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小林(化名),父母賣房送她出國留學,6年間共花費180多萬,澳洲某大學金融碩士畢業的她,歸國被開的底薪才2000元。
《重慶晚報》報導,成都的張女士花費百萬送女兒到澳大利亞上大學,回國後女兒卻要當按摩技師,氣壞了張女士。
此前也有媒體報導,一女學生留學芬蘭花了40多萬元,回國後只期待能找到月薪1500元的工作。
英國某大學廣告學碩士畢業的郭雯,每年在國外需要花費20多萬,回國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期望薪資從8千降到了3千。
類似的報導不勝枚舉,曾經作為精英象徵的「海歸」,現在逐漸成為了「海待」,原先吃香的留學生這幾年不吃香了。某機構發布的2017年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44.8%的海歸初次就業月薪低於6千,月薪超過1萬元的海歸不足兩成,且有68.9%的海歸回國工資遠低於期望工資。
國外校園
如果教育是一種投資,自費留學這樣投資顯然是不划算的,動不動就是上百萬的學費,這與幾千塊月薪之間的差距,是那麼的明顯。
然而,中國的留學熱潮仍然只增不減。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家長都有能力也意願將孩子送出國。以2016年為例,出國留學人54.45萬,其中自費留學49.82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91.49%。
遙想100多年前,國人公派都不願意出國留學。1872-1875年的120名留美幼童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了(每年30人),1971年為湊足第一批30名留學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進行篩選,尷尬的是,就沒幾個人報名,只能回鄉動員親友支持留學。最終,預科學校收到了100多人的報名,其中七成來自廣東,而來自廣東的人中,大半來自香山縣(容閎老家)。近代第一批留學生回國後,逐漸成為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人物,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民國第一位總理、清華第一任校長、工程師詹天佑等等。
最早的留學生
1978年,新中國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52名留學生,翻開了現代出國留學的新篇章。至今為止,出國留學規模不斷擴大,各類留學生總數達到了400多萬,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之一。
為什麼熱衷出國?
一方面國外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以博士為例,「海龜」博士相比「土鱉」博士更容易找到一個好平臺的工作。
「一流高校聘請「海龜」博士,二三流高校聘請一流高校博士,這已經最近幾年的普遍態勢。」
海外求學經歷就像給自己的文憑鍍了金,無論是進一流大學任教做科研,還是評職稱發論文,海外留學經歷都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或許都很難改變。
留學生們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海外留學的「回報率」很高,同時國內中小學教育競爭激烈、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對於有一定收入水平的家庭,送孩子出國留學,似乎是對國內教育缺失自信後的另一種選擇。隨著出國留學規模的增加,留學的「回報率」將不斷下降,前文中的例子便是最好的體現。
為什麼留學生「貶值」?
出國留學規模規模連年增長,不僅有利於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也有利於推進國內大學的改革與發展。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隨著留學生規模的增加,原先吃香的留學生這幾年不吃香了,就如前文的案例一樣,自費出國留學動不動就是上百萬的學費,很多人回國月薪並不高。究其原因:
一是國外大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相比天馬行空的思維和想法,對於「桀驁不馴」的留學生與「奉命執行任何事物」的國內大學畢業生,中國企業的老闆們更喜歡中國學生的執行力。引用《任正非正傳》書中一個最近不知道怎麼就火了的故事:一北大畢業生,剛到華為時,洋洋灑灑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原以為能夠得到老闆的重視,但結果任正非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無獨有偶,馬雲也曾在公司內部郵件中說到(大概意思):剛來不到一年就給公司寫戰略報告、發展大計,就請離開。其實,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學歷固然重要,但能力是基礎,態度是一切,價值觀是根本。
二是各國教育機制、性質存在一定差異,有很多國外學歷學位很難被認可,同時,前幾年國外學歷認證存在一些漏洞,很多「濫竽充數」的留學生獲得認證,國外留學生的能力與學歷不匹配,導致很多企業在招聘留學生時會認真對待。
三是留學生中碩博研究生比重僅為35.51%,國內真正看中的還是世界名校的博士畢業生,這個比重很低,相當大一批留學生並非名校。
留學生
在蠢蠢欲動的留學浪潮下,「花費上百萬出國留學,回國底薪只有2000」是那麼的刺眼,但這也給越來越多的想要送孩子出國「鍍金」的家長們敲了一聲警鐘。
然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固然沒錯,但哪個階段適合出國、去哪個國家、哪個大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家長們去思考。自費留學也需要慎重,就好比投資,投入與收益不成比例時,是否值得。
最後,留學生的安全事件也隨著留學生規模的增加而日趨增多,留學安全也需要我們去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