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在紛繁的信息中,找到關鍵的信息,組成自己需要的故事,是非常有效的職場能力。能夠把故事講好,意味著能夠說服更多的人,解決更多的問題,取得更高的業績。所以會講故事等於擁有了一種溝通的利器。
首先我們來分解好故事的構成。
好的故事=好的結構+好的場景
(一)結構
故事要有清晰的結構。這樣方便人們可以快速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才會非常明確重視故事的結構,強調故事的結構的重要性。學習講故事的時候,我們首先學習的就是故事的萬能通用結構「起因,經過,結果。」清晰的結構容易讓我們抓住故事的全貌和信息的主幹,不至於讓一個故事聽起來糊裡糊塗,一臉懵逼。
我們今天推薦的STAR法則是講故事的常用法則:
Situation情景——交代故事的背景,故事發生在什麼情況下,包括時間、地點、背景、人物面臨的難題
Task任務——角色需要完成的挑戰,解決的問題,以及達成的目標
Action行動——人物的行動
Result結果——最後的結果,故事的結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需要再加個W,這個W(what)需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我們需要給這個故事找到意義,定個調性,讓人們更明白故事裡包含的道理,給予人們的警示。
故事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場景
(二)場景:
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就好像給眾人播放了一部電影。讓這些聽故事的人更好地感受故事的細節和精彩,我們需要讓受眾身臨其境,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這就需要去構建故事的場景感。
構建故事的場景感,我們需要運用感性的方法:
1. 畫面感:
簡單的說:就是讓人聽你的講述,看了你的描寫,就能夠產生聯想,腦子裡會出現一幅畫面。比如:有個童謠說: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擔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句話就高度概括一個故事,並且畫面感十足。
2. 衝突性:
如果故事中人物很輕鬆地達到目標,那麼這個故事就不會精彩。好的故事一定是一波三折的。衝突伴隨著故事的發生,決定故事是否有趣。
故事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故事的衝突和矛盾。解決衝突和矛盾的過程,是故事的吸引力所在。平平淡淡的人和故事,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我們的內心認可的價值觀是: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醉生夢死誰成器,拓馬長槍定乾坤。所以我們最愛看的就是屌絲逆襲成英雄的故事。
這些場景帶來的感性元素,賦予人物血肉。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感情的故事,我們也不能接受一個沒有感情的人。這些故事裡的情感色彩給予故事光芒和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