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史上時間過得最快又過得最慢的2020年,終於要「再也不見」了,見下2021年民營醫療。
一、洗牌
經歷2019年的淘汰和2020年爆雷後的民營醫療,在後疫情時代,2021年民營醫療將正式進入歷史性大洗牌時代。
好不容易熬過疫情之年,很多人寄希望於2021年能迎來觸底反彈。然而,反彈的很可能不是醫療行業,而只是從業人的僥倖心理。事實上,民營醫療新一輪的洗牌,從2015年起就啟動了,整個行業的下行通道並未關閉,煎熬期還得繼續。2020年,疫情只是讓民營醫療以更加慘烈的方式集中展現在世人面前,但這還不到最慘烈的時刻,2021年,民營醫療大概率還會加速洗牌。
疫情新常態只是暫時的,經濟新常態卻是持久的,不能因為疫情新常態的斑駁而抹掉了經濟新常態的底色,未來更不能因為疫情新常態結束而誤以為經濟新常態也結束。新冠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掩護玩家裸泳的反向潮水作用,盲目樂觀或選擇性無視終究解不了渴。
你可曾發現,大小社區周邊一下子冒出了眾多連鎖便利店?前陣子,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更是爭搶社區團購賣菜業務?多數人只看到了巨頭「攻」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巨頭「守」的另一面。這些無疑都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米油鹽醬、果蔬蛋肉」才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絕對剛需。但凡舉國上下都在強調「民以食為天」,其潛臺詞是「經濟在下行,錢不好賺了」。別忘了,經濟一旦蕭條,全球均無疫苗!
實體醫療機構整體走勢下行,資本市場上,醫療服務概念板塊走勢除了個別明星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外,大多數上市公司走勢也是下行的。甚至,很多公司頻頻跌破發行價,「出道即巔峰」的真實案例一個接著一個,其中以港股表現尤為典型。
即便是在2020疫情特殊之年,醫療投資總體看似極其火熱,其實大多仍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乃至網際網路醫療專場。無論從資本總量還是從投資偏好和持續性上看,醫療服務投資都遠遠遜於生物醫藥等其它細分賽道。醫療投資冷熱不均的背後,除了醫療服務無法像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能批量生產乃至網際網路醫療可指數化增長外,還與醫療實體運營大多尚未形成真正可複製的模式直接相關。
市場需求的理性升級和客戶認知的品質追求,醫保支付的深刻變革和監管政策的從嚴執行,運營理念的轉變升維和營銷模式的更新換代,價值資本的持續湧入和人才團隊的優化重組,在供需多重要素力量的綜合推動下,民營醫療終於迎來全新的面貌。傳統民營醫療尤其是曾經雄踞民營醫療半邊天的某系醫療,將加速被洗牌出局。這種出局主因並不在疫情,而是醫療服務行業從無序走向有序發展的必然結果,疫情只是洗牌出局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醫保基金更加為錢發愁,向公立醫院傾斜力度將更大,民營醫療能獲得的醫保額度將更是少之又少。藥品集採、耗材集採席捲全國,公立醫療確實難過,但更難過的還是自負盈虧的民營醫療。公立尚有財政託底,民營只有自個家底。民營醫療從業者,吃醫保過日子的,仍未沉下心來好好研究DRG和DIP,不靠醫保支付的,也還沒意識到目標客群支付能力在下降。
2021年,尤其對非基本需求的醫美而言,兩極分化愈加顯著。少數品質醫美和專家創辦的「小而美」機構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而包括知名連鎖在內的大多數醫美機構則愈加艱難。賺過快錢的醫美人,滿心期待疫情結束後能迎來新一輪可持續的報復性消費,等來的卻是客戶「有心消費、無力買單」的無奈結局。很多人連賴以生存的工作崗位都保不住,有的甚至連生活保障和房貸車貸都捉襟見肘,你要讓她們用什麼來美美的?還靠已被打擊得七零八落、滿地找牙的醫美貸嗎?
民營醫療爭掛大學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依然有廣闊市場,但掛名亂象很可能迎來教育和衛生部門的聯合監管利劍;位於城市邊遠郊區的各類大小醫學園區或Medical Town將不敵主城區的Medical Mall,不少園區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殼化乃至一地雞毛;醫療服務連鎖擴張掉坑案例將越來越集中和突出,盲目跨區域連鎖日見頹勢,最終不得不剝離乃至倒閉。立足本土區域的同城「八爪魚」連鎖模式將越來越受市場和資本的肯定和追捧。
二、破局
走過2019年的回歸和2020年的整合,整個醫療行業迎來的勢必將是破局。行業要實現破局,只有核心要素充分整合才有可能。核心要素中,首要是人(團隊),其次是錢(資本)。如今,醫療服務行業從資本強勢逐步向團隊強勢傾斜,「得人才者得天下」,有人就有錢,有錢沒人遲早也會變沒錢。
人才流動上,可能出現體制內外大規模的雙向流動。一方面,民營醫療骨幹醫療人才尤其是緊缺領域和專科的醫生和護士,如急診、大內科、大外科、婦產科人才可能部分回流公立醫院(主要是新建分院或遷址擴建),尋求安全庇護或過渡調整。提供基礎醫療和醫保服務的民營醫療,尤其是空有大樓的新建大型綜合醫院可能面臨招不到人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消費醫療為主要代表的市場化專科優秀人才也會加速脫離公立體制,選擇執業更自主也更安全的個體戶創業或抱團式發展之路。
高階人才純背書式加盟將受到市場冷遇。即便是院士、國醫大師、主委等掛名宣傳也不再吃香,中高端客戶並不會單單為了一個超級名號買單。多數高端醫療機構依然運營不理想,「有專家無運營、有底氣沒人氣」的窘境將愈加突出。大資本將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向專家和運營團隊拋出實質合夥橄欖枝。中青年骨幹全身心加盟將越來越多。
人才整合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外力驅動乃至激勵模式的推陳出新,而是源於自我實現的內在驅動力。曾一度被視為「激勵聖經」的合伙人計劃,將越來越不吃香,「假合夥」逐步讓位於「真合夥」。創業將成為部分核心高管和醫生團隊首選項,除了有錢還得有權,即便無法拍板,至少也要能參與決策。不過,仍要清醒地看到,醫療創業雖氣候已成,但成先烈者也隨之增多,根源就在於「創了個假業」。
有人被洗出局,也就有人整裝入局。在醫療服務短期逐利行為被市場狠狠打臉後,中長期資本加持下的各路英雄豪傑終於肯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做醫療,真心實意做服務,高度認同「質量和安全是品質醫療的前提和基礎」,強消費體驗和全鏈條服務將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跨界入局者、轉型徹底者、醫療正規軍、行業監管者,將加快驅趕草根野蠻人、醫療雜牌軍出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民營醫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的尷尬狀態將越來越少,真心付出終能換來誠意回報。
民營醫療新時代,是大資本、大財團合縱連橫、組團併購的大時代,是醫生團隊和運營團隊崛起的大好時代,是「大而全」吃虧、「中不溜」吃土,「小而美」吃香的結構化轉型時代。當下,有錢比有牌照重要,有人尤其有醫生和運營團隊比有錢重要,有靠譜的認知比有人重要。有錢、有團隊、有靠譜認知的人和資本方,才有資格談抄底、去抄底。未來的民營醫療,是比拼耐力和韌性的時候了,扛得住、活得久才是王道。
2021年,資本會繼續湧向醫療行業,但主因並非醫療好賺錢,而只是其它行業大多更不靠譜。醫療服務本身的薄利狀態,將可能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腫瘤、腦科、康復和輔助生殖等「重資產、強技術」賽道依然會吸引大資本持續加碼,與此同時,輕資產、重體驗的消費醫療尤其是眼視光、輕醫美、新康復、新中醫也會成為資本投資和併購熱點。眼科黑馬和新秀越戰越勇,在視光和屈光細分領域嶄露頭角。眼科醫院併購與眼科門診部或診所併購爭奇鬥豔、各領風騷。眼視光投資將迎來如同近十年眼科醫院投資的歷史性高光時刻,「有眼光,投視光」將成為醫療圈和投資圈的共識。
從區域上看,一二線城市消費醫療市場遠比三四線城市靠譜。不僅眼視光、輕醫美如此,以運動康復、骨科康復為主的新康復和以治未病、調理養生為主的新中醫同樣如此。市場上還可能跑出醫生主導、帶有消費屬性的新婦科和新男科「小而美」門診部和診所。民營醫療大概率迎來海內IPO上市小高潮,內地A股很可能仍傾向以眼科、口腔等為主要代表的安全型消費醫療上市,而醫美和婦產等風險型消費醫療以及非消費醫療,多數依舊只能選擇港股或海外上市。
三、變革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民營醫療大多只有國內大循環,多數單體醫療機構的成本、收入和利潤都將可能降低,民營醫療商業模式或將徹底變革。醫療服務是否具備高性價比,將是考驗未來民營醫療的核心指標,這不僅考驗醫療團隊,更考驗運營團隊。「大做小、量做多、傍大款」,將是多數民營醫療最務實的主導生存策略。
民營醫療必須重構乃至徹底放棄多年來「高舉高打、拉高均值、衝大業績」的慣性運營模式,一方面得大規模提高來診總量,獲客卻又是最難的,另一方面又得精細化、低成本運營,人力成本和物業租金又不能說減就減。如何低成本獲客,如何薄利多銷,就成了民營醫療能否活下去的關鍵所在。
消費醫療在打法和路線的策略選擇上,由於專科成熟度、區域城市和短中長期不同,各細分專科面臨「消費向左、醫療向右」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抉擇。一二線城市專科成熟度較高的醫美和口腔主流策略將是偏保守的「醫療向右」,而專科成熟度較低的眼視光和新康復以及三四線城市的醫美和口腔,在疫情新常態和經濟新常態雙重疊加形勢下,其主導策略仍是偏激進的「消費向左」以謀求生存。但消費醫療總體趨勢和方向無疑是確定的,將逐步從「消費向左」到「醫療向右」轉變升級。
醫療服務的零售屬性將越來越得到挖掘和重視,網際網路醫療將充分展現「降本增效」功用,特別是在5G時代,IOT、BD/AI、VR/AR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功用將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阿里巴巴前總參謀長曾鳴提出的「S2b2c」智能商業模式將逐步滲透到民營醫療尤其是消費醫療,從而有望真正重塑整個醫療行業和重建醫療產業全新生態。網際網路醫療的再次爆發,更將大大提升醫療服務實體的整體破局可能。各類大小不一的醫療機構,將憑藉機構及其醫生信任背書和精準目標人群聚集的雙重優勢,成為未來新零售、新消費的最佳場景和入口之一。
未來民營醫療的商業模式,很可能不是靠醫保賺錢,甚至不是靠傳統醫療服務本身賺錢,而是靠醫療服務衍生出的非醫療產品或服務賺錢,靠機構估值、市值等股權增值賺錢。「三甲醫院開設月子中心」現象,為啥只解讀出公立醫院搶民營醫療市場的飯碗?可曾想過人家只是在順應趨勢轉型,整個醫療行業的賺錢邏輯都在變了。這還只是大變革前奏而已,網際網路醫療將大大突破盈利模式變革的邊界和限制,不再只是「婦幼保健院設月子中心」這種從服務到服務的初級衍生。2021年,靠非醫療服務或產品賺錢的模式很可能得到初步驗證,最先走通的大概率會在消費醫療領域。
疫情後遺症將持續發酵,以社群和直播為主要代表的線上獲客和賣貨能力將成為民營醫療尤其是消費醫療必殺技。但多數因不得要領而收效甚微,玩社群尤其是跟風玩直播往往成了自嗨和重在參與,實際效果聊勝於無。消費醫療「高頻帶高頻」的創新玩法則花樣百出,不少玩家尤其是MCN機構收穫滿滿,贏得了營銷先機,收穫了一大波市場紅利。
危機,從來就不會自然而然結束。倘若你不努力改變和應對,「於人是機、在己是危」,別人能從危機中跑出來,而你只會被危機淹沒、悄無聲息。未來的民營醫療人,在面對殘酷市場現實時,不要只會空喊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對大多數民營醫療人而言,「小而美、真合夥、做專病、攻消費、精細化、線上化、低成本、活下去」。
2020年,這一年確實感覺時間過得最快,但大多數人還沒有深刻感受到時代和行業乃至人心的快速巨變,到時很可能還會嫌2021年時間過得也慢甚至更慢。2021年的民營醫療,很可能成為醫療新時代的開局之年,破立並存、動蕩和秩序同在!
更多醫械行業前沿資訊&行業大數據乾貨,歡迎關注百家號@眾成醫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