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 通訊員 張友全)10月13—16日,2020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專業委員會年會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社會學與中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後疫情時代新常態生活方式的建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本次研討會分實地調研和學術論壇兩個環節,分別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和哈爾濱市進行。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院長董偉俊致辭。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10月13—15日,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邴正,黑龍江省社會學會會長、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艾書琴,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中國社會學會副秘書長趙克斌,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愛麗等14位專家學者深入祖國「北極」漠河市以「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為主題進行實地調研。
調研組深入漠河市西林吉鎮明苑社區、北極鎮北極村,分別就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和邊境地區生活方式建構等問題進行實地調研,並就如何有效提升邊境地區的社會治理效果,激發基層組織運行活力,因地制宜地尋求地方發展道路等問題建言獻策。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加強會地、院地交流合作,提升基地實踐教學效果和服務地方社會能力,為黑龍江省特別是邊境地區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助力,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專委會和漠河市籤署了「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研究基地」合作協議,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漠河市民政局籤署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與教學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兩個基地的建立,對於拓展社會學研究邊界,特別是生活方式研究深入邊境地區、推進邊境城市社會發展協同創新都有著重要意義。基地啟動儀式結束後,調研組與漠河市政法委、民政局、應急管理局、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團市委、衛健委、就業局、住建局等社會治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漠河西林吉鎮的負責同志圍繞「後疫情時代新常態生活方式和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等話題進行了座談交流,為進一步找準院地、會地合作的共贏點,提升基地研究教學效果和服務地方社會能力達成了一系列共識。
本次論壇的先行調研活動,體現了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堅持政產學研結合的開放性辦會傳統。漠河研究基地的開拓性布局,拓展了研究視野空間維度,體現了專委會的「國家隊」使命擔當。
江蘇省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蜀秦代表葉南客會長致辭。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10月16日,由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學研究所、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省社會學學會聯合舉辦的「社會學與中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0年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後疫情時代新常態生活方式的建構」研討會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召開。論壇由王愛麗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董偉俊院長致辭。參加會議的專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天津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等七家社會科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十三所大學。
此次研討會將新冠肺炎疫情置於社會學的理論視野下進行思考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王雅林、邴正、王寧、王春光、田毅鵬、唐鈞等在生活方式領域有多年研究積累的專家學者在發言中提出了各自獨到的觀點。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雅林首先發言,他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生活方式觀出發,從九個方面總結了抗疫的中國經驗。
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邴正致辭。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邴正從文化的視角對中美兩國由於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對待疫情態度的不同,進行了深層次的原因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農村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春光研究員選擇了一個特別常見的事物——口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作出了原來以自由為基礎的公共秩序正向著順從性秩序變遷這一判斷。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王寧教授創造性地分析了數位化或智能物質客體對當代人生活方式的影響,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獨異性的觀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盧漢龍提出,現在需要更多地考慮從「生命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和拓展對「生活方式」的研究。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田毅鵬教授倡議加強生活方式研究,以揭示後疫情時期人類社會的最新變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唐鈞把目光集中在了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研究上,開拓了脫貧攻堅研究的新思路。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王愛麗主持會議。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武漢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周長城,從社會先賦、家庭先賦與個人自致因素三個維度解析了中國居民休閒分層的機制,應用最新的數據研究休閒分層並考察其代際差異。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王冬冬教授探討了在疫情期間,作為一個幽閉空間的家庭是如何為人們提供「避風港」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刁鵬飛在發言中指出,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生活方式變遷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哈爾濱工程大學侯博文老師運用深度參與觀察和訪談法,研究了醫生這一特別值得尊敬的群體,在抗疫期間的職業認同情況,真實呈現了具有使命感的職業價值認同是如何克服疫情工作中的「恐懼」「焦慮」與「辛勞」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雷,通過釐清生活質量現代化的概念,梳理生活質量現代化的發展規律,總結了生活質量現代化的歷史經驗。
會議現場。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
深圳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周林剛教授關注了熱門的「三和大神」話題,分析了其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原因。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生活方式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唐魁玉,從疫情下人們生活方式選擇的問題上,討論了健康認知、生活方式行為和生活方式常態化模式的形成問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薛亞利分析了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情感體驗的變化,比如焦慮、好奇、歧視、反思、團結等等,強調人們情感的調試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影響。
此外,眾多與會專家學者也都深入探討疫情對當代人生活方式的影響,認為生活方式研究不僅僅是一項傳統的社會學研究領域,而且在應對社會變遷、社會巨變的過程中,也能夠推陳出新,不斷進步和提高,這是生活方式研究的一個本質特徵,也是一個研究領域能夠保持新鮮活力的關鍵。此次研討會引導與會學者充分發現問題、認真研究問題,精準助力了後疫情時代新常態生活方式的建構,用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專業素養為社會發展、為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作出了新的學術貢獻。
與會人員合影。本報記者 趙徐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