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煦
編輯 / 李楠
一場醫療風波,將愛爾眼科以及民營醫療行業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2月31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微博:急診向日葵艾芬)在微博表示,自己在武漢愛爾眼科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
據她本人講述,2020年5月艾芬經熟人介紹去武漢愛爾眼科進行白內障手術,累計花費約2.9萬元,但術後視力並未好轉,繼而在2020年10月發現右眼視網膜脫落,接近失明,並認為愛爾眼科在手術前及手術中違背醫學診療流程,並認為對方摘除自己原本幾乎正常的晶狀體「沒有必要」。
在1月4日的最新回應中,愛爾眼科發布了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對此,艾芬表示並不認可,並表示「我看了愛爾眼科集團的核查報告後的直覺: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
受此事件影響,2021年首個交易日,愛爾眼科開盤即遭遇股價大跌,開盤時,愛爾眼科股價低開5.19%,報71元/股,盤中跌幅一度超過9%,截至收盤報68.22元/股。不僅為愛爾眼科一路高漲的股價當頭一棒,也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民營醫療是否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野蠻生長的「民營醫療第一股」
說到愛爾眼科,素有「民營醫療機構第一股」的稱號,自2009年登陸科創板以來,目前已有超過2800億元的市值,這背後是快速擴張的規模與營收的高速增長。
財報顯示,2019年愛爾眼科實現了99.9億元營收,2020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營業收入達85.65億元,同比增長10.78%。同時,根據愛爾眼科近10年的財務數據,其毛利率長期在44-55%之間。
圖片來源:愛爾眼科官方網站
而在規模上,根據愛爾眼科官網信息顯示,目前業務已覆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在中國內地、西班牙和新加坡擁有3家上市公司,眼科醫院及中心數量超過600家,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
然而,愛爾眼科的快速增長卻屢遭行業質疑。一方面,愛爾眼科在醫療版圖上的快速擴張,雖然讓其據點快速開向了大江南北,但各個參差不齊的經營狀況,面對愛爾眼科集團對下屬醫院每年業績增長30%的考核指標的重壓下,難以在醫療質量與盈利之間尋找平衡。
另一方面,愛爾眼科為了維持快速擴張過程中,採用財務技巧和資本運作手法,維持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穩定增長。
據業內人士表示,愛爾眼科先成立或者參股幾家產業基金,新收購的眼科醫院的業績並不會立刻並表到上市公司,而是先交給這些產業基金打理。如果併購來的新醫院,毛利率穩定了,那麼就通過股權運作實現上市公司並表;如果一直不行,會通過產業併購基金將相應的眼科醫院出售,從而將影響降到最低。
逐利模式導致投訴不斷
對於愛爾眼科來說,上市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有了資本的推動,讓愛爾眼科能以披荊斬棘之勢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10月,包括收購基金持有醫院在內,愛爾眼科在全國各地擁有552家醫院和診所,71家為區域城市中心醫院,而在眼科設備方面的投入,甚至比很多綜合公立醫院的眼科更齊全。
而另一方面,由於上市之後,愛爾眼科要承擔股東的利益,因此追求盈利,讓報表更為光鮮成為了公司股價持續走高的關鍵,進而演變成為醫療機構的業績壓力。據了解,愛爾眼科集團對下屬醫院的考核指標,是業績增長30%。
因此,商業化氣息的愈發濃鬱,逐漸讓醫療偏離了治病救人的本質。
以白內障治療為例,作為愛爾眼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承擔了整個機構近20%的營收。在艾芬的描述中,認為愛爾眼科醫院做出了錯誤的治療方案,在術前沒有檢查自己的眼底,不必要的摘除了自己原本正常的晶體,而沒有去治療真正有問題的眼底。據了解,在愛爾眼科更換人工晶狀體的手術花費需2萬元,因此也成為艾芬指責愛爾眼科過度醫療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官網
速途網在黑貓投訴官網上的12條最新投訴中發現,患者投訴內容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方面在於醫師治療前後缺乏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服務態度差;另一方面存在「小病大治」的問題,甚至存在與艾芬同樣的引導患者進行人工晶體更換手術的投訴。
重市場、輕研究,醫療商業化難過盈利關
隨著艾芬與愛爾眼科事件在社交網絡中不斷發酵,也將民營醫院行業「重市場、輕醫療」的現狀暴露無疑。
近年來,伴隨國家各項社會辦醫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加之專科、醫美行業高毛利率的驅使之下,驅動了民營醫療機構的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全國共有醫院3.4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數量幾乎維持不變,而民營醫院2.2萬個,一年之中就新增2000家。
由於民營醫院在以營利性機構為主導,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之下,營收與效率成為了民營醫療的「生死線」。然而,想要滿足患者複雜的治療需求,亟需機構更為專業的醫療技能,以及更為細緻周全的診療過程,這與追求效率的「短平快」診療流程形成矛盾,在患者權益與自身盈利的權衡之間,民營機構極有可能選擇後者。
因此,對於民營醫院來說,雖然盈利關乎生死,而如愛爾眼科這樣的上市企業,亦要顧及股東利益,但企業的運營,還是要以誠信為本,否則東窗事發,千裡之堤將潰於蟻穴。
對於愛爾眼科與艾芬的糾紛,最終的結果仍需要等待具有更高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方能還事件一個本來面貌。但是這次事件使得民眾對於民營醫院的信任造成的不利影響,恐怕需要行業付出更多的成本來挽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