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因素在晚清軍事裝備發展中的意義

2020-12-13 士兵讚歌

19 世紀中葉,接連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痛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徹底推翻了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統治階層。部分開明官僚主張"中體西用",試圖進行"洋務運動"拯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大力操辦之下,興辦兵工廠、購買西方武器,甚至還創立了一支排水量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強大艦隊-北洋艦隊。

1871 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打敗了當時的歐洲陸軍霸主法國,經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分裂的諸邦,使其綜合國力一躍成為世界主要強國。其軍事力量戰力之強,炮火之精令世界嘆為觀止,更不要說對於當時還處於及其愚昧和封閉的中國人眼裡。當時負責操辦軍務的李鴻章稱其"精利無匹,在西洋各國中最為著名利器" .此時的德國由於剛剛統一,主要的矛盾焦點依然集中在歐洲大陸,因此與清政府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加之德國為君主制二元帝國與清朝政體相似,而且當時也並無類似今日"對華武器出口限制"一樣的武器出口禁令,因此可以向晚清政府輸出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以德國強大的軍事工業及其憑藉軍事力量崛起的歷史過程與晚清推動軍事近代化以強兵自衛的願望初衷相符合。這一切都使得當時的清政府向德國尋求幫助,從此德國因素開始大量進入晚清的軍事近代化進程之中。

淮軍產生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直到十九世紀末才被新式陸軍所取代,因此淮軍就成為晚清陸軍的典型代表。它作為近代中國首先西化,並且比較徹底的一直軍隊,在晚清陸軍軍事近代化中扮演這重要的角色。甲午戰爭前淮軍裝備之所以能在清軍中居於領先地位,關鍵在於李鴻章對德國槍炮的積極引進。

1864 年奕忻等人評價李鴻章的淮軍"購求洋匠,設局派人學制,源源濟用。各營得此利器,足以摧堅破壘,所向克捷" .淮軍改用先進武器所取得的顯著戰果,使得清政府對洋槍洋炮的重要性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於是決定大量購買洋槍洋炮,從而邁出了晚清軍事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1871 年普法戰爭後,德國製造的槍炮在西洋各國名聲大噪,尤其是克虜伯在晚清軍事貿易的大宗產品中,李鴻章為淮軍裝備了不少的克虜伯炮。1873年,淮軍又購買15釐米35倍身長炮4尊、12 釐米 25 倍口徑炮 8 尊,同時又與克虜伯廠商訂購了幾十尊四磅後門鋼炮。1877 年淮軍仿德國炮兵營的建制,淮軍銘、盛各營及親兵炮隊陸續購買裝備了克虜伯炮 114 尊,組建了新式的炮隊19 營,每營克虜伯炮 6 尊,每炮配馬 7 匹,創辦了克虜伯炮車隊,聘請德國教習按德軍章程操練。李鴻章對此頗為得意,並吹噓說:"此項炮隊,取準及遠,精利無匹,在西洋各國中最為著名利器".

李鴻章購買德制武器大多數是通過德商洋行斯米特公司。1883 年總理衙門令李鴻章"多夠精利火器如毛瑟、哈奇開斯各槍、克虜伯炮,限三月來華" .李鴻章與德商議定購克虜伯山炮一百門,配齊器具炮彈,限七月交運。1884 年李鴻章要求與德商斯米德公司,"今年購置新式後膛槍炮,皆令大清駐德大臣李鳳苞及德商斯米德訂造,頗能精堅適用".此次向德商訂購的德制軍火就有:

克虜伯 7.5 釐米過山鋼炮一百尊、毛瑟槍五千支,並配有大量的槍彈和炮彈 .後期,在李鳳苞勸說下李鴻章,捨棄槍質較優價格昂貴的英制馬蒂尼槍,而是選購價格較為便宜且質量也較好的德國毛瑟槍,連續兩次訂購兩萬杆。這些德制裝備大大增強了淮軍的戰鬥力,成為晚清國內的一支陸軍精銳。

1884年,徐景澄接替李鳳苞出任駐德國大臣並長達10年之久。他思想開放,善於向西方學習,曾經多次前往克虜伯廠考察,並將克虜伯炮與西方其他炮做過比較研究,所以他的建議對清政府陸軍裝備近代化頗有影響。1885 年他在"致總理衙門函"中稱:"克虜伯鋼炮名冠歐洲,非英阿姆斯特朗廠所能及也".後來他又致函清廷說"克虜伯炮鋼堅擊猛,實出阿姆斯特朗之上" .在徐景澄的大力推崇和具體操作下,以淮軍為代表的晚清陸軍大量購置了克虜伯炮。

在以淮軍為代表的晚清陸軍裝備上,後期大量採用德國的制式武器裝備,影響了晚清軍事近代化中的武器裝備發展趨勢,崇尚德國軍制和德國制式武器裝備成為晚清陸軍的普遍狀況。促成了晚清陸軍武器裝備由冷兵器為主向熱兵器為主的近代化過渡,使得晚清陸軍武器裝備逐漸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德制武器裝備對晚清軍事近代化影響比較集中體現在北洋艦隊的建設中。北洋艦隊組建起步階段李鴻章主要向英國訂購軍艦,自 80 年代起逐漸轉向德國購買。幾番曲折,終於在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組建成軍。其共用大小艦船 20 餘艘(不包括魚雷艇及其他輔助船隻),海軍一支,規模初成。從而開創了晚清海軍近代化,代表著古老中國第一波軍事近代化的主要成績。

北洋艦隊籌辦之初,經歷了從英國購買"阿思本艦隊",因英國人諸多挾制,清政府又將此艦隊退回變賣,以及後來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介紹購買落後過時的"蚊子炮艦"的慘痛經歷。之後籌辦北洋艦隊軍務的李鴻章,意識到創建獨立且先進艦隊的重要性,因此李鴻章也開始逐漸改變最初完全依賴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購買艦船的做法,李鴻章說:"德國陸軍槍炮操法,最為擅長,近來水師鐵甲兵船亦日新月異" .轉而委派出使德國大臣李鳳苞實地考察並且直接向德國船廠和兵工廠訂購艦艇及槍炮。

就北洋艦隊所主要裝備的艦船來說,德國裝備佔了絕大部分。雖然德國並非老牌海軍強國,但憑藉其發達的造船工業基礎和艦艇的優越性能,使得"德國製造"最終在大清海軍中確立了牢固的地位。

從表 2 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北洋艦隊兩千噸以上的大型主力艦中,德國製造的八佔其五,而七千噸級別的核心主力鐵甲艦鎮遠和定遠均是由德國伏爾鏗船廠製造。綜合考慮排水量、火炮、速度、裝甲和馬力等重要參數指標,鎮遠、定遠、來遠、經遠更是位列各艦之首。尤其是在 1880、1881 年在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的鎮遠和定遠兩艘鐵甲艦,"不但為中國從來所未有,即在外洋各國中、亦屬數一數二之精品。有此利器,未始非中國之光也",被譽為"中國水師之長城" .辦理軍務的李鴻章也稱讚二艦:"中國自辦籌師船以來,實惟此為攻堅禦敵之利器。"1885 年,李鴻章在英德兩國船廠分別訂購了靖遠、致遠和來遠、經遠四艦,這在引發了英德船廠的競爭。而在競爭中獲勝的是德國戰艦,不但得到了來自英國的北洋艦隊副統領琅威理的讚許 ,且李鴻章亦認為:"來遠、經遠兩快船,自以來遠更為堅緻,……德長之船實架英廠之上。" 至此,除槍械火炮外,德國的造船技術也給當時清政府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1894 年的《申報》稱:"在泰西各國中獨樹一幟,……實高出泰西各國之上" .可見在當時,即便在海軍及其造船方面,德國也儼然對晚清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

19 世紀末的世界主流國家海軍裝備,主要是艦炮的裝備和使用。當時的北洋海軍中,艦艇的來源主要是英德兩國,艦艇上裝備的艦炮也是考量德國在晚清軍事近代化中的重要地位的主要體現。

表 3 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德制戰艦還是英制戰艦,都大量裝備了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克虜伯火炮。在德國訂購的火炮裝備北洋艦隊主力艦艇後,使北洋艦隊真正意義上成當時亞洲海軍之冠。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德制大口徑火炮的購入,使得晚清海軍在世界海軍中的排名明顯提高。1891 年被排位世界第 8 大艦隊 .尤其是"定遠"和"鎮遠"二艦的 305 毫米口徑的克虜伯巨炮,在甲午海戰中對日本聯合聯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縱觀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晚清海軍裝備,德國因素始終貫穿其中。在 1894 年黃海海戰時,十艘參戰艦艇中,五艘主力艦是德國製造,其中還包括僅有的兩艘核心鐵甲艦"定遠"和"鎮遠".

德制艦船已成為北洋艦隊的絕對主力。此外,德國工程師漢納根還為北洋艦隊的旅順和威海衛海軍基地設計並修建了全部岸上炮臺,並且在炮臺上悉數安裝了德國克虜伯後膛裝巨炮,極大地增強了北洋海軍軍港的防禦能力。北洋艦隊的成軍是中國創建海軍的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晚清中國海軍走向近代化的一次積極的探索。總的來說,晚清時期德國影響下的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雖然使得晚清的軍事力量逐步擺脫了落後狀態,步入近代化之路,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改變晚清軍事落後的局面。究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西方世界的軍事崛起及其軍事近代化進程是建立在強大且穩定的近代工商業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相比較以傳統封建小農經濟為主體的晚清社會經濟基礎,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近代化是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其推動軍事裝備的引進和交流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佔領中國市場和掠奪在華利益,並非是一心一意的要幫助晚清政府實現軍事近代化。

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歷史原因,我們在考量晚清軍事近代化中德國因素時,要從中得到幾點啟示。首先,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軍事技術和人才的同時,要努力學習、積極模仿,並且要自力更生,儘量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當今時下的中國軍事工業之所以能夠生產出世界頂尖殲 -15 艦載戰鬥機等先進的武器裝備,正是努力學習、積極模仿和自力更生的結果。其次,對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要積極與制度、管理改革相互適應,並且注意結合本國國情。1894 年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決,就深刻的體現出了指揮與管理的問題,從而使得本來被西方世界普遍看好的北洋艦隊敗於日本聯合艦隊。最後,要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軍事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軍事現代化。最根本途徑就是不斷發展本國經濟實力,提升國家科技水平,使得自身擁有發展軍事力量的強大經濟基礎。運用自身的內在因素促進和發展,並打破軍事變革主體思想意識的局限性,使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能走上自我更新、持續發展的道路。

相關焦點

  • 重讀甲午·武器裝備_歷史頻道_鳳凰網
    淮軍登上晚清政治軍事舞臺的同時,正是世界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世界軍事技術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突飛猛進淮軍登上晚清政治軍事舞臺的同時,正是世界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耐用性更好"軍事技術的進步大大增強了火器的射擊效能,以至於此後發生的裝備技術水平相當的戰爭中,步兵已經開始採取疏散隊形,從掩體中向敵人射擊,而不是在開闊戰場上防守了。在李鴻章指揮下清朝軍事工業緊盯時代脈搏淮軍的興起恰逢這一「軍界盛世」。
  • 譯史||王祥兵、穆雷:中國軍事翻譯史論綱
    翻譯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促進了中國整個軍事體系的變革,這一段歷史應該要在中國軍事翻譯史中得到充分體現,可以寫成斷代史或專題史,如「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翻譯史」。    武器裝備是軍隊戰鬥力最直接的構成要素之一,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軍工技術是增強戰鬥力的重要手段。在這個引進和吸收的過程中,軍事翻譯的作用不可替代。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如今的德國和日本,誰的軍事力量更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日本和德國都為二戰戰敗的法西斯國家,曾經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二戰後其軍事力量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不過如果說如今來比較日本和德國的軍事實力誰的更加強大
  • 德國軍事力量
    目前歐洲國家的軍隊規模普遍是越來越小,德國軍隊也不例外,德國國防軍目前的軍隊總規模不到20萬人,只有12萬多人。這樣的軍隊規模和德國的體量簡直格格不入,不過規模小可不代表軍力弱,德國裝備了很多自行研製的先進武器裝備,裝備水平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先進水平。
  • 甲午戰爭時期中日軍事制度改革對比
    改革兵役制度,培養造就軍事人才 日本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事改革始於1868年。是年,明治政府取代了抱殘守缺的幕府政權,開始把「富國強兵」、「殖產興業」、「雄飛海外」、「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作為國家發展的最高國策。創建新的軍事制度是明治政府軍事改革的首要任務。從1870年開始,明治政府用極大的精力改造幕府時期的舊軍制。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但是德國軍火商們,卻對考察團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其中的克虜伯公司招待周到,讓考察團倍感溫暖。再加上李鴻章一直對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崇拜有加,因此,他最終將克虜伯大炮作為購買洋武器的首選。那麼,當初能入李鴻章法眼的克虜伯大炮,究竟有多大威力呢?當年,在德意志軍國主義的不斷領土擴張中,克虜伯家族可謂舉足輕重。
  • 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探究
    關鍵詞: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創新發展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主要承擔傳播、普及國防和軍事知識的職能,它的受眾主要是軍事科技愛好者和軍事發燒友,是軍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媒體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既迎來了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現在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默默無聞
    在國際社會中,德國和日本一直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兩個國家。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和日本都接受了強國的「指導」,各自踏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實力也是穩居世界前列。而反觀德國,除了工業同樣發達之外,似乎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軍事實力。
  • 軍事技術發展新趨勢 顛覆性技術改變戰爭規則
    在軍事技術領域,戰略前沿技術正醞釀重大突破,顛覆性技術研發持續取得重大進展。軍事技術的發展將大幅提升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引發作戰樣式深刻變化。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競爭首先在軍事技術領域展開,各國不斷完善創新機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對前沿技術進行前瞻性戰略籌劃,力求成為未來戰爭「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改變者。  新一代軍用信息技術將大幅提升戰場信息處理能力。
  • 蘇豔:甲午戰爭後晚清翻譯界對國民「軍人意識」的培養
    引言   近代中西文化首次正面交鋒在軍事領域,軍事與翻譯在晚清雙向互動,晚清每次翻譯高潮都伴隨戰爭而來。「讀書知古,讀報知今」(楊度2008:75),譯兵書推動中國軍事現代化,報紙編譯則推動了中國軍事社會化,其軍事戰略意義得到肯定:「新聞者,全國民精神流通之所在也。故欲謀軍事智識之普及,則新聞其首矣」(蔣百裡 2015:88),《遊學譯編》第4冊刊登譯作《武備教育》曰:「報紙之性質,有左右國民之力,旋轉人人腦筋之機括,若軍艦也」(2008:324)。
  • 美專家解讀軍事佔領內涵 稱二戰中德國相對成功
    軍事上的成功閃擊未能將伊拉克的常規軍火庫置於聯軍的有效監管之下,反叛分子容易獲得各種武器和彈藥。也就是從那時起,伊拉克陷入衝突和混亂之中。而缺乏安全的環境,進行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事實上幾乎不再可能。這與二戰後盟軍佔領軍有效地解除德國的武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由於沒有叛亂和反抗,美國駐德軍事政府很快得以在1945年就展開了重建工作。
  • 軍事智能化的作戰領域與發展,對中國軍事實力的重要性
    人在基本戰鬥單元中的功用不斷被替代, 而智能化無人系統則越來越獨立地擔負起原來「人-武器」系統的使命。在這一大趨勢支配下, 智能化武器已經從作戰力量的補充發展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並開始向戰場主力挺進, 一個「機器戰爭紀元」正在到來。智能化無人系統戰場運用引發軍事領域連鎖反應。目前, 軍事智能化革命仍處於初期的技術革命階段, 重點是武器裝備智能化。
  • 德國總參謀部是什麼樣子,它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創造
    德國總參謀部是德國軍隊中對戰爭進行規劃和決策的高級軍事機構,由原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部發展而來,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創造。英國陸軍上將亨利·布蘭肯博裡稱德軍總參謀為「德國軍事機構的基石,德國陸軍驍勇善戰的根本原因,德國軍事機構強有力的大腦,德國軍事機構得以高效運轉的智囊團」。
  • 佔領未來軍事裝備制高點
    科技日報訊 (安強 王延正 楊柳 記者張強)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記者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由該校電子科學學院主辦的「湘江論壇」原子無線電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25—27日在湖南長沙舉行。
  • 《帝國時代3決定版》德國軍事介紹 德國軍事怎麼樣
    導 讀 帝國時代3決定版德國軍事怎麼樣?
  • 義大利武器裝備世界聞名,為何軍事實力一直被詬病,原因令人唏噓
    說到二戰裡戰鬥力報表的軍隊,德國、美國都榜上有名,戰績相當厲害,也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強國。這個世界上還有個國家也號稱「軍事強國」,軍隊戰鬥力也是出了名的弱,一說這個可能很多人就知道說誰了,義大利軍隊你究竟是怎麼回事?
  • 《雪豹》中,中國軍人到德國軍校進修,現實中真的可能發生嗎?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雖然當時的中國比較落後、腐敗,但是德國卻一直比較想和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當時的國共雙方,都有受到德國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現在所追求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從德國發源的! 德國的軍事裝備是處在全球領先水平的。當時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很多人都預料到,中日之間將要發生戰爭。
  • 晚清的軍隊老化腐朽、只會搭弓射箭?這些照片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可以說,從那時起,清軍的武器裝備已經換成了清一色的槍炮,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時代的武器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裝備精良的清末陸軍 袁世凱聘請了十餘個德國教官,以德國軍制為藍本,制定了一套近代陸軍的規章制度。完全摒棄了清朝舊式陸軍的制度。
  • 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當代意義淺析
    三十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紀念美術展覽會」成為推動新中國軍事題材美術發展的關鍵一展,新血液和新力量被源源不斷的注入作品創作中,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導向的創作中,記錄了無數英雄兒女們的壯闊史詩,成為一個時期人們的精神圖騰和文化象徵。
  • 韓國從美國購買大量軍事裝備,是自願購買,還是被逼迫得?
    韓國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能夠排在世界前列,原因就是擁有很多美國的強大的軍事裝備,戰鬥機,坦克,非常多,所以韓國也是美國的盟友,而韓國這個盟友卻讓人感覺當得很憋屈,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韓國的軍事裝備都不是自願購買的,韓國不像印度那樣,情願把國家所有的資金拿去發展軍事方面,也不願意把資金拿去發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