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1年民營醫療:洗牌、破局和變革

2020-12-20 眾成醫械

堪稱史上時間過得最快又過得最慢的2020年,終於要「再也不見」了,見下2021年民營醫療。

一、洗牌

經歷2019年的淘汰和2020年爆雷後的民營醫療,在後疫情時代,2021年民營醫療將正式進入歷史性大洗牌時代。

好不容易熬過疫情之年,很多人寄希望於2021年能迎來觸底反彈。然而,反彈的很可能不是醫療行業,而只是從業人的僥倖心理。事實上,民營醫療新一輪的洗牌,從2015年起就啟動了,整個行業的下行通道並未關閉,煎熬期還得繼續。2020年,疫情只是讓民營醫療以更加慘烈的方式集中展現在世人面前,但這還不到最慘烈的時刻,2021年,民營醫療大概率還會加速洗牌。

疫情新常態只是暫時的,經濟新常態卻是持久的,不能因為疫情新常態的斑駁而抹掉了經濟新常態的底色,未來更不能因為疫情新常態結束而誤以為經濟新常態也結束。新冠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掩護玩家裸泳的反向潮水作用,盲目樂觀或選擇性無視終究解不了渴。

你可曾發現,大小社區周邊一下子冒出了眾多連鎖便利店?前陣子,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更是爭搶社區團購賣菜業務?多數人只看到了巨頭「攻」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巨頭「守」的另一面。這些無疑都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米油鹽醬、果蔬蛋肉」才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絕對剛需。但凡舉國上下都在強調「民以食為天」,其潛臺詞是「經濟在下行,錢不好賺了」。別忘了,經濟一旦蕭條,全球均無疫苗!

實體醫療機構整體走勢下行,資本市場上,醫療服務概念板塊走勢除了個別明星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外,大多數上市公司走勢也是下行的。甚至,很多公司頻頻跌破發行價,「出道即巔峰」的真實案例一個接著一個,其中以港股表現尤為典型。

即便是在2020疫情特殊之年,醫療投資總體看似極其火熱,其實大多仍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乃至網際網路醫療專場。無論從資本總量還是從投資偏好和持續性上看,醫療服務投資都遠遠遜於生物醫藥等其它細分賽道。醫療投資冷熱不均的背後,除了醫療服務無法像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能批量生產乃至網際網路醫療可指數化增長外,還與醫療實體運營大多尚未形成真正可複製的模式直接相關。

市場需求的理性升級和客戶認知的品質追求,醫保支付的深刻變革和監管政策的從嚴執行,運營理念的轉變升維和營銷模式的更新換代,價值資本的持續湧入和人才團隊的優化重組,在供需多重要素力量的綜合推動下,民營醫療終於迎來全新的面貌。傳統民營醫療尤其是曾經雄踞民營醫療半邊天的某系醫療,將加速被洗牌出局。這種出局主因並不在疫情,而是醫療服務行業從無序走向有序發展的必然結果,疫情只是洗牌出局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醫保基金更加為錢發愁,向公立醫院傾斜力度將更大,民營醫療能獲得的醫保額度將更是少之又少。藥品集採、耗材集採席捲全國,公立醫療確實難過,但更難過的還是自負盈虧的民營醫療。公立尚有財政託底,民營只有自個家底。民營醫療從業者,吃醫保過日子的,仍未沉下心來好好研究DRG和DIP,不靠醫保支付的,也還沒意識到目標客群支付能力在下降。

2021年,尤其對非基本需求的醫美而言,兩極分化愈加顯著。少數品質醫美和專家創辦的「小而美」機構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而包括知名連鎖在內的大多數醫美機構則愈加艱難。賺過快錢的醫美人,滿心期待疫情結束後能迎來新一輪可持續的報復性消費,等來的卻是客戶「有心消費、無力買單」的無奈結局。很多人連賴以生存的工作崗位都保不住,有的甚至連生活保障和房貸車貸都捉襟見肘,你要讓她們用什麼來美美的?還靠已被打擊得七零八落、滿地找牙的醫美貸嗎?

民營醫療爭掛大學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依然有廣闊市場,但掛名亂象很可能迎來教育和衛生部門的聯合監管利劍;位於城市邊遠郊區的各類大小醫學園區或Medical Town將不敵主城區的Medical Mall,不少園區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殼化乃至一地雞毛;醫療服務連鎖擴張掉坑案例將越來越集中和突出,盲目跨區域連鎖日見頹勢,最終不得不剝離乃至倒閉。立足本土區域的同城「八爪魚」連鎖模式將越來越受市場和資本的肯定和追捧。

二、破局

走過2019年的回歸和2020年的整合,整個醫療行業迎來的勢必將是破局。行業要實現破局,只有核心要素充分整合才有可能。核心要素中,首要是人(團隊),其次是錢(資本)。如今,醫療服務行業從資本強勢逐步向團隊強勢傾斜,「得人才者得天下」,有人就有錢,有錢沒人遲早也會變沒錢。

人才流動上,可能出現體制內外大規模的雙向流動。一方面,民營醫療骨幹醫療人才尤其是緊缺領域和專科的醫生和護士,如急診、大內科、大外科、婦產科人才可能部分回流公立醫院(主要是新建分院或遷址擴建),尋求安全庇護或過渡調整。提供基礎醫療和醫保服務的民營醫療,尤其是空有大樓的新建大型綜合醫院可能面臨招不到人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消費醫療為主要代表的市場化專科優秀人才也會加速脫離公立體制,選擇執業更自主也更安全的個體戶創業或抱團式發展之路。

高階人才純背書式加盟將受到市場冷遇。即便是院士、國醫大師、主委等掛名宣傳也不再吃香,中高端客戶並不會單單為了一個超級名號買單。多數高端醫療機構依然運營不理想,「有專家無運營、有底氣沒人氣」的窘境將愈加突出。大資本將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向專家和運營團隊拋出實質合夥橄欖枝。中青年骨幹全身心加盟將越來越多。

人才整合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外力驅動乃至激勵模式的推陳出新,而是源於自我實現的內在驅動力。曾一度被視為「激勵聖經」的合伙人計劃,將越來越不吃香,「假合夥」逐步讓位於「真合夥」。創業將成為部分核心高管和醫生團隊首選項,除了有錢還得有權,即便無法拍板,至少也要能參與決策。不過,仍要清醒地看到,醫療創業雖氣候已成,但成先烈者也隨之增多,根源就在於「創了個假業」。

有人被洗出局,也就有人整裝入局。在醫療服務短期逐利行為被市場狠狠打臉後,中長期資本加持下的各路英雄豪傑終於肯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做醫療,真心實意做服務,高度認同「質量和安全是品質醫療的前提和基礎」,強消費體驗和全鏈條服務將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跨界入局者、轉型徹底者、醫療正規軍、行業監管者,將加快驅趕草根野蠻人、醫療雜牌軍出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民營醫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的尷尬狀態將越來越少,真心付出終能換來誠意回報。

民營醫療新時代,是大資本、大財團合縱連橫、組團併購的大時代,是醫生團隊和運營團隊崛起的大好時代,是「大而全」吃虧、「中不溜」吃土,「小而美」吃香的結構化轉型時代。當下,有錢比有牌照重要,有人尤其有醫生和運營團隊比有錢重要,有靠譜的認知比有人重要。有錢、有團隊、有靠譜認知的人和資本方,才有資格談抄底、去抄底。未來的民營醫療,是比拼耐力和韌性的時候了,扛得住、活得久才是王道。

2021年,資本會繼續湧向醫療行業,但主因並非醫療好賺錢,而只是其它行業大多更不靠譜。醫療服務本身的薄利狀態,將可能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腫瘤、腦科、康復和輔助生殖等「重資產、強技術」賽道依然會吸引大資本持續加碼,與此同時,輕資產、重體驗的消費醫療尤其是眼視光、輕醫美、新康復、新中醫也會成為資本投資和併購熱點。眼科黑馬和新秀越戰越勇,在視光和屈光細分領域嶄露頭角。眼科醫院併購與眼科門診部或診所併購爭奇鬥豔、各領風騷。眼視光投資將迎來如同近十年眼科醫院投資的歷史性高光時刻,「有眼光,投視光」將成為醫療圈和投資圈的共識。

從區域上看,一二線城市消費醫療市場遠比三四線城市靠譜。不僅眼視光、輕醫美如此,以運動康復、骨科康復為主的新康復和以治未病、調理養生為主的新中醫同樣如此。市場上還可能跑出醫生主導、帶有消費屬性的新婦科和新男科「小而美」門診部和診所。民營醫療大概率迎來海內IPO上市小高潮,內地A股很可能仍傾向以眼科、口腔等為主要代表的安全型消費醫療上市,而醫美和婦產等風險型消費醫療以及非消費醫療,多數依舊只能選擇港股或海外上市。

三、變革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民營醫療大多只有國內大循環,多數單體醫療機構的成本、收入和利潤都將可能降低,民營醫療商業模式或將徹底變革。醫療服務是否具備高性價比,將是考驗未來民營醫療的核心指標,這不僅考驗醫療團隊,更考驗運營團隊。「大做小、量做多、傍大款」,將是多數民營醫療最務實的主導生存策略。

民營醫療必須重構乃至徹底放棄多年來「高舉高打、拉高均值、衝大業績」的慣性運營模式,一方面得大規模提高來診總量,獲客卻又是最難的,另一方面又得精細化、低成本運營,人力成本和物業租金又不能說減就減。如何低成本獲客,如何薄利多銷,就成了民營醫療能否活下去的關鍵所在。

消費醫療在打法和路線的策略選擇上,由於專科成熟度、區域城市和短中長期不同,各細分專科面臨「消費向左、醫療向右」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抉擇。一二線城市專科成熟度較高的醫美和口腔主流策略將是偏保守的「醫療向右」,而專科成熟度較低的眼視光和新康復以及三四線城市的醫美和口腔,在疫情新常態和經濟新常態雙重疊加形勢下,其主導策略仍是偏激進的「消費向左」以謀求生存。但消費醫療總體趨勢和方向無疑是確定的,將逐步從「消費向左」到「醫療向右」轉變升級。

醫療服務的零售屬性將越來越得到挖掘和重視,網際網路醫療將充分展現「降本增效」功用,特別是在5G時代,IOT、BD/AI、VR/AR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功用將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阿里巴巴前總參謀長曾鳴提出的「S2b2c」智能商業模式將逐步滲透到民營醫療尤其是消費醫療,從而有望真正重塑整個醫療行業和重建醫療產業全新生態。網際網路醫療的再次爆發,更將大大提升醫療服務實體的整體破局可能。各類大小不一的醫療機構,將憑藉機構及其醫生信任背書和精準目標人群聚集的雙重優勢,成為未來新零售、新消費的最佳場景和入口之一。

未來民營醫療的商業模式,很可能不是靠醫保賺錢,甚至不是靠傳統醫療服務本身賺錢,而是靠醫療服務衍生出的非醫療產品或服務賺錢,靠機構估值、市值等股權增值賺錢。「三甲醫院開設月子中心」現象,為啥只解讀出公立醫院搶民營醫療市場的飯碗?可曾想過人家只是在順應趨勢轉型,整個醫療行業的賺錢邏輯都在變了。這還只是大變革前奏而已,網際網路醫療將大大突破盈利模式變革的邊界和限制,不再只是「婦幼保健院設月子中心」這種從服務到服務的初級衍生。2021年,靠非醫療服務或產品賺錢的模式很可能得到初步驗證,最先走通的大概率會在消費醫療領域。

疫情後遺症將持續發酵,以社群和直播為主要代表的線上獲客和賣貨能力將成為民營醫療尤其是消費醫療必殺技。但多數因不得要領而收效甚微,玩社群尤其是跟風玩直播往往成了自嗨和重在參與,實際效果聊勝於無。消費醫療「高頻帶高頻」的創新玩法則花樣百出,不少玩家尤其是MCN機構收穫滿滿,贏得了營銷先機,收穫了一大波市場紅利。

危機,從來就不會自然而然結束。倘若你不努力改變和應對,「於人是機、在己是危」,別人能從危機中跑出來,而你只會被危機淹沒、悄無聲息。未來的民營醫療人,在面對殘酷市場現實時,不要只會空喊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對大多數民營醫療人而言,「小而美、真合夥、做專病、攻消費、精細化、線上化、低成本、活下去」。

2020年,這一年確實感覺時間過得最快,但大多數人還沒有深刻感受到時代和行業乃至人心的快速巨變,到時很可能還會嫌2021年時間過得也慢甚至更慢。2021年的民營醫療,很可能成為醫療新時代的開局之年,破立並存、動蕩和秩序同在!

更多醫械行業前沿資訊&行業大數據乾貨,歡迎關注百家號@眾成醫械。

相關焦點

  • 絕地重生 民營書業變革故事上演
    民營書業新一輪洗牌拉開帷幕,真正的對抗卻還未開始。行業震蕩,死死生生,變革是令競爭更殘酷的推手,也是絕地重生、轉型起步、行業重塑之機。民營書業變革故事陸續上演。    對於民營書業而言,2012年頗不平靜。
  • 魚躍醫療接班人更迭 背後是家用醫療設備市場的洗牌
    近日,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魚躍醫療)發布2018年年報的同時,宣布總經理吳光明辭職,由生於1988年的吳群擔任總經理。吳群是吳光明之子,此前擔任萬東醫療總經理,同時也是魚躍醫療的副董事長。成立於1998年的魚躍醫療,至今已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浮沉超過二十載。
  • 王海峰破局,2021百度可期
    李彥宏在那封內部信中指出,此任命之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建設和鞏固公司核心技術優勢」,「推動產業智能變革」。 01 百度CTO王海峰 在升任百度集團CTO之前,王海峰已在百度工作了近10年。
  • 2018名醫看牙「第二屆牙沃斯論壇」圓滿落幕 民營口腔如何應對行業...
    另外國內10餘位民營口腔醫療集團創始人及相關行業專家也現身論壇:瑞爾集團創始人兼總裁鄒其芳、泰康北京拜博口腔醫院院長熊靖宇、維爾口腔醫療集團董事長劉志傑、全好口腔醫療集團董事長魯榮兵、山西眾植齒科醫療集團總裁劉開、湖南芙蓉口腔醫療集團董事長熊中才、合眾口腔醫療集團董事長程真偉、勁鬆口腔集團副總經理劉慶豐、夏鼎投資集團董事長葉鋒、中國(香港)魔方矯正行政總裁李文雁及分眾傳媒COO塗雅芳等
  • 愛爾眼科陷醫療糾紛,民營醫院過度醫療又迎信任危機
    作者 / 何煦  編輯 / 李楠  一場醫療風波,將愛爾眼科以及民營醫療行業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受此事件影響,2021年首個交易日,愛爾眼科開盤即遭遇股價大跌,開盤時,愛爾眼科股價低開5.19%,報71元/股,盤中跌幅一度超過9%,截至收盤報68.22元/股。不僅為愛爾眼科一路高漲的股價當頭一棒,也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民營醫療是否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 從都市麗人的生死變革看內衣行業的困局與破局
    而且,以我們對行業的研究和研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都市麗人大概率是有機會實現其本次雄心勃勃的轉型和升級的。都市麗人的發展史,以及本次的生死變革只是中國內衣行業的一個縮影,未來可以做成規模的內衣品牌或許都將遇到與都市麗人相似甚至相同的境遇,將會有更多的相似故事的發生。
  • 2021年價格戰開打?愛瑪799到底要幹啥?洗牌或提前上演!
    日前,愛瑪終端市場開啟799元價格換購活動,這波操作究竟為何,難道是為了2021年銷量戰率先撕開價格戰的口子?這一舉動讓人不禁感嘆明年將會是非常殘酷的一年,2021年電動車企業洗牌或提前上演!
  • 《戰略破局:思考與行動的四重奏》新書上市
    近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戰略破局:思考與行動的四重奏》重磅上市。本書的四位作者是從事諮詢工作時間相加超過80年的管理顧問,期望從企業的戰略思考、戰略落地這一重要角度出發,與企業的各級管理者一起探討如何以戰略思考、戰略落地為核心流程,明確企業前進方向、建立高層集體共識、打造高效領導團隊、凝聚組織與團隊士氣、塑造與戰略匹配的文化。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戰略的工具書,也是一本真誠的顧問工作手記,更希望成為企業轉型和變革的一份指引。
  • 盤點民營非營利醫療機構的經營之方
    一、民營非營利醫院的前世今生我國民營醫療機構的起點並不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1949年建國之後,在國內醫療機構不可能短期之內解決患者需求量大與醫療服務供給少的矛盾現狀下,一直允許少數個體開業行醫。政策上的放行促使私人診所的數量從1950年的803所發展到1958年的5萬多所,對當時公立醫療機構形成了有益的補充。
  • 海峽創新戰略布局醫療機器人領域 助力醫療產業智能化變革
    醫療機器人的運用與發展,必將為醫療產業帶來新的變革。基於此,醫療器械未來的最終方向一定是智能化,其在醫療器械市場的佔比將越來越大。據中國電子學會統計,2019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153億元,其中醫療機器人43.2億元,未來需求將持續增長。
  • 「網際網路+健康醫療」能補齊民營醫療生存短板嗎?
    存儲醫療數據的伺服器不得存放在境外。 2,擁有至少2套開展網際網路醫院業務的音視頻通訊系統(含必要的軟體系統和硬體設備)。   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多家在線醫療平臺線上問診量暴增——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
  • 民營醫院醫療亂象
    民營醫院醫療亂象 部分民營醫院把醫生變成了推銷員,忽悠病人掏錢。 新醫改為民營資本進入公共醫療領域打開了綠燈,就連資本市場也把民營醫院當成了香餑餑,各路風投、私募資金競相追逐。然而,在誘人的商機背後,民營醫療市場卻潛藏著各種不成熟的運作模式和行業亂象,給消費者製造了一個個防不勝防的陷阱。
  • 民營醫療機構「尋路」:兒童診所受疫情影響大,醫美一枝獨秀超預期
    在卓光嵩看來,民營醫療機構也非常難以進行連鎖化,原因在於民營醫療機構創業者多為公立醫院醫生,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在醫、診上頗有建樹,但在對於院、所的管理上,則無甚經驗,這使得民營醫療機構難以進行資本化、規模化運作。除此之外,民營醫療機構的區域化特徵明顯,能夠服務好所在片區的兒童、病人已屬不易。
  • 美年健康不再「健康」,民營體檢機構如何「自檢」?
    美年健康也是這麼做的。2012年,美年健康併購了深圳瑞格爾體檢連鎖醫療機構;2016年收購了高端個人健康管理機構美兆醫療;2017年,美年健康把國內第三大民營體檢機構慈銘體檢收入囊中。除了「買買買」之外,美年自己也在不斷開設體檢中心,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2017兩年就新開了300家。在直營之外,通過類似加盟的方式,以20%左右資金佔比不斷投資體檢機構。
  • 民營醫療生存之道:每投1元廣告費換1元淨利潤
    取而代之的,是醫療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2000年國務院下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建立新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將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的表述,成為民營醫院合法化的政策依據。此後歷年頒布的有關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文件,社會辦醫均被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渠道愈發暢通。
  • 婦兒醫療行業正洗牌 消費升級之下萬億市場可期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婦兒醫療行業正洗牌,消費升級之下萬億市場可期隨著醫療、教育、養老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婦兒(即孕嬰童)領域因為有著橫跨醫療、教育兩大產業的優勢,頗受市場青睞。據統計,我國公立婦產專科醫院數量基本保持在65家左右,民營婦產專科醫院則以每年56%的遞增率逐年上升。這是因為,一方面,在醫學技術的成果轉化方面,區別於其他科室在器材升級上的偏重,婦產科、兒科領域靠的是醫生本人和服務;另一方面,目前國家層面大力推行的醫保控費在婦兒領域的涉及也不多。
  • 實事求是推動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本報訊 (記者 楊冰)2月3日、4日,市人大常委會就《重慶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行情況進行調研。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參加調研活動並指出,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實施,實事求是地引導我市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 紋繡行業變革 如何應對高速洗牌趨勢
    2015-2016年,紋繡行業發展達到了頂峰。  2017年下半年市場處於飽和狀態,紋繡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整個行業發生了大的變化,開始進入洗牌階段。2018年,紋繡行業依然火熱,在市場的調節下,紋繡行業正走向規範化。  紋繡在中國已經發展了30多年,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香港鄭明明女士把紋身術應用到做眉毛上,發明了紋繡技術,紋繡行業從此誕生。
  • 行業變革,紋繡行業如何應對高速洗牌?
    2015-2016年,紋繡行業發展達到了頂峰。2017年下半年市場處於飽和狀態,紋繡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整個行業發生了大的變化,開始進入洗牌階段。2018年,紋繡行業依然火熱,在市場的調節下,紋繡行業正走向規範化。
  • 國泰君安證券2021年投資策略:上半年維持3100-3500點震蕩格局 破局...
    展望2021年,疫情、中美等「老風險」逐步落地,全球經濟修復漸見曙光但流動性大潮將退,全球經濟修復面臨證真,地緣政治矛盾惡化等多方面壓力將凸顯。經濟動能增強疊加春季躁動預期,市場對經濟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上修,會使得指數存在突破3500點的可能,但是仍將回歸到2021年上半年3100-3500點震蕩格局;2021下半年盈利超預期修復、十四五改革預期下風險偏好抬升將是破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