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同學小雨沒有參加任何特長班,他媽媽的想法是:小雨沒什麼藝術天分,她也不想逼孩子,讓他那麼累。
前年同事家的兒子通過體育特長生考上了清華大學,周圍總有些人不服氣:他是特長生,沒什麼了不起的,高考降60分。在人們的觀念裡,同樣考上名校,特長生卻比文化生矮半截。好像特長生佔了多大便宜。
假如你家的孩子上小學了,你要不要送他學一門特長?
孩子小時候學一門特長,有利於培養他做事不怕困難的勇氣,甚至將來長大了能靠這門特長吃飯。
桐桐小時候特別喜歡畫畫,學過一段時間畫畫,上了初中以後卻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他媽媽說: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別學那些沒用的浪費時間。後來,考高中的時候,桐桐差三分沒有考上重點高中。他媽媽通過老同學找到了王老師,幫著桐桐分析下一步怎麼辦。王老師通過了解發現,桐桐學習基礎不差,並且小時候有一段學畫畫的經歷,鼓勵他重新拿起畫筆給自己定位。王老師給桐桐媽媽解釋說,現在學生在河北高考單靠文化課成績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競爭已經非常殘酷,如果孩子很喜歡畫畫,並且通過專業老師評估建議孩子專攻美術,三年後考美院。經過三年的努力,桐桐以過硬的專業水平和優秀的文化課成績走進了理想中的大學。
一些人認為:有天分的人才有特長,普通人很難有特長。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人人都有特長,只是無意中被隱藏了,家長要幫孩子尋找他的特長。我們不討論極少數擁有天才級別的藝術特長的孩子的成長經歷,對於我們大多數家庭來說沒有借鑑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在這件事上經過大量的練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最終成為自己的一項特長。
馬雲曾說: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現,在機械化、重複性、沒創造力的工作中,人終將被機器所取代。在未來:怎麼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答案是: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生生不息的創造力。競爭不過機器,媽媽不逼孩子,不讓孩子那麼累的美好願望是會落空的。
①特長來自熱愛,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他真正熱愛的事作為培養特長的起點。很多高中生該考大學了,不知道報什麼專業。30多了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工作馬馬虎虎,沒有激情。如果小時候父母就幫我們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兒,那人生會少走很多彎路。
人生事業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熱愛。有了熱愛夢想才能持久;有了熱愛目標才會清晰;有了熱愛做事才能專注不會半途而廢;有了熱愛做事才能長久的保持激情。
選擇特長的出發點是孩子是否熱愛這個特長,他有沒有興趣,喜不喜歡。家長不盲從,不功力。當然,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可能他開始很喜歡,但是隨著難度的增加,孩子表現出不想練了,這時父母需要有耐心陪伴孩子度過這一時期。
②小學生持之以恆的練習特長就是在踐行一萬小時定律。套用10000小時定律:要想孩擁有某項特長,需要10000小時。孩子在這個特長上投入的時間越多,未來越受益。
練特長一定抓緊小學這一時期。小學的學業負擔和初中高中比相對較輕,有很多可以自主安排的業餘時間。如果沒有目標,幾年一眨眼也就過去了。孩子們在日復一日練特長的過程中鍛鍊了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不僅沒有影響文化課的學習,還幫助孩子們提高了學習效率。
③提高自我要求,在一項特長上深耕細琢,達到專業水準。學特長不要求全,要少而精。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琴棋書畫什麼都學,看似哪一項拿出來都會,但是沒有一項有核心競爭力。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人和人拼的是專注度,誰在一個問題上研究的更透徹。
我們家樓上的東東每星期學書法、跆拳道、鋼琴三門特長班。周六日課餘時間全被排滿了,幹嘛讓孩子這麼忙?東東媽媽說:東東是老二,他哥哥小的時候什麼特長都沒學,感覺什麼都不會,學校裡的好多活動都參加不了,現在老二開始上小學,就都給孩子報名了。
東東媽真是一片良苦用心。但是這麼大的孩子每周上三種特長班,時間被填滿,完全沒有時間記憶、理解和內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越上輔導班,成績越不見提高的原因。所有課上學到的新知識都需要沉澱。只管上課學,不管下課練,知識和能力都不能變成自己的。
爸媽在陪伴孩子尋找特長的路上要勇於多嘗試,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試錯成本低孩子們有時間去試錯。如果孩子不喜歡就直接換下一個。當孩子也喜歡,家長也覺得可行的情況下一定立好目標,堅定的向目標前進,在行進中隨時調整方案,適當的發揮家長的權威性,幫孩子練好特長。
作者簡介:攀小小,80後寶媽,在陪孩子成長的路上一路與你同行,更多經驗分享,記得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