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有的時候必然是有著一些情緒的,尤其是在做一些事與願違的事情的時候,就譬如說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不太聽話,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所以打罵和教育孩子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可是這種方式卻不能夠更加友好地解決問題。
劉先生就是一個脾氣非常大的人,在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時,他總喜歡通過打罵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最近孩子的表現非常差,尤其是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表現出一副糟糕的樣子。
而這一天劉先生本來也就非常心煩,當看到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特別不認真,於是直接就給了孩子一巴掌並說道:「你能不能再給我認真一些?你要是繼續這樣的話,我肯定還打你!」
其實孩子也是想要好好地寫作業的,可是因為作業太難了,所以只能保持住現在這個樣子。可如今又被自己的爸爸狠狠地教育了一頓,頓時間孩子覺得十分委屈,而且孩子哭聲越來越大,因為收斂不住自己的情緒,最後哭暈了過去。
由此可見,在憤怒的情緒下做出的事情是不理智的。如果張先生能夠好好跟孩子去探討這個問題的話,或許就不會達成這樣的地步。所以我們更應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保持一個更理智的樣子,就譬如我們應該更多地學習一下古代著名學士莊子的空船理論。
什麼是「空船理論」?
空船理論來源於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漁夫想要快點回家,而當他在河上駕船回家的路途當中,卻發現迎面過來了一條船,眼看著兩條船就要撞在一起,對方卻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這也讓漁夫非常的著急。於是漁夫就對對面的船大喊:「快停下來,你要撞到我了。」
但是在漁夫大喊過後,對方的船上並沒有任何動靜反,船也並沒有轉變方向。漁夫只能將自己的船轉變方向,但是兩條船仍舊撞在了一起。看著自己的船和對方的船相撞,漁夫自然是非常生氣的,於是對對面的船破口大罵。可是當他仔細看對面的船時,卻發現對面的船並沒有任何人,只不過是一條空船而已。
而空船理論真正要告訴大家的是,有的時候放下對別人的偏見,才不會讓對方影響到自己的心情。這個理論也可以運用到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能因為孩子的表現而生氣,這才不至於讓自己做下錯誤的決定,影響到所有人。
很多家長對孩子發脾氣已經成為了習慣,而這也是在提醒大家,教育孩子可以運用空船理論,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才會更加順利。那麼家長應當如何運用空船理論來教育孩子呢?
家長應當如何運用「空船理論」對待孩子?
其實在育兒過程當中,如果不想讓自己生氣,那麼對待孩子就一定要擁有豁達的胸襟。這是每一個家長都很難做到的事情,但這卻是避免我們生氣教育孩子的最好辦法。
只有家長足夠豁達,才不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生氣,才不會因為教育孩子而感到頭痛。與其去責罵孩子,不如去試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畢竟孩子是需要一步一步成長的,所以即便是家長生氣,過後也會發現自己生氣的對象只不過是一條「空船」而已。
遇到事情自然會使每一個人都感到心煩,但是家長我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更應該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不要總是去抱怨他人,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只不過是自己陷入到了情緒當中而已。
所以轉變自己的心境,遇到事情可以和伴侶進行溝通,結合兩人的教育觀念,對孩子一同教育,才會使教育更加順利一些。而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要學會與孩子一同成長,在家長的陪伴之下,孩子會更加自信,這也是難能可貴的親子時光。
家長心情煩躁時,孩子很容易會成為家長發現情緒的對象,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懂得控制情緒,肆無忌憚地將脾氣發洩在孩子身上的話,這只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成長,甚至使孩子變得暴躁,愛發脾氣。
身為孩子的家長更是孩子的榜樣,所以我們應當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將孩子當做是自己的附屬品,應當將孩子當作是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決策裡面,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每一個家長都需要注意的,家長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那麼更沒有辦法去掌控周圍的環境,甚至壞脾氣也會給孩子帶來影響。所以我們不如了解莊子的「空船理論」,心胸豁達地面對一切,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