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半的丁丁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才10個小時。用丁丁爸爸媽媽的話來說,我家孩子的精力超好,晚上睡得晚,周末中午從來不睡覺。
「丁丁從小睡眠就很少,每天晚上不到11時不會睡覺,躺在床上動來動去,半天都不睡,」丁丁媽媽說,「他一會要喝水,一會要聽故事,一會要上廁所,一會還要叫我們陪他玩,上了一天的班被他這麼折騰,真的覺得好累,我和他爸爸都覺得丁丁有嚴重的睡眠問題!」
兒童時期超過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有助於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護大腦;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對於兒童來說,睡眠還有促進生長發育的特殊意義,因為生長激素只有在深睡眠狀態時才能達到高水平的分泌。很多睡眠問題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生理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孩子都是可以改善的,但如果方法不當,也可能導致問題持續,甚至加重。
四個育兒細節影響寶寶睡眠
影響兒童睡眠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內因和外因,以下常見原因,可以對號入座啦!
1.母嬰同床及帶養人的過多幹預:目前對於是否分床睡,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地方有所不同。不管孩子是和大人一起睡,還是分床睡,帶養人過多的幹預都會導致睡眠問題。
2.睡眠環境:環境溫度變化過大會干擾睡眠。研究發現,睡眠時的最佳環境溫度是29℃。過高或過低睡眠時程都會有縮短。此外,光線、噪音也會顯著影響睡眠。
3.家庭環境:家庭關係緊張,父母之間不和睦,母親處於壓抑狀態,帶養人教育方式過於嚴格或寬鬆對兒童的睡眠都可能有負面影響。
4.疾病和藥物:發熱對孩子睡眠的影響尤其明顯。
睡眠的影響因素眾多,判斷兒童是否存在睡眠問題,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醫生常常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詢問病史。一些情況下,家長們認為孩子有睡眠問題,很可能對於該年齡段的兒童來說是正常的睡眠形式,而父母帶孩子就診的原因通常是由於孩子的睡眠形式影響了父母的睡眠。
想睡個安穩覺從三方面入手
1.入睡時間和潛伏期:建議在晚上10時以前入睡,從上床睡覺到真正入睡所需的潛伏期應該在半小時以內。因此,如果孩子原本上床時間較早,而潛伏期又長(比如1小時-2小時),那家長可以嘗試推後上床時間。睡前不宜玩得太興奮。
2.入睡過程中幹了什麼?寶寶入睡前的要求或行為包括:聽故事、聽音樂,開燈,在床上輾轉反側。甚至有的寶寶需要大人哄抱。建議在孩子上床前應完成洗澡、吃奶、刷牙、解小便等。按孩子平常的入睡時間提前半小時上床。上床後可以講個故事或者聽首舒緩的歌曲(一般十分鐘左右即可),而後可以關燈(留小夜燈),家長可以陪伴在其身邊,但不再發出聲音和幹擾孩子入睡。如孩子平時入睡時間較晚,可以逐漸提前上床及入睡時間。在出生後的前幾周內,可以讓家庭成員都參與到孩子入睡的過程中,孩子就不會只依賴某一個家庭成員入睡。
3.睡眠過程中如果寶寶夜間醒來,儘量減少哄抱和進食,直至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