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2020年的疫情會讓我們不自覺的與2003年非典進行比對,之前的文章我們說過,京東,淘寶支付寶,騰訊Q幣等一系列網際網路服務,都在2003年相繼推出或啟動轉型。
2003年非典確實給我們帶來新的數位化方向,從門戶網站線上信息服務,向電子商務替代線下行業方向發展。將2003年稱之為數位化元年似乎也不為過。
之後的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進入黃金髮展的10年,「線上流量」的價值不斷放大,「線下將死」的論斷也曾不絕於耳。
2016年以後,網際網路用戶增速減緩,線上紅利日漸消失,美團提出了「網際網路下半場」概念。阿里提出「新零售」並在2019年升級為「新商業」,騰訊提出「連接」與「產業網際網路」。線下體驗與線上的融合隨之升級,線下流量開始持續發力,並催生出很多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創新體驗。「線下流量」日漸回暖,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
其實市場變化就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因為人們總會對長期習慣的事情感到疲倦。在疲倦後,或者通過全新事物激發興趣,或者通過回溯過去獲得新鮮感,這種對新和舊的興趣,成為螺旋上升式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受這一輪疫情的影響,創新的主戰場似乎又將從線下拉回到線上領域,新一輪巨大變化似乎正在醞釀。但2020年變化會與2003年相似嗎?簡單梳理一下,差異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020年移動網際網路網民數量比2003年多得多。2003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7950萬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
2、2020年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要比2003年完善得多。僅從帶寬角度來看,2003年寬帶網速普遍是512kb/s,3G網絡剛剛起步,2020年5G網絡的理論下行速度為10G/s,4G也能到5-20M/s。
3、2020年物流主幹和最後1公裡、100米服務要完善得多。200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2.49萬億元,快遞件數1.7億件,2018年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3.3萬億元,快遞件數500億件,2019年突破600億件。
4、2020年可消費數字內容規模要比2003年大得多。僅從網路遊戲市場來看2003年網路遊戲市場規模16.7億元,2020年僅《王者榮耀》一款遊戲在除夕當天流水達到20億元。
5、2020年B端場景服務儲備(如辦公協作等)要比2003年豐富得多。以IDC對企業服務市場分析為例。
6、2020年網際網路開放運營平臺、開放技術平臺要比2003年更多。流量規模更龐大,圍繞流量的開發生態更豐富。
7、2020年人們的思想要比2003年開放得多,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得多。銀髮、縣域低線等傳統數位化落後領域用戶的滲透不斷加速。
這些不同說明2020年我們具備更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社會條件,疫情影響過後的市場恢復能力和產業創新的能力會與2003年有極大的差異。
或許這次疫情更大的影響在於,線下流量的銳減導致我們在封閉空間內對時間的分配發生了變化。簡單點概括這種影響,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網際網路還在,移動性被迫降低了,以線下消費為主要驅動的經濟受到影響。
但階段性移動降低並不是絕對壞的事情,線下抑制形成了線上增量,移動的動態過程雖然被抑制了,但地點場景變化的結果發揮了作用。曾經必須要在特定場所解決的事情,現在可以遠程處理了。比如遠程辦公,比如雲喝酒,比如線上視頻串門,比如免費在家看大片。
其中在線遠程辦公成為這一特殊時期維持生產關係的主要方式。
近日釘釘宣布有1000萬公司和組織,通過釘釘開展線上辦公,服務在線工作員工數量2億人。按照人社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就業人數為7.8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佔比56%,按此計算城鎮就業人數為4.3億人,如果釘釘2億人數據大體準確,再算上騰訊系企業微信以及其他老牌辦公自動化廠商的服務對象,在線辦公的滲透率已經非常可觀。
在線辦公背後是生產協作關係的改變,也是組織管理形態的改變,在表面上看起來只是改變了辦公地點,但如果這種協作變化能夠被各類組織廣泛接受,並不斷通過新技術提升協作效率,它不僅會大幅降低生產中的無效時間成本,也會加強對協作節點的監控,更精準的改善生產效率。
甚至會因此影響人們在通勤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行為,改變人才引進的模式,這將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模式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或許一些社會主要矛盾也可以從「遠程協作」得到解決。
此外,在線辦公領域大家所接受的是「在線」解決傳統「線下」組織需求,以此為原點,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領域也將形成傳導效應,加速對大眾的普及。那麼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再平衡也將進入提速期。
其實這些變化都不是因為疫情才發生的,很多變化一直在我們身旁醞釀,只是大事件的出現讓我們被迫結束了行為慣性,開始接受原本很難接受的事物,接受後才發現原來接受起來並不艱難,結果也並非向我們預想的糟糕,甚至還可能帶來一點驚喜。
換句話說,大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嘗試面對一個新的自己,這種結束慣性自我覺醒所帶來的變化,可能遠大於引入新事物帶來的變化。2003年所有數位化服務的出現幾乎都源於對國外網際網路服務模式的複製,但2020年後,我們在數位化生活領域幾乎不再有抄襲國外模式的空間,所有變化都是站在新起點的自我探索。
更完善的數位化創新基礎設施,刺激經濟回血的預期政策儲備,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更好的產權保護機制,仍然可觀的消費需求,智能製造能力的培育,最大規模和幾乎成熟的網際網路用戶群,2020年也可能因此成為數位化生活新一輪大規模迭代的分水嶺。
而推動新一輪迭代的動力很可能源於數位化組織協作配套產業生態的快速完善。
雖然病痛總是悲傷的,但讓急速狂奔的我們被迫慢下來,在結束慣性的過程中,重新思考一下自己與自然、與家庭、與組織的關係,或許未來生活的建設與發展會更加值得期待。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