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
李白詩句「我輩豈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是什麼人?是貶義嗎?
李白詩句「我輩豈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指的是什麼人?是貶義詞嗎?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有人說,李白的這句詩「有看不起貧窮人的意思」,你怎麼看?
前言這句詩出自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的大意是:我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普通人。如果說「蓬蒿人」有貶義,也可以理解,似乎有一點這個意思。不過,蓬蒿人也有隱士的意思。
一、蓬蒿蓬蒿二字,表示蓬草和蒿草,泛指草叢。《禮記·月令》中寫到:
﹝孟春之月﹞藜莠蓬蒿並興。
《莊子·逍遙遊》中也寫道: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蓬蒿之間,可以理解為荒野偏僻之處。
又有簡陋的房屋被稱為蓬蒿廬:,如魏晉詩人阮籍的《詠懷 44》中寫到 :
河上有丈人,緯蕭棄明珠。甘彼藜藿食,樂是蓬蒿廬。
詩中的人物,放棄榮華富貴,甘願吃簡單的食物,住在簡陋的草屋中..
南北朝·沈炯的《離合詩贈江藻》寫到:
林中藤蔦秀,木末風雲高。屋室何寥廓,至士隱蓬蒿。
唐·劉長卿的《客舍贈別》寫到:
拙分甘棄置,窮居長蓬蒿。
屋室、窮居、廬都是居住之所,和蓬蒿一起就是簡陋的房屋。那麼什麼人住在這樣的房屋中呢?
二、蓬蒿人,經常指隱士蓬蒿人,就是生活於簡陋偏僻地方的人,進一步引申為等閒之輩、未有作為、胸無大志的普通人。說蓬蒿人有貶義,可以這麼理解。
但是在很多語境中,蓬蒿人有隱士的意思。上面引用的詩中, 居於蓬蒿之所的主人公,並不是胸無大志之人,有的是自謙,有的是讚許他人。
可以理解為隱士或者暫時仕途運蹇的士人。
唐朝詩人儲光羲有詩《貽王處士子文》
春草生洞渚,春風入上林。春皋有黃鶴,撫翮未揚音。
王屋嘗嘉遁,伊川復陸沈。張弦鵾雞弄,閉室蓬蒿深。
避地歌三樂,遊山賦九吟。大君思左右,無乃化黃金。
處士,即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王子文 "閉室蓬蒿深",是一個隱居的高士。
又如王維《春園即事》中,自比隱士: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鹿皮幾,是古人設於座旁之小桌, 鹿皮作成,隱士所用。
白居易《張常侍相訪》中,也自稱家門為「蓬蒿門」:
西亭晚寂寞,鶯散柳陰繁。水戶簾不捲,風床蓆自翻。
忽聞車馬客,來訪蓬蒿門。況是張常侍,安得不開尊。
魏晉的王康琚《反招隱詩》說: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白居易、王維雖然為官,但是遠離政權中心,也算大隱隱於朝的聰明之人。
三、我輩豈是蓬蒿人唐朝有終南捷徑的故事,盧藏用故意跑到長安邊上的終南山作隱士,其實目的還是做官,《新唐書·盧藏用傳》寫到:
始隱山中時,有意當世,人目為「隨駕隱士」。晚乃徇權利,務為驕縱,素節盡矣。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慚。
司馬承禎笑話盧藏用說,終南山哪是什麼隱居之處呀,不過是做官的捷徑罷了。
司馬承禎(639-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他和李白、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曾經受到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的召見。
李白也曾經到處隱居修煉,李白在25歲時就與司馬承禎成了忘年交。開元十五年,唐玄宋命司馬承禎去王屋山修道,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跟隨司馬承禎學道。李白因此有機會結識了玉真公主。
因為玉真公主的推薦,在天寶元年,唐玄宗下詔令李白「供奉翰林」。詩仙當年已經42歲了,半生的追求終於美夢成真,於是開心地「仰天大笑出門去」,自稱「我輩豈是蓬蒿人。」
結束語蓬蒿人,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志向;另一個意思,是指隱居的高人賢士。
在李白的詩中,您覺得「蓬蒿人」是哪個意思呢?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1|宋朝詞人有兩個王炎,其中一個深深影響了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