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陷醫療糾紛,民營醫院過度醫療又迎信任危機

2021-01-15 網易

  作者 / 何煦

  編輯 / 李楠

  一場醫療風波,將愛爾眼科以及民營醫療行業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2月31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微博:急診向日葵艾芬)在微博表示,自己在武漢愛爾眼科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

  據她本人講述,2020年5月艾芬經熟人介紹去武漢愛爾眼科進行白內障手術,累計花費約2.9萬元,但術後視力並未好轉,繼而在2020年10月發現右眼視網膜脫落,接近失明,並認為愛爾眼科在手術前及手術中違背醫學診療流程,並認為對方摘除自己原本幾乎正常的晶狀體「沒有必要」。

  在1月4日的最新回應中,愛爾眼科發布了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對此,艾芬表示並不認可,並表示「我看了愛爾眼科集團的核查報告後的直覺: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

  受此事件影響,2021年首個交易日,愛爾眼科開盤即遭遇股價大跌,開盤時,愛爾眼科股價低開5.19%,報71元/股,盤中跌幅一度超過9%,截至收盤報68.22元/股。不僅為愛爾眼科一路高漲的股價當頭一棒,也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民營醫療是否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野蠻生長的「民營醫療第一股」

  說到愛爾眼科,素有「民營醫療機構第一股」的稱號,自2009年登陸科創板以來,目前已有超過2800億元的市值,這背後是快速擴張的規模與營收的高速增長。

  財報顯示,2019年愛爾眼科實現了99.9億元營收,2020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營業收入達85.65億元,同比增長10.78%。同時,根據愛爾眼科近10年的財務數據,其毛利率長期在44-55%之間。

  

  圖片來源:愛爾眼科官方網站

  而在規模上,根據愛爾眼科官網信息顯示,目前業務已覆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在中國內地、西班牙和新加坡擁有3家上市公司,眼科醫院及中心數量超過600家,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

  然而,愛爾眼科的快速增長卻屢遭行業質疑。一方面,愛爾眼科在醫療版圖上的快速擴張,雖然讓其據點快速開向了大江南北,但各個參差不齊的經營狀況,面對愛爾眼科集團對下屬醫院每年業績增長30%的考核指標的重壓下,難以在醫療質量與盈利之間尋找平衡。

  另一方面,愛爾眼科為了維持快速擴張過程中,採用財務技巧和資本運作手法,維持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穩定增長。

  據業內人士表示,愛爾眼科先成立或者參股幾家產業基金,新收購的眼科醫院的業績並不會立刻並表到上市公司,而是先交給這些產業基金打理。如果併購來的新醫院,毛利率穩定了,那麼就通過股權運作實現上市公司並表;如果一直不行,會通過產業併購基金將相應的眼科醫院出售,從而將影響降到最低。

  逐利模式導致投訴不斷

  對於愛爾眼科來說,上市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有了資本的推動,讓愛爾眼科能以披荊斬棘之勢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10月,包括收購基金持有醫院在內,愛爾眼科在全國各地擁有552家醫院和診所,71家為區域城市中心醫院,而在眼科設備方面的投入,甚至比很多綜合公立醫院的眼科更齊全。

  而另一方面,由於上市之後,愛爾眼科要承擔股東的利益,因此追求盈利,讓報表更為光鮮成為了公司股價持續走高的關鍵,進而演變成為醫療機構的業績壓力。據了解,愛爾眼科集團對下屬醫院的考核指標,是業績增長30%。

  因此,商業化氣息的愈發濃鬱,逐漸讓醫療偏離了治病救人的本質。

  以白內障治療為例,作為愛爾眼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承擔了整個機構近20%的營收。在艾芬的描述中,認為愛爾眼科醫院做出了錯誤的治療方案,在術前沒有檢查自己的眼底,不必要的摘除了自己原本正常的晶體,而沒有去治療真正有問題的眼底。據了解,在愛爾眼科更換人工晶狀體的手術花費需2萬元,因此也成為艾芬指責愛爾眼科過度醫療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官網

  速途網在黑貓投訴官網上的12條最新投訴中發現,患者投訴內容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方面在於醫師治療前後缺乏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服務態度差;另一方面存在「小病大治」的問題,甚至存在與艾芬同樣的引導患者進行人工晶體更換手術的投訴。

  重市場、輕研究,醫療商業化難過盈利關

  隨著艾芬與愛爾眼科事件在社交網絡中不斷發酵,也將民營醫院行業「重市場、輕醫療」的現狀暴露無疑。

  近年來,伴隨國家各項社會辦醫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加之專科、醫美行業高毛利率的驅使之下,驅動了民營醫療機構的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全國共有醫院3.4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數量幾乎維持不變,而民營醫院2.2萬個,一年之中就新增2000家。

  由於民營醫院在以營利性機構為主導,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之下,營收與效率成為了民營醫療的「生死線」。然而,想要滿足患者複雜的治療需求,亟需機構更為專業的醫療技能,以及更為細緻周全的診療過程,這與追求效率的「短平快」診療流程形成矛盾,在患者權益與自身盈利的權衡之間,民營機構極有可能選擇後者。

  因此,對於民營醫院來說,雖然盈利關乎生死,而如愛爾眼科這樣的上市企業,亦要顧及股東利益,但企業的運營,還是要以誠信為本,否則東窗事發,千裡之堤將潰於蟻穴。

  對於愛爾眼科與艾芬的糾紛,最終的結果仍需要等待具有更高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方能還事件一個本來面貌。但是這次事件使得民眾對於民營醫院的信任造成的不利影響,恐怕需要行業付出更多的成本來挽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深陷醫療糾紛 愛爾眼科醫院經營模式或藏隱憂
    艾芬認為,愛爾眼科因逐利「一心只想著裝晶體」。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愛爾眼科未進行徹底的眼底檢查,也未發現自己視網膜周邊上存在的問題,因此貽誤了自己眼疾的最佳治療時機。隨後,愛爾眼科醫院回應稱,手術均符合醫療規範。1月4日晨間,愛爾眼科官微發布了艾芬診療過程核查報告,並稱艾芬右眼近乎失明的現狀與手術無關。
  • 「吹哨人」艾芬質疑愛爾眼科,不是一場簡單的醫療糾紛
    一年之後,2020年12月30日,抗疫主角艾芬竟成為一場醫療糾紛的主角,在這場糾紛中,她不是醫生,而是一個患者,而且面對的是民營醫院的明星,市值3000億的愛爾眼科。她在社交媒體寫道,「我是個醫生,從沒想過當醫鬧。」
  • 眼科醫療龍頭愛爾眼科被大V質疑「過度醫療」
    眼科醫療龍頭愛爾眼科被大V質疑「過度醫療」 財聯社訊,新年伊始,創業板權重第二、市值高達3087億的眼科醫療連鎖龍頭愛爾眼科遭遇風波。
  • 愛爾眼科醫療水平欠佳,頻遭消費者質疑
    快速布局,強勢增長的愛爾眼科   據官網介紹,愛爾眼科是國內專業的眼科連鎖醫療機構,主要服務範圍包括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等,其分支門診機構目前已經拓展到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歐洲、美國等在內的全球領域。  2009年10月,愛爾眼科正式登陸國內創業板,成為首家登陸A股的民營眼科醫療機構。
  • 愛爾眼科陷醫療糾紛市值縮水275億,投資人拋售股票等待回調
    作者:時代財經 幸雯雯 編輯:王薇薇 愛爾眼科的「醫療事故」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日前通過社交平臺稱,其經武漢愛爾醫院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幾近失明。艾芬認為,是愛爾眼科診療不當導致她錯過眼角膜最佳治療時間。
  • 愛爾眼科陷醫療事故風波:近600家醫院(泉州7家),子公司違規經營頻現
    這份名單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春雨醫生」整理的,名字叫做《「莆田系」民營醫院名單大揭秘》,初衷是讓廣大患者「避坑」。  但因為春雨醫生方面的資料庫問題,一些非莆田系醫院被列入了這份名單之中。名單一出來,很快就炸了鍋。反響最激烈的醫院之一,便是愛爾眼科。  「將愛爾眼科醫院列入莆田系醫院名單是嚴重失實行為,愛爾眼科核心管理人並非莆田人!」當時愛爾眼科聲明是這麼說的。
  • 民營醫院糾紛背後,多少利益假汝醫療事故之名
    然而,在可預測的巨大市場前景的另一端,是民營醫療服務醫患爭議下的民意滔滔。持續發酵的「愛芬醫生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1月4日,在「患者」艾芬公開發聲質疑愛爾眼科後的一周後,愛爾眼科給出了關於艾芬就診過程的核查報告,否認了白內障手術和艾芬視網膜脫落的直接關聯。而這,顯然不是艾芬想要的答案。艾芬的不幸是多種偶然因素的疊加,但作為醫療方的愛爾眼科顯然具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 愛爾眼科陷糾紛之際 華北第二大民營眼科趕赴IPO 後來者能否搶佔...
    新年伊始,眼科「黑天鵝」出現,愛爾眼科陷入醫患糾紛輿論風波。與此同時,華北第二大民營眼科醫院朝聚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朝聚眼科」)趕赴港交所IPO。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民營眼科醫院中,按2019年營收總額計,朝聚眼科在內蒙古排名第一,且在中國華北地區排名第二。
  • 愛爾眼科醫院怎麼樣?愛爾眼科亮相第六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
    愛爾眼科醫院怎麼樣?11月14日-15日,第六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行。1000餘名專家學者、民營企業家和政府代表齊聚嶽麓山下、湘江之濱,共謀中國民營企業合作發展大計。愛爾眼科以自主創新產品成果亮相,作為湖南本土龍頭企業受邀參展。
  • 多家民營眼科提交IPO申請:何氏眼科身陷醫療糾紛泥潭 普瑞眼科存超...
    近期,多家民營眼科企業已提交IPO申請或準備申請IPO。今天,我們挑選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兩家企業來看看民營眼科企業成色如何。截至當前,何氏眼科已經歷創業板第一輪問詢,就何氏眼科回復的問詢函來看,問詢的20幾個問題中多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業務經營是否規範、合理等。而普瑞眼科仍處於創業板首次提交申請階段。
  • 愛爾眼科的社會性死亡
    半年多前,武漢市中心醫院的艾芬醫生由於視力問題,在武漢武昌區的愛爾眼科做完白內障與人工晶體植入手術,但時間不及半年,艾芬便遭遇右眼視網膜脫落的結果。原本這是一起並不算多複雜的醫療糾紛事件,但卻在一系列「作用力」之下,演變成了聲勢浩大的醫患信任問題的社會性批判。
  • 愛爾品牌陷漩渦 太原兩家愛爾眼科醫院也在為壓倒駱駝「添草」
    「我是個醫生,從沒想過當醫鬧,我只希望能以親身經歷來曝光愛爾醫院在診療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在2021年開年之際,一場發生在醫生艾芬和民營眼科醫院愛爾眼科之間的糾紛引發了全網關注。 新冠疫情期間,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工作的艾芬被稱作「發哨子的人」。
  • 陷入醫療糾紛,遭北上資金連續5日賣出,愛爾眼科卻為何實現逆勢上漲?
    近日,愛爾眼科與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之間的醫療糾紛愈演愈烈,因雙方各執一詞,第三方武漢市武昌區醫調委介入調解。 一、愛爾眼科的擴張之路值得肯定 愛爾眼科能達到3000億元市值,是靠併購做起來的,要想成為民營眼科醫院連鎖龍頭企業,單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資本併購是必經之路。
  • 愛爾眼科深陷醫療糾紛 併購基金擴張股民買單模式能走多遠?
    艾芬醫生與愛爾眼科之間的爭議之所以能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一方面是艾芬醫生有著抗疫醫生的光環從而受到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則是,愛爾眼科在醫療事業的公益性與作為企業的盈利性之間未能做到很好的平衡,因此社會上積壓的對愛爾眼科的情緒藉助此次事件集中釋放了出來。作為專業的人士,艾芬醫生與愛爾眼科在這次糾紛的處理上都很克制。
  • 愛爾眼科與艾醫生醫療糾紛事或將「反轉」,資本市場已投下信任票
    今天是1月10日,距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艾芬醫生網曝與武漢愛爾眼科醫院醫療糾紛事件過去已經有近兩周時間,輿論發酵期已經過去,事情的經過也逐漸清晰,筆者以一個對愛爾眼科股票多年密切追蹤者、糾紛事件密切關注者的身份來梳理一下此事。
  • 愛爾眼科醫療風波:愛爾眼科稱無直接關聯 患者艾芬直指推卸責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5日訊(記者朱國旺 郭文培)繼2020年12月31日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就「艾芬醫生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回應「醫院醫療規範、不存在篡改和調換病例
  • 剛說完醫療品質高於國標,愛爾眼科就爆出艾芬醫生事件!高瓴等200多...
    根據愛爾眼科的公告,2020年12月29日上午,在接受東方證券等機構調研時,面對機構提到如何把控醫療事故的問題,愛爾眼科如此回應投資者: 醫療質量是愛爾的生命線,是患者和家人的信任和託付。
  • 愛爾眼科「鯨吞」30家基層醫院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醫療行業或再迎併購潮。 搭上資本快車的愛爾眼科一路「狂飆」。一項始於2019年10月30日的最大併購也即將落定。作為民營眼科龍頭,愛爾眼科一直捨命狂奔,瘋狂跑馬圈地。Choice數據顯示,自愛爾眼科上市以來,總併購涉及標的超60個,總交易金額超110億元。2014年之後,愛爾眼科引進中鈺資本等社會資本設立產業基金,從體系外收購眼科醫院,培育後置入上市公司。2015年7月,愛爾眼科以2億元參與設立江蘇華泰瑞聯併購基金中心。
  • 愛爾眼科醫院手術的糾紛、眼鏡的質量問題事故頻發
    眼睛的重要性不用說大家都能感受到,隨著眾多眼科醫院的出現,讓很多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很難選擇。  號稱中國大規模、高品質、覆蓋廣的眼科醫院集團,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0015.SZ以下簡稱愛爾眼科)卻事故頻發,不斷有媒體曝出相關問題手術。
  • 愛博醫療:公司角膜塑形鏡產品已進入愛爾眼科醫院使用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0月27日訊,有投資者向愛博醫療提問, 董秘你好!請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1.公司生產的角膜塑形鏡於2019年3月份上市,請問以什麼銷售模式來銷售的,是捆綁愛爾眼科(300015)的連鎖民營眼科平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