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用兩張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竟有這麼多學問,這節課真有趣!」君堂鎮大江中心小學學生岑林熙一邊比劃著手中的兩張粽葉,一邊跟記者分享他的學習成果。
兩張粽葉可以做什麼?在大江中心小學粽文化體驗室裡,「包粽老師」岑結柱用兩張粽葉給學生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包粽入門課。在這堂特殊的實踐課中,看見手裡兩張普通的粽葉竟有這麼大的學問,學生們對此充滿了好奇,躍躍欲試。
「首先兩隻手分別拿出一張粽葉,光滑的一面向內,粗糙的一面向外。再把兩張粽葉疊起來,上面那張粽葉放在底下粽葉下方二分之一處……」只見岑結柱把兩張粽葉平行疊好,在中間處輕輕旋轉卷出一個圓錐形。看似簡單的步驟,卻難倒了不少學生,大家都目不轉睛看著岑結柱的演示,生怕遺漏了細節。在學生練習的環節,岑結柱對每一個學生進行了「手把手」教導,指導學生領悟當中的技巧。「把粽子折起來時要注意,堅挺的葉頭在外、軟滑的葉尾在內,這樣包出來的粽子就不會輕易『散架』,我們做好了第一步,打好基礎,包出來的粽子才會既牢固又美觀。」岑結柱一邊演示一邊解說道。
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大江中心小學深挖本土傳統文化特色,將目光瞄準了恩平傳統特色美食——恩平裹粽。「我校將以粽文化為橋梁,把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激勵學生養成溫潤有禮、艱苦奮鬥的品質。」大江中心小學校長吳樹桓說。
走進大江中心小學的粽文化體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懸掛著的裹蒸粽和「龍角粽」,下方桌子中央有傳統的恩平粽子,兩側陳列的宣傳單張和禮品盒介紹著現代創新的粽子口味和樣式。現場還點綴著包粽的原材料之一,也是恩平裹粽的特色用料——蓢古,與該校老師結合粽文化創作的畫作相互映襯。
如此別出心裁的布置,離不開大江中心小學的精心構思。「經過前期充分的資料收集,在加上岑結柱先生的專業指導,體驗室陳列的各式傳統恩平裹粽是用乾燥的糯米為原料包裹出來的,這樣做出來的粽子既保留了粽子的原型又易於擺放,用來做陳列品供師生們欣賞再合適不過了。」吳樹桓介紹說。
作為恩平市粽源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岑結柱離鄉在外打拼超過20年。「在外打拼的日子裡,我一直從事與粽子相關的工作,在見識了不同地方的粽子後,始終覺得家鄉的恩平粽最好吃。」於是,2017年,岑結柱將廣州的生產基地遷回恩平,成立公司,作為君堂鎮永華村委會龍盛村人,他更是把公司落戶在了自己的家鄉。
回到家鄉繼續經營裹粽生意,畢業於大江中心小學的岑結柱萌生了從裹粽生意中提煉出恩平裹粽文化的想法。岑結柱主動聯繫母校,並向學校提出希望把傳統恩平裹粽、製作恩平裹粽的特色原材料等「粽元素」帶入校園的構想,為學生開闢一條接觸恩平粽文化的路徑,為大力弘揚家鄉的粽文化貢獻力量,進而造福家鄉,回報母校。恩平市文化館、恩平市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江中心小學與恩平市粽源食品有限公司經過研究,在今年10月20日進行了恩平裹粽文化傳習點掛牌儀式,讓恩平粽文化在大江中心小學落地生根。
「恩平裹粽代表著家鄉人堅持夢想、不畏困難、熱愛家鄉的精神品質,設立傳習點,不僅讓大家得到味蕾上的享受,而且能讓學生從動手包粽子中深切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內涵及魅力。」岑結柱說。
「同學們,他們看這條粽子像什麼?」「像媽媽背的包包!」話畢,學生們都笑了。11月6日上午,大江中心小學粽文化體驗室內歡聲笑語,該校師生在此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本土傳統文化課。
作為這堂課的老師,岑結柱也被學生的童言童語逗笑了,看著面前這群可愛的學生,岑結柱介紹說:「同學們,這是裹蒸粽。以前誰的家裡有喜事,人們都會做裹蒸粽招呼客人,裹蒸粽的餡料多且美味,有鹹蛋黃、香菇、瑤柱、豬肉等,大家都非常喜歡。所以,以前的裹蒸粽象徵著喜慶富足。」看著學生們求知若渴的眼神,岑結柱緊接著拿出另一款粽子介紹說:「這款粽子頂部有兩個尖尖的角就像龍頭上的兩隻角,我們稱它為『龍角粽』,是恩平獨有的款式。每年端午節,長輩們都會特製一條『龍角粽』給家裡的小孩子掛在脖子上。我們小時候就會戴著這條『龍角粽』去遊泳,相傳戴著『龍角粽』去遊『五月水』,在大熱天都不會長痱子,遊泳後我們就把這條粽子吃了。」岑結柱一邊比劃著手裡的「龍角粽」,一邊將它的歷史向學生們娓娓道來。
除了在課上教學生如何包粽子,岑結柱還給學生們講解恩平裹粽的傳統典故,用生動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加深學生對粽子的了解。下課時,學生們還意猶未盡,不少學生圍著岑結柱,繼續向他請教包粽子的要領,還有學生一臉期待問岑結柱什麼時候再來上課。
岑結柱的課不僅吸引著學生,連該校老師也從中獲得設計靈感。「我正計劃根據粽文化設計一款卡通吉祥物,今天聽了這堂課讓我有了設計的靈感,我計劃用恩平特有的『龍角粽』為藍本進行設計,讓小學生從這個吉祥物開始了解粽文化。」大江中心小學美術教師陳依婷告訴記者。
看著師生們對粽文化充滿興趣,岑結柱也幹勁十足。他告訴記者,為了配合學校做好粽文化的傳承,他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設置不同課程,也會配合學校安排,讓包粽老師傅進校園教師生們包粽子,從興趣出髮帶領師生走進恩平裹粽的世界。
在大江中心小學一側,一塊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荒地正在緊張施工中。據吳樹桓介紹,這是該校即將建立的粽文化勞動實踐基地。「勞動實踐基地計劃在兩個月內完工。屆時,為了加大本校勞動教育的力度,將結合粽文化在勞動實踐基地種植常見的裹粽材料,例如蓢古,粽葉、綠豆、糯米等農作物。讓學生參與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和學會辨別,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養成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吳樹桓介紹說。
有了粽文化傳習點和粽文化勞動實踐基地兩大陣地,吳樹桓表示,未來大江中心小學將圍繞粽文化開展系列活動,加強勞動教育,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一方面,我們會創建粽文化展示區,集中展示恩平傳統裹粽原料,以及形狀各異的恩平裹粽,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和體驗粽文化;另一方面,通過班會課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講授恩平裹粽的傳統文化,廣泛宣傳孝信雅行、刻苦耐勞的粽文化核心理念。此外,我們還會以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為契機,舉辦包粽子比賽,寓教於樂,並邀請部分家長代表來學校參與活動,家校聯動,讓大家親身體驗包粽子的樂趣。包出來的粽子我們計劃用於慈善義賣,籌集的善款用來幫扶貧困學生或送給敬老院的老人。」吳樹桓介紹說。
「未來,我們將粽文化列入校本課程。編寫簡單易懂的粽文化教育讀本,通過粽子的由來、製作過程,南北粽文化差異等內容,構建學生能聽懂、有特色的粽文化課程體系。今後,我們將以粽文化為起點,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同學們更加深入了解粽子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這項傳統文化技藝後繼有人。」吳樹桓說。
文圖:張安怡
責編:梁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