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什麼招都會嘗試……
王廣義夫妻工作忙,白天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長長的假期配套「減負」的學校,家長需要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
兒子白天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王廣義剛哄好甲方、結束加班,就迎來老師的追責,「@王煊爸爸,請督促孩子按時上交作業。」
他壓著怒氣回家了。
看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王廣義動起監控的念頭。
他覺得,「實在沒有辦法了。」
但這幾天的一則新聞,使王廣義暫停了計劃。
「14歲男孩因父親裝監控報警。」
這麼嚴重嗎?他打算考慮更周全些。
簡單描述一下新聞,主角是14歲男孩,因為臥室被父母裝監控而報警。
警察和家長聞訊而來,沒想到父親也很憤怒,反問:「你有多少隱私?」
經了解,是因為父母在外做生意,顧不到家,而孩子熬夜打遊戲成績下滑,裝監控是無奈之舉。
先不論其他,圖中的這句話,的確已經帶來些許窒息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隱私,尊重是基本。
何況底線其實並不好守,無形中就容易一步步地後退。有第一步就容易有第二步,做權利不對等的上位者,這滋味容易上癮。
例如前陣子,另一個新聞也上了熱搜:
一位媽媽設了個雲臺攝像頭,在公司監視一年級的女兒學習情況。
女孩寫著作業,會冷不丁聽到母親嚴厲的聲音,
「坐直一點!」
「你怎麼又在看動畫片了?」
「不要走神,保持認真。」
這實在太恐怖了。
沒人,沒人能經得起這種監視。
這不是愛,不是他律,是控制欲下製造的1984,那裡有雙無處不在的眼睛,嚴厲的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我們一起來試想另一個場景。
這些看監控的家長,都是有工作的。
老闆付了錢僱傭,自然希望員工在上班時間裡認真工作。
假若老闆發現員工會摸魚,例如花不少時間在看自己的孩子,於是也裝了臺監控,實時監督。辦公室裡,不時響起一聲,或者聊天框彈出一句,
「xxx,認真工作,不要摸魚!」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能否忍受。想控訴,被回應:
上班時間,公眾場合,能有什麼隱私呢?好好工作就是了。
老闆說。又不會洩露視頻。
對此,我們都會覺得荒唐。這樣的壓力太大了吧。
那為什麼到孩子身上就不一樣了呢?
只是因為「這是為了他好,現在不讀書,他未來會後悔?」
這樣的理由不成立的。
之前有個話題很火,「人到中年,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在車庫」。
很多人到了小區的停車場,會點上一支煙,靜靜待半小時,覺得此刻時間只屬於自己。
伴侶不會苛責,你怎麼不早點回家承擔家庭責任,也不會惶惑質疑你是否出軌。
因為每個發展出自我意識的人,都需要獨處的空間。
我們在隱私空間裡展現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一個帶鎖的門,一本只屬於自己的日記本,一份被信任的關係。這些需求,不分男女,不分年齡。
說得都有道理,那孩子學習情況不好,該怎麼辦?
99%的親子話題,有一句話不會缺席:「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為監護人,的確不能放任不管,但「空間」是一定要給的。
一、場合、年齡和監控時長:
臥室太過了。公共活動領域——客廳,是最後的死線。
在年齡還小的時候,比較嚴重的狀況下,可以適當用他律來促進自律。
首先跟孩子友好溝通,其次保證監控不搖頭。
例如告訴孩子,當察覺自己無法用心,就到監控下,跟著工作的爸媽一起寫作業。如果能保證任務完成,也可以選擇去別的地方寫。
沒寫完的話,依舊要求按時睡覺,不能熬夜補作業。孩子第二天上學或許會挨罵,剛好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這時我們別去雪上加霜,不嘲諷,安全感還是要提供的。
若孩子很抗拒,建議不再堅持。不然失去親情不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孩子可不缺偽裝手段和反抗方式。
二、很多孩子只是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貪玩。
人之常情,不能要求一個人時刻全神貫注。
科學分析都顯示,走神是正常行為。
如果一直外力介入管理,我們管得了前18年,大學還能管到嗎?工作呢?
反彈地更加嚴重,是大概率結果。
每個行為都有代價,前期給孩子時間空間,家長的確會付出更多「看不到」的焦慮代價。
但成長的路,終究自己需要一步步走。
想偷懶,正常心理,於是選擇多抄點作業,然後遇到「成績下降」的挫折。
這時候,家長介入,用鼓勵、復盤、陪伴等方式,幫助孩子完成這份挫折教育。
也就是這一個又一個坑,讓成長中的人兒逐漸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
培養良好的習慣,保持終身的學習能力,是一輩子的事情。
與此同時,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這也是很關鍵的。為什麼很多大學生網貸不敢告訴爸媽,因為他們與家長之間沒有信任,缺乏後盾的安全感,被罵怕了。
沒了愛與信任,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孩子發生什麼都不願意告訴我們。
但外面發生的,會是更嚴重的事情。
這幾年,「原生家庭」一詞一直很熱,我一向認為成年人應該往前看。意識到自己有來自原生家庭的缺點,就想辦法克服改正,爭取不延續下一代,一味抱怨父母是無能的表現。
但一些過激的行為,孩子承受了過量的心理壓力,愴愴然說一句,「我的原生家庭帶來很多痛苦,我很難原諒」,那便是情理之中了。
一起努力,讓這句話變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