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城市】
有關「偉大城市」的靈感,來源於在義大利都靈看到的一句話,大意為:「讓都靈成為偉大城市的,不是繁榮的經濟,或者王都的身份,而是因為這座城市有著僅次於開羅的世界上第二大埃及博物館,其有關埃及文化的藏品,甚至比大英博物館還要豐富。感謝總督閣下的高瞻遠矚,讓都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偉大城市浩如繁星、數之不盡,要麼活在過去,要麼將輝煌延續至今。「偉大城市」是我寫的第一個系列,主要介紹在某座城市旅行中所行所想。不少被選中的城市其實並不出名,但他們在人類歷史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位置。
波蘭誕生之地
如果《波蘭系列》按照歷史時間順序來寫,波茲南才應該是第一篇。
966年開國者梅什科一世公爵受洗,在波茲南建立波蘭首座主座教堂。從此,波蘭正式被基督教世界承認。
此外,波茲南雖然經常被遊客忽視,但它的明星產品牛角包早已傳遍世界。
公元十世紀波蘭地圖
來源:維基
波茲南是波蘭最古老的都城。十世紀,波蘭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威脅,梅什科一世公爵決定迎娶波西米亞公主,聯合波西米亞的力量抗衡外敵。但波西米亞公爵開出一個條件,波蘭必須皈依基督教。
形勢所迫,梅什科一世決定改信基督教。可惜即使聯姻成功,這位波蘭公爵依然在之後跟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中連連敗北,被迫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其實梅什科一世的戰績沒有那麼糟糕。早期公爵大人開疆拓土,北奪波美拉尼亞,南爭西裡西亞、小波蘭,奠定波蘭疆域基礎。十世紀波蘭可見當代波蘭疆域形狀。
上方波蘭地圖,中間深紅色是梅什科一世登基時的疆域,紅線範圍內則是他去世時的波蘭邊界。領土面積擴大一倍多。超出紅線範圍、被綠色吞沒的紅色區域是公爵統治後期,基輔羅斯吞併的波蘭東部疆土。
在梅什科一世受洗之處建立波蘭第一座主座教堂波茲南聖伯多祿聖保祿聖殿總主教座堂,以及波蘭第一個主教區波茲南主教區。可以說,波茲南是波蘭基督教化的起點。主座教堂安葬七位波蘭統治者,包括開國君主梅什科一世。
波茲南主座教堂經過多次翻修,從早期羅曼式、哥德式,到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風格,但最後卻由於一次偶然,重新改建為中世紀哥德式。1945年主座教堂焚於戰火,但因為這場大火,被掩蓋了幾百年的教堂中世紀舊層遺址恰好重見天日。於是當局決定以遺址為基礎,按照磚砌哥德式風格重建教堂。
順帶提一下,磚砌哥德式風格分布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荷蘭等地,因為在這些地區黏土豐富,卻缺乏天然石材,所以磚塊自然成為重要的建築材料。著名世界遺產城市呂貝克、施特拉爾松德、託倫現存不少磚砌哥德式建築。
跟波蘭另一座重要城市弗洛茨瓦夫相似,早期波茲南建立在河流中央的座堂島(Ostrów Tumski)上,按照音譯又名土姆斯基島。
波茲南座堂島往往被視為「波蘭歷史的開端」,因為波茲南主座教堂就建立在島上。在十世紀座堂島曾有一座公爵宮殿(當時波蘭仍是大公國),現已不復存在。
梅什科一世去世40年後,波蘭大公國處於沒有統治者的權力真空時期,內亂爆發。波蘭受群狼環伺,波西米亞大公侵入波茲南,將城市和主座教堂摧毀。雖然內亂結束後波蘭公爵重建波茲南,但這時波蘭首都已從波茲南遷到克拉科夫了。
穿過座堂島有一片名為 ródka的城區,由於有許多街頭壁畫和奇特建築,不少遊客喜歡到這片城區拍照攝影。我旅行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去尋找那些打卡點。
偶然在街區遇到一幅奇特畫作,騎士、號手、推開窗的女人、屠夫的肉鋪等元素爬滿整面牆壁。後來我才知道,這幅作品來是被《國家地理旅行者》評為「波蘭新七大奇蹟之一」的3D壁畫。
儘管波茲南失去國都的政治地位,但歷代波蘭統治者仍極為重視這座城市。波茲南始終佔據大波蘭地區的中心,經過之後幾個世紀的蓬勃發展,座堂島對岸的新城區逐漸成為城市中心。
13世紀,波蘭國王在新城區建立一座皇家城堡(Zamek Królewski w Poznaniu),在此處曾經舉辦過許多重要的皇家慶典,例如卡齊米日大帝的婚禮。關於卡齊米日的傳奇,請翻看克拉科夫的文章。
皇家城堡佔據城市至高點,城堡塔樓是波茲南最佳的觀景臺。城堡現在改建為一座博物館,館藏包括波蘭王冠在內的珍寶,還有一個東方文化展館。
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商貿繁榮,波茲南有資金按照義大利風格興修一批美輪美奐的建築。
1550年,政府決定聘請當時著名的義大利建築師Giovanni Battista di Quadro,以文藝復興式重新設計波茲南市政廳。市政廳正面用三層柱廊裝飾,鐘樓上安裝山羊撞鐘。
市政廳旁邊一排帶拱形走廊的彩色房子,它們在16世紀曾經是工匠、蠟燭商人和鹽商做生意的地方。色彩斑斕的小房子簇擁著廣場旁,講述波茲南作為貿易商都的往日輝煌。
每當中午時分,原本安靜的波茲南廣場逐漸聚集起許多參觀者,他們都在等待山羊撞鐘的表演。每到12點鐘塔會鑽出兩隻機器山羊,它們伴隨著鐘聲,彼此頭碰頭撞擊12下。
山羊撞鐘背後也有許多傳說故事。傳說一名廚師為當地省長和其他賓客準備宴席的時候,無意中燒糊了一隻烤鹿。廚師急忙之下,決定到附近的草地捕捉兩隻山羊來湊數。沒想到,這兩隻機靈的山羊一溜煙跑到市政廳鐘樓上大喊大叫。省長恰巧看到這滑稽的一幕,樂得開懷大笑,於是赦免犯錯的廚師,放走兩隻山羊。為了紀念這件事,省長命人在鐘樓上安裝兩隻機械山羊。
德國人的波森
1864年普魯士波森(波茲南)地圖
國家興,則城市繁榮;國家衰,鮮有人能獨善其身。
16世紀,波蘭進入黃金時代,波茲南也正值頂峰。但17、18世紀,波蘭連遭兵禍、天災,尤其是「大洪水時代」,波茲南也隨之沒落。經過三次瓜分,波蘭最終亡國。
在1793年俄奧普第二次瓜分波蘭時,波茲南已劃歸普魯士,按照德語發音改名為波森。
普魯士在新吞併的波蘭舊土上建立起大批堅固要塞,而波森要塞是當時全歐洲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要塞之一。
昔日雄偉的要塞僅剩下部分遺址,主座教堂旁殘存一個名為Cathedral Lock的船閘。船閘由兩座橋頭堡和一座橋組成,橋上帶有能調節河水流量的閘門。如果發生圍攻,可以通過特殊水渠將水引到要塞前面,以阻擋敵人。
來源:garnek
城市近郊有一座堡壘公園(Park Cytadela),曾經是德國人修建的堡壘,二戰後改為武器博物館和軍事裝備永久性的戶外展覽,以及波茲南軍隊博物館。
波蘭國際知名畫家馬格達萊納·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在公園豎立112座無頭鑄鐵雕塑,作品名為《無法識別》。
德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波森變成德國波森。
隨著城市化發展,波森要塞被拆除,市中心空出大片土地。德皇萌生一個宏大的構想,他計劃在這座前波蘭城市建設一批德式建築,包括皇宮、歌劇院、俾斯麥紀念碑等,彰顯德國統治地位牢不可破。
波森皇宮在1910年完工,事實上德皇居住的次數不多,因為四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戰後波蘭復國,波森重回波蘭的懷抱,德皇建造的皇宮先後成為波蘭總統府、波茲南大學校址。
可惜一戰後波蘭仍處在德國的虎口之下,隨時可能被侵略。當時已有一批波蘭有識之士,為國家前途擔憂。三位波蘭密碼學家馬裡安·雷耶夫斯基、傑爾茲·羅佐基和亨裡克·佐加爾斯基在波茲南大學成功破解納粹德國的恩尼格碼密碼,雖然沒能阻擋德國入侵波蘭,卻在後來的反納粹戰爭中為盟軍破獲德國大量機密情報。皇宮(當時波茲南大學)南側有這三位波蘭密碼學家的紀念碑。
在《羅茲》一文中提到,波蘭工業化是由外國勢力主導的。波蘭工業革命最重要的150年,恰好是被普奧俄三國瓜分的時期,所以波蘭各地的工業化截然不同。但總的來說,波蘭的工業化相對比較弱,全國僅有羅茲發展成為工業中心(按照西歐標準)。
波茲南市區有一座重要德國工廠遺產,它原本是德國符騰堡商人Alfons Hugger建造的啤酒廠,2003年被改造成文化商業中心,命名為Stary Browar(老啤酒廠)在2005年榮獲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的設計與開發獎。事實上,只有從外觀上才能分辨Stary Browar曾經是一座工廠,建築內部煥然一新,變成摩登時尚的購物商場。
一戰結束後,波茲南踉踉蹌蹌地走完殖民地的歷史,加入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儘管統一的火花被納粹德國短暫撲滅,波蘭最終還是在二戰後以民族國家的姿態重現歐洲。不得不感慨一句,波蘭統一,實屬不易。
牛角包之鄉
旅行少不了尋覓當地美食。波茲南主打的旅遊特色其實是聖馬丁牛角包,市中心專門有一座牛角包博物館介紹牛角包的由來。
牛角包其實有好幾種,背後有不同的故事。最常見的法式牛角包起源於維也納。另一款聖馬丁牛角包則是波茲南的特產。
波茲南牛角包起源於1891年聖馬丁節,得到歐盟地理標誌保護。當時波蘭牧師Jan Lewicki在街上呼籲人們盡己所能,幫助窮人。因為傳說聖馬丁在暴風雪之日將自己的衣服贈送給乞丐,所以聖馬丁節有救濟窮人的特殊寓意。一位麵包師傅受到牧師的感召,決定免費分享他烘烤的牛角形麵包。其他麵包師傅紛紛效仿他的義舉,於是聖馬丁節吃牛角包的習俗自從流傳下來。
由於時間不夠,我沒有進牛角包博物館參觀,聽說博物館提供牛角包DIY服務。我路過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我去旁邊麵包店購買一種叫Rogal wi tomarciński(聖馬丁牛角包)的麵包。聖馬丁牛角包外形確實跟法式牛角包相差甚遠,分量比較大,不像法式牛角包鬆化香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