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庭環境的規律和因素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
喜劇演員楊迪媽媽,近日在某節目透漏她和楊迪爸爸從小便不會在孩子面前吵架,才養成了楊迪天生樂觀開朗的性格。然而原生家庭父母不和睦,不光是吵架,還包括冷戰,都容易讓孩子對兩性關係的看法產生偏激。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固然是父母教育引導的結果,但孩子個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是父母所造成的。因而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
很多人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折射出孩子未來的影子。一個善良、寬容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自然更加懂事、更加有教養;而一個暴戾、每天都在吵架的家庭,孩子自然也會相對的浮躁、火氣大。
可以說:好的家庭氛圍,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
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展現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所成長的不同環境。相信不少人會被李爸爸的教育方式圈粉:太溫暖了吧!難怪養出李尖尖這麼個「莫名樂觀」的閨女。
在愛裡浸潤著長大的孩子,總是更有同理心,更懂得怎麼去愛,也更容易收穫愛。所以,即便是單親家庭長大,但滿滿的愛和正確的教育觀念也讓李尖尖長成了自信開朗的小太陽。
勇敢率真、樂觀無畏,是凌霄和賀子秋所不具備的,這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都可以在他們家庭中追溯到根源。
說到底,小孩子的性格,往往在父母行為影響中鑄成,以後深深刻進骨血一生難以磨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陪伴往往缺一不可。只有獲得了足夠的關愛和重視,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獲取不到足夠的愛,會讓一個人缺乏安全感。而在長大以後,這種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在極度地想要被認可,非常重視朋友,與此同時對家庭卻非常冷漠。
2019年4月17日,易立競的訪談節目《立場》播出了兩年前對馬薇薇的一期訪談。節目中,馬薇薇的幾度流淚讓觀眾不勝唏噓。主持人在節目中不止一次地試圖引導馬薇薇談及原生家庭對其性格乃至人生的影響,而馬薇薇並不願意正面回答這些問題。不過,從馬薇薇的言談中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她極度需要外界的認同,極度需要朋友,這是原生家庭愛的缺失的表現。因此,節目播出後,微博上討論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網友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原生家庭的不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致命的。
家是心靈的歇息地,家是生活的加油站,家是經受挫折時最覺得溫暖的地方,家是我們傾情釋懷的小舞臺。 夫妻相敬如賓,孩子健康可愛,老人安逸長壽,家人之間相處和睦,其樂融融。
和諧快樂的家庭,平凡、普通、安逸、溫暖是最好的寫照。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 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在快樂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無形之中獲得了受益一生的禮物。
從前的家庭流行「棍棒教育」,現在流行「說教」。其實,父母為孩子營造的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比對孩子上百句的教育有用的得多。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當好這個「老師」全在父母自身。
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繫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薰陶。
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