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歸國潮」成為國際教育圈的熱門話題。
除了包含UCLA頂尖AI學者朱松純教授在內的數位頂尖華人教授宣布全職歸國之外,隨著疫情、籤證等原因,越來越多留學畢業生也正從英美等國回來。
根據環球財經調查顯示,今年以來有多達80萬留學生回國求職,比往年大幅增加。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那些藤校、牛劍畢業的高材生,回國卻做留學培訓,你怎麼看?
△根據Boss直聘最新發布的《2020海歸人才求職趨勢報告》顯示,15.5%的海歸期望進入教育培訓行業,僅次於網際網路/IT
對於該話題,筆者問了身邊一些留學生、初高中生家長以及留學行業從業者。他們的回答還是比較客觀的(雖然有家長表示從內心來說真不支持,但……),觀點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無條件支持派
關鍵詞:適合、喜歡、環境好
可以啊,而且我覺得我女兒還蠻適合的。——準備申請美本的高中生媽媽S
100%我會做教育,但不一定畢業就當老師。——死磕代碼的留學生D
當時我父母覺得特別好,因為待遇不錯,可以和外籍一起工作,環境相對單純!——目前從事藝術教育的海龜X
尚能接受派
關鍵詞:賺錢、容易、備胎
說實在的,這行業比畫圖賺得多多了。不過我個人沒有很喜歡,所以優先選擇做設計,如果真找不到工作,可以先試著做教育培訓吧!——剛剛結束申請季的高中生L
如果他很喜歡這個職業,我會支持,但感覺目前做這行的大多不是真愛,而是掙錢快、容易(當然也只是個人想法)。——海外高中小留學生媽媽E
無條件否定派
關鍵詞:資源浪費、專業性不強、未來不明朗
我有自己的志向,因此從主觀來講不太會去做吧,而且不知道未來10年後還能不能賺錢。另外,在我看來,這也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剛剛結束申請季的高中生S
雖然這是一份很賺錢的工作,不過在我看來,這份工作比起專業知識更看重經驗。如果我花了那麼多錢出去學的知識都沒有用上的話,會覺得很可惜!——剛剛結束申請季的高中生Y
那麼留學、教育培訓行業真的有E媽媽想的容易「賺快錢」嗎?或是像Y同學說的「只看經驗而不看專業」?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前景」又是如何呢?
在國慶假期的第二天,我們來一起聽聽牛津數學系學霸吳昊的故事,他當初為何選擇赴英留學?如今又為什麼回國做起了教育培訓呢?
吳昊
唯尋國際教育CPO&創始人
牛津大學統計系榮譽學士(A-Level A*A*A*A*a),ESADE商學院碩士,數學Top 10 牛劍數學類筆試面試課程的首創者,牛津無國界教育(EWB)聯合創始人,曾為Heineken,Nike,Swiss Air,Interface等全球知名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表述
比起現在的小留學生,當年我去英國讀高中,甚至後來在牛津讀數學,都是一系列偶然和巧合的疊加。
記得我還在國內讀中學的時候,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周的英國遊學營,特別水的那種。
但恰巧,我當時的住家是一個剛剛從牛津大學退休的教授,我不清楚為什麼他要做Home Stay,可能他有教育情懷?可能他想要和來自世界的青少年交流?總之,住在教授家裡的日子收穫巨大。
我們經常會討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也會好奇在牛津上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還記得那時候剛好是牛津大學的畢業季,在城市的馬路邊,經常有穿著黑色畢業長袍的學生趕去參加畢業典禮,或是在某個雨後初晴的下午,三三兩兩的學生聚在草坪上看書、討論,整個城市瀰漫著學術的氣息。
後來,牛津大學就成了我的Dream School。
我的高中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小山村裡。
我還記得正式來讀書的第一天,從機場坐大巴到高中所在的地方,當時已經是凌晨了,也打不到車,於是我和我的中國室友一起,兩個人扛了一堆行李,手上各推一個行李箱,後背上背著巨大的書包,然後開始爬山坡。
我實在記不清當時總共「負重爬坡」多久時間了。總之,經歷過之後,我真的覺得未來吃什麼苦都可以了。
在英國高中的幾年是痛苦的,這個痛苦體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生活上,我當時一下飛機護照就被小偷偷走了,太倒黴。人生地不熟,那時候甚至連智慧型手機都沒有,我要去警察局登記註冊,要補辦護照,記得當時學校往返倫敦的那張地圖,都是自己在Google Map上面查好,然後手繪而成的。
由於補護照往返多次,我甚至可以清楚記得每一條街的地名,到了A街左轉,B街右轉,閉著眼睛也可以走。
比如學習,我一開始讀的語言班裡同學的英文都比我強。在國內的時候,我的成績還挺好的,最擅長的是英語的語法,因此剛開始分班考試的時候,就直接給分到了雅思7分最高的班。
進去之後才發現入了坑,我的同班同學一個中國人也沒有,全部是歐洲人,他們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在課堂裡可以大談電影、文學作品,相比之下我簡直太弱了。
不過,我算是有中國人身上一個非常好的品德——不怕吃苦。
每次下課之後,我就去找英語老師詢問第二天要上的內容,包括閱讀、視聽的材料等等,全部先自學一遍,把書上所有不懂的單詞全部查了,密密麻麻的寫滿整本書,再有所準備的去上課。
後來,差不多到第二個月的時候,我基本上可以趕上歐洲同學的進度了。
而作為一個國內重點中學出來的學生,我也有我的優勢——數學。這是另一個極端的痛苦了。
在英高,我總共學了三門數學課:數學、進階數學和進階數學additional,成績都很好,但幾乎都是自學完成的。
因為,在英國讀的高中並不是太好,幾乎找不到一個好的數學老師,全靠自己看書、做題,不懂看答案,最後一招才是找老師討論。
但關於「英國人的數學真的有那麼差嗎」的話題,下一次我們可以集中討論,在我看來確實是比較兩極化的。
談了那麼多「痛苦」回憶,其實我是想要強調一點:很多家長會想要說,我要為孩子的出國做好萬全的準備,但實際上磕磕碰碰才能讓人變強。
在出國之前,我的成長一路有人引導,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只需要follow和pass(跟隨和通過),然後一隻往前走就可以了,是人生的easy模式。
但出國之後,你會發現父母完全不了解當地的情況,曾經的老師也很難幫到你,你只能靠自己做決定,然後不斷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然後再重振旗鼓,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人生的很多選擇上,我的功利心還是比較重的。
我會優先自己能被牛津錄取,優先能拿好的GPA,優先未來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我當初選擇了數學專業,而後最終放棄掉了。
前面講到我的數學不錯,而且我也有一些數學競賽的基礎。理所當然,我選擇申請數學專業。面試的過程有些波折,但最終我成為了一名牛津大學本科生。
大一的時候,我是學校的年度最佳本科生,大二也是前五名,但到了大三,我的成績就一般了,明顯感覺後續乏力。
本科畢業後,按照原先的規劃,我申請統計學研究生,雖然我拿到了英美名校的Offer,包括美國史丹福大學也給了我錄取。但我當時已經沒心思繼續做學術了。
為了給自己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的知識和行業,我去西班牙商學院ESADE讀管理學,算是徹底放棄自己學了三年的數學專業。
反觀我身邊的英國、歐洲同學,甚至包括印度同學,他們剛開始沒有我的底子好,但後續越來越強,因為他們真的會花很多時間鑽研在數學上面,不是為了GPA,而是真正的學術熱愛。
這種熱愛,是我所不具備的,也是在其他中國學生身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有時候,我也會反思自己是國內教育的失敗品。
高中拼GPA,是為了申請到頂尖大學;即使到了牛津,我依舊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而非興趣)而學數學,從而展現自己是班裡最好的學生;實習也是如此,一定要去高大上的企業,參加聽上去很高大上的活動……
功利主義是會有效果的,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還是要找到真正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有熱愛。這樣才能驅動你去不斷堅持,花時間去探索你所熱愛的專業、興趣。
這也是我經常對學生說的,當你在選專業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既擅長又喜歡的。如果你不擅長的話,你學不會,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就會像我一個後繼乏力。
▲吳昊和牛津大學keble college的院長合影
關於唯尋的創業故事,可能不少「爸爸真棒」的家長已經聽說過,我和潘潘是在2011年分別在牛津和劍橋大學讀書時接觸牛劍申請和國際課程輔導,當時的出發點很簡單,我自己的學習經歷非常波折,因此很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避開我們曾經踏過的「坑」。
▲唯尋上課的照片
也是比較幸運,團隊從10人增長到60人,100人,直到現在的400人,幫助無數學生成功申請牛劍的同時,也從一個第三方教育機構的角度,製作教輔材料,培訓師資,推動國際化教育行業的發展,大家也可以看往期文章:花幾百萬出國留學,最後成了留學中介。
但,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時不時被質疑:你們一幫名校畢業生回國做這個(教育培訓)幹嘛?不覺得丟人嗎?
這個觀點我覺得是比較片面的,但這個片面我又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社會有著快速的發展,大家崇拜那些能夠創造社會大價值,尤其是經濟價值的英雄,反而忽視了對於教育的重視。
我們一直說教育的本質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但目前由於各種社會的壓力,哪怕是有教育情懷的人,他們都不敢從事教育這個行業,羞於做老師。
而且說實話,從目前來看,能夠名校畢業回國做老師的人數還是非常少的,我們國內的教育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
比如,在我們團隊,很多老師之前也從事其他工作,有在投行的,有做諮詢的,自然也有年薪百萬級別的,但他們在嘗試教育之後,比如兼職,會發現自己真的喜歡教育,才全職來做教育行業。
當然,這些老師也有過被「誤解」的時候,尤其是家人的不理解。
甚至有時候,他們的父母也會找到我,然後我會不斷苦口婆心說,教育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產業,更是一個有價值的產業,未來有很多可能性。慢慢地,父母們也能夠理解我們做的事情,孩子的選擇。
不過,我的父母是一直比較支持和鼓勵我創業的。前面我說自己是「國內教育的失敗者」,但我也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者」。
小時候,我父母的工作很忙,但幾乎每天都會一起吃飯,和我交流,而他們最強調的,就是我的品德教育。記得又一次我撒了謊,那是唯一一次被我爸爸打,從此我再也不敢撒謊了。
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中,父母也是無形之中告訴我,勤勉和踏實的重要性,只要你足夠努力,即使慢一點,都是可以一步一步完成的。
當然,看著公司越做越大,也培養了很多學生,他們也為我感到開心。
要說創業近10年來,最開心的,就是看到自己學生的成長與成材。
比如,我最早教的一批學生中已經有人讀博,有人在數學方面走的很深,有人研究人工智慧,有人一開始學數學物理,後來研究天體物理,往科學這條路走了……當然也有不少在其他行業,金融、科技等領域做出一番成績的。
看著學生的成長,滿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