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開頭難,中間難,結果更難。早知這樣,當初何必要留學呢?」,一個過來人這麼說。
許多同學在Master畢業後長舒一口氣,感嘆著多年的求學生涯終於告一段落,想著憑藉自己的「海歸+碩士」身份,一定能斬獲一批優質Offer。
殊不知,教育高投資和價值高回報難,「高不成低不就」成為海歸碩士找工作時最大的困境。
宋靜今年28歲,是個土生土長的青島姑娘。
她上高中的時候,兩三千家韓資企業在青島投資設廠。「當時學韓語專業的特別好找工作」,小宋說。
2010年高中畢業的她,捨棄了青島某大學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奔赴韓國一所大學,就讀韓語專業。
2014年本科畢業,她感覺這張留學畢業證含金量太低,直接攻讀了碩士學位,專門選擇了工商管理專業,好讓自己在管理崗位更有競爭力。
2017年,小宋滿懷憧憬地畢業回國後,「海歸+碩士」的身份光環沒能讓現實扭轉,大量出口加工型的韓資企業開始大幅裁員,招聘的崗位少之又少。
最慘的一次,她和一群本科生一起投簡歷,對方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社會培訓機構。招聘負責人對她的海歸經歷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一臉漠然地說:不論本科還是碩士,韓語老師,底薪1600元,其餘靠招生提成。
最後,通過父母的關係,她在一個親戚開的外貿公司先試用。可沒想到轉正後,實際收入水平和自己的預期遠不成正比,月薪到手4000元。算算自己7年耗費近100萬學雜費,還有接近30萬是借的親戚朋友的,到現在還沒有還上,她覺得很對不起父母。
「奔波於兩點一線,擠著地鐵上下班,領著幾千塊的薪水,晚上擺個地攤掙點外快還債,我和同齡人沒什麼差別。」小宋自嘲著自己的工作現狀。
《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留學歸國人數由2007年的4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51.9萬人次。
海歸學歷分布中,碩士研究生最多,佔81.1%;其次為博士研究生學歷,佔比為12.5%;再次為本科及專科學歷,佔比為6.4%。高學歷留學生已經佔據了海歸主流。
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一回國便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邊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不斷刷新著「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一邊是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崗位需求逐漸下滑,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慢就業族」。
25歲的留英碩士林海峰掰著手指數了數,苦笑道:「參加了4次面試和2次筆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位小夥伴說,自己認認真真在英國讀了一年碩士,但是當他去單位應聘時,HR卻拋出了一連串令人心塞的問題:「為什麼你的碩士只有一年多時間?」「一年多時間真的能畢業嗎?」「你怕不是讀了一個假的碩士吧!」......
回國幾個月,投了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更多的時間是在等待中度過,不斷刷新郵箱和生怕錯過每一個陌生來電,好不容易給自己的學歷鑲上的金邊,正在一天天被現實剝去光環。
除此之外,還有「杭州女孩澳洲留學6年花費200萬,碩士畢業回國工作底薪2000元」、「留美8年花費400萬,碩士畢業回國工作難找」等等,諸如此類的新聞,不勝枚舉......
如今,小林已經在某事業單位工作了兩年。但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他都不願主動提及自己「留學生」的身份,也不願被別人這樣介紹。
國內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是「秋招」和「春招」。「秋招」通常在每年的9月到11月,「春招」則在每年的3月到4月。
對於國內的大學生而言,在這兩次招聘季結束後,大部分需要求職的學生都能找到工作,並在6月底畢業後入職。
所以,對於留學生來說,錯過校園招聘也是非常致命的劣勢。
對於一些留學英國、澳大利亞的學生來說,正值秋招的11月前後是舉行畢業典禮、拿到學位證的時期,這就無法避免地和很多企業的秋招「擦肩而過」,即使趕上了,也要等到第二年的7月才能入職。
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留學生來說,畢業典禮通常在5月到6月舉行,如果不能提前回國,畢業時大多數公司校園招聘的崗位早已被國內畢業生瓜分完畢。
如果提前一年做準備,不少留學生面臨的情況則是:剛開學一個月,如果要回國參加招聘面試等環節,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非常高。
這也就意味著,整個漫長的招聘過程,留學生接受信息始終慢人一拍,處於「服務區」之外,甚至連親身面試也做不到。
與此同時,「應屆生」的身份也讓留學生感到迷茫。由於不同國家的畢業時間不一樣,對海歸應屆畢業生來說,有的直到辦理留用手續時,仍沒有拿到畢業證。這就導致一些企業在校招時認為海歸不屬於應屆生。
普通企業更喜歡低成本和務實的本科生,而名企核心崗位及高校的招聘崗位傾向於博士生及以上,對碩士生的需求則很少。
殊不知留學和海歸的目的也只是一個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這些都是過程和手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
反觀那些能夠拿到高職高薪的人,往往是擁有名校博士文憑或者多年實際工作經歷、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才。
但是,很多海歸碩士項目不超過兩年,要保證高GPA,還要做項目等等,大多精力已經被耗光,無暇去做職業上的準備,比如實習等等。而實習經歷反而是找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對比於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時候專注於積累實習經歷的,海歸就多了一個劣勢。
而且海歸的能力參差不齊,除了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其餘的好學校大多時候國內企業的HR並沒有那麼了解,而且一些海外項目、課程設置等和國內的完全不同,對於不了解的領域,HR很難做比較或判斷。
國外的項目絕大多數情況下要比國內的學習要累,要看更多東西,對知識掌握的寬度和廣度等要求更高。但大多數時候應屆生招聘招到公司裡的人是不需要用那麼多知識的,所以企業會挑更好用的人。
之前曾爆出國內HR篩選留學生的鄙視鏈:985 > 北美 > 英國 > 澳洲,可以說引起留學生們的普遍不適。
HR們對國內的學生更了解,覺得國內的學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時間可能維持的更長,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何況現在很多清北復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換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歸本身也是沒有什麼優勢。
在優越的國內環境、眾多的政策利好以及歸鄉心切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回國就業。未來,這一群體將可能更加龐大,也會更加年輕化。
國內研究生大多有導師推薦工作,退一步還有豐富的校招單位可供選擇。而作為一名海歸,他卻沒辦法獲得足夠的國內求職機會。
但如果是要去投行或諮詢等比較高端的公司,海歸其實還是有明顯優勢的,他們的付出和經歷也可以被比較公平的衡量和比較。
雖然海歸的競爭優勢相比內地求職者而言不再如從前明顯,但他們依然可以展現出自己優秀的跨國溝通能力和豐富的海外工作經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認清劣勢並最大可能地轉化為優勢,在激烈的就業大戰中獲勝。
正如,電影《霍比特人》裡所言,「家園已在身後,世界盡在眼前……當你回來時,你從此與眾不同」。
留學亦是如此,它最大的價值和意義不應當只用價格來衡量。它能夠賦予你的,除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前所未有的體驗,還有未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