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以特有的方式記錄著中華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其傳統音樂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雖然民樂如今在人們心中是小眾音樂,但近幾年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成為很多主流媒體節目製作的新方向。其中,綜藝節目《國樂大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現代媒體助推下的民樂作品創新發展
二胡演奏家陳軍在由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聯合打造的《國樂大典》節目中說:「對於民樂的發展,原創是一種引擎,它會刺激民樂往更遠的方向前行。」在節目中,龔鑼新藝術樂團是原創作品的代表團隊之一,這支樂團大部分作品都是德國作曲家老鑼的原創作品。老鑼的創作特點是在西方作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中國元素,使用中國的傳統題材,用室內樂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相結合。其作品本身有著別出心裁而又富有邏輯的形式架構,在配器上一般僅靠七人左右的配置,如《忐忑》中使用了笙、竹笛、古箏、揚琴、大提琴、手風琴、架子鼓七件樂器。作品一方面運用了中國戲曲的行腔、鑼鼓經等元素,另一方面又運用大提琴模仿民樂演奏滑音的方式,使中西方音樂完全融合,使之成為中西方音樂合作的經典之作。老鑼創作的音樂結合中西、傳統與現代的創作手法,讓人們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織,它不僅是中國的音樂,更是世界的音樂。
電視媒介傳播的節目,其受眾不僅是從事民樂的專業人群,更多的是廣大電視群眾。從民樂傳播的角度出發,改編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是民樂普及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國樂大典》節目中,樂團改編作品有對經典傳統器樂作品的改編、對經典民歌的改編、對經典民間音樂的改編、對戲曲音樂的改編及對流行音樂的改編五類。如月之源樂團將同一題材的兩首琵琶傳統獨奏作品《霸王卸甲》《十面埋伏》進行改編,使兩首作品融合在一首作品之中,作品通過多層次樂器音色的相互交織,用兩把琵琶分別演繹劉邦和項羽的音樂形象。又如五色風樂團改編的《青春舞曲》,使用了笛、嗩吶、琵琶、馬頭琴及艾捷克五件樂器,這五件樂器看似非常不搭,但通過作品的改編,卻能呈現出和諧的效果。另外,作品中還融入了《愛我中華》的核心旋律,無論是從樂器的組合上還是在作品的內容中,進一步體現了我國56個民族大融合的精神內涵。
傳統民間音樂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源於生活,是一切優秀作品的根基所在。我國地大物博,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包括北方鼓吹、山西吹打、江南絲竹、潮州音樂等。大連復州鼓樂團的《家在東北》,在使用了東北大嗩吶、嗩吶、笙、手鑼、木魚、排鼓外,其二龍吐須(多管嗩吶)的出現更是讓觀眾為之讚嘆,他們的精湛演出讓觀眾們認識並了解我國有著如此之多的優秀民間音樂。在節目中,這些優秀民間樂團或是原汁原味展現或是加以新的元素融入其中,目的都是讓人們了解民間音樂,讓人們看到中華優秀音樂的博大精深。
民樂表演形式的創新
一個作品只有通過表演才能使其成為音樂存在,不同的舞臺表演形式使得作品呈現迥然不同的美。在現代媒體的助推下,中國民樂表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發展。
在《國樂大典》中,月之源樂團、玖木樂團都選擇了《十面埋伏》這首經典琵琶武曲。同一作品兩個樂團呈現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其中,月之源樂團在演繹《十面埋伏》時,使用一面大鼓、一個木魚以及一把琵琶,以傳統《十面埋伏》為基礎,通過「列營」「小戰」「楚歌」「吶喊」四個段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幅戰爭的畫面。玖木樂團則以馬久越的《新編十面埋伏》為基礎,在樂隊的伴奏下使用了九把琵琶和一面大鼓,在表演形式上呈現出「十面」埋伏。兩個版本相比較,月之源樂團更接近傳統作品本身,玖木樂團的形式感更強,現代氣息更加濃鬱,可謂一個重內容一個重形式,不同的受眾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所愛。
赤焱樂團的代表樂器月琴是一種純戲曲伴奏樂器,其局限性較大。但該樂團在節目中不停地尋求不同的表演形式。如作品《粉墨人生》,本是零點樂隊的一首作品,原曲融合了京劇等戲曲元素。在赤焱樂團的改編中,又創新性地加入了爵士元素,使用六支銅管表現和聲,兩支竹笛表現中國韻味,加上三個中阮,但這些並沒有蓋住特色樂器月琴的音色,聲音上有很強的融合性。爵士樂與民樂的結合、搖滾樂與戲曲的交融,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聽感受。
民樂和其他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也是一種創新。如晉風樂團的《三對面》,這是一首地道的晉北梆子。在作品演繹中,一個人使用嗩吶、管子、口琴子三種不同的樂器分飾三種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戲曲中花臉、鬚生、青衣三種人物對唱的場面。同時在節目中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木偶相結合,具有千年歷史的孝義木偶還在現場為觀眾展示了「變臉」「噴火」「帽翅功」等絕技。《三對面》的這種表演形式不僅把原生態的山西地方風情展現在觀眾面前,更是讓觀眾對有著千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現代媒體助推民族樂器的傳播與改革
《國樂大典》不僅給觀眾普及了很多傳統民族樂器,同時也介紹了很多少數民族樂器。如方錦龍為大家介紹了新疆的艾捷克、熱瓦普、新疆手鼓等,並將熱瓦普和低音熱瓦普進行音色對比的演奏;通過瑪尼石樂團的演奏,觀眾們認識了藏族樂器弦子、扎木念;神駿樂團的演奏讓人們認識了蒙古族樂器馬頭琴、低音馬頭琴、火不思等。此外,蔣國基在《笛韻天籟》中演繹了有八千年左右歷史的骨笛。慈谿甌樂團將音色秀美、盛行於唐朝中晚期的甌樂器進行了原音再現。
樂器本身的改革與創新透過節目也可以讓觀眾們看到其歷史發展的變革,如女子水晶樂坊向觀眾們展示了水晶材質的各種民族樂器,她們將傳統和時尚相結合,通過樂器材質的變化來吸引觀眾的關注。符生樂團在《蒙風》中使用了韶琴,韶琴是高韶青改造的一種拉弦樂器,和傳統二胡相比,韶琴將琴筒分為前後兩個部分,通過琴筒旋轉轉變傳聲方向,用調弦器取代琴軸,另外通過方便調整的千斤大大拓寬了傳統二胡的音域。
民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民樂的生存一直呈現兩極分化,要麼來自民間要麼來自音樂廳,因此「民間派」和「學院派」成為民樂發展的兩大分支。民間派的傳承越來越難,學院派的技術層次越來越高,大部分老百姓在民樂鑑賞上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當代媒體將這兩種形式進行融合,促使民樂不斷進行創新性的發展,這無疑對國樂的傳播、傳承與創新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透過媒體,觀眾們可從不同的視角了解中國民樂。在現代媒體的推動下,更多的國樂人有了「探索精神」——對作品創作的探索、對演出形式的探索、對不同音樂文化的探索。這種探索來自「傳統」與「現代」、「流行」與「經典」的融合與突破,它啟示年輕的音樂人在創作風格上尋求多樣化,使我們的民樂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當今民樂的發展需要在創新中發展,在現代媒體推動下,民樂作品、演奏形式以及樂器本身的創新都是民樂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使中國民樂以其特有的音色和韻味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音樂背後那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4日第2004期 作者:魏薇
精彩推薦:
以高質量黨建促進高質量科研
群體情緒加工的特點及其腦機制
創新思政教育載體 推進國家安全教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