所謂」國際高考移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國內各大學出於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目的,而普遍採取對留學生實行「超國民待遇」的招生政策。國內青年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必須通過參加競爭激烈的「高考」,並且達到相應的錄取分數線才有可能進入理想大學。
  • 留學生自述:學伴爭議之下 有沒有享受「超國民待遇」?
    留學生如果有男女朋友是中國人,他們願意教你漢語,普通朋友也沒有那麼大興趣。 編者按: 「學伴」爭議仍未過,來華留學生群體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關注,在一些輿論看來,這一群體享有「超國民待遇」。
  • 留學生自述:學伴爭議之下,有沒有享受「超國民待遇」?
    (視覺中國/圖)南方周末編者按:「學伴」爭議仍未過,來華留學生群體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關注,在一些輿論看來,這一群體享有「超國民待遇」。2019年7月20日,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既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
  • 對外國留學生和來中國的外國人超國民待遇你怎麼看
    這種類似於「跪舔」方式,實在是有失國體,至少歐美國家的大學是不會這樣的對待我們的,實際上對待外國留學生一律平等就好,無需過度照顧,一個非洲留學生考試40分居然及格,山東大學居然讓女大學生在各個方面照顧留學生,外籍學伴制度。北師大胡必亮院長說,給非洲留學生一年也就10萬獎學金,其實不多。這些行為簡直是混帳。為了一個國際排名,由於歐美大學關於留學生比例是大學排名的一個重要指標。
  • 是時候真正把留學生和本土學生的權益「一碗水端平」了
    要做到平等,前提應是,將留學生和本土學生的權益「一碗水端平」。法治社會,平等是最基本的社會生存法則。在高校內,平等化、普通化應該成為衡量各種不同身份的標準。由於歷史的原因,個別群體的「特殊化」待遇和思維一時難以立刻糾偏,但積極的輿論和政策,也是推特殊群體向普通身份轉變的現實力量。
  • 最新調查解讀:我國民眾不歡迎來華外國人嗎?
    除工作、經商和成婚的外國人之外,來華留學生群體也在不斷壯大。中國繼美國和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學生接收國。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除港、澳、臺學生,2018年共有492,185名來華留學生,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黃玉琴,2019)。與之相伴隨的,「外籍新娘」、「本國學伴」、「超國民待遇」、「永居權」 等與來華外國人有關的新聞引發廣泛討論以至爭論。
  • 山東大學「學伴」項目:讓洋垃圾和違法留學生滾出中國去吧
    針對炒的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學伴」事件,教育部出重拳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這個新聞讓我想起以前中國進口的「洋垃圾」。外國人認為的洋垃圾進入中國境內,比如舊衣服,上面沾滿大量細菌。還有電子洋垃圾,這些洋垃圾中都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的物質,其中一臺電腦顯示器,洋垃圾鉛含量就達1000克還多。
  • 山東一高校要求中國學生為留學生打掃宿舍?校方回應如下!
    有關留學生在華享受「特殊待遇」的事情近幾年也被平凡爆出:武漢大學也出現過「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的標誌。瀋陽城市學院在2018年被學生及網友質疑「讓本科生為留學生打掃寢室樓,校方稱其屬於學校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其中還表示根據外國留學生的管理規定,留學生可憑自願意參與公益勞動等活動。
  • 教育部要求嚴格國際學生申請資格:真的不能搞雙重標準
    近日,據教育部網站,近幾年,出現了部分學生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國國籍,在中國境內接受基礎教育,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進入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情況,受到社會關注。教育部出臺《通知》明確,除符合學校的其他報名資格外,申請者還須滿足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
  • 中國學生給留學生刷馬桶?又是山東?校方回應:每年高年級學生會對新生宿舍清掃
    25日凌晨,青島濱海學院回應稱,因疫情原因,學校目前正組織學生返校,而外國留學生均未返校,且本學期也沒有留學生返校計劃,所以不存在打掃留學生宿舍的情況。該學校表示,按照學校管理制度,所有學生宿舍均為居住者自己打掃,包括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