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懿:海澱巧娘,「菓子」烘焙師。2003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附中中國舞專業;2007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大學古典舞表教專業;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專業。2017年獲得海澱區第十一屆商務服務業、家庭服務業技能大賽一等獎。
說起跳舞的姑娘,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高挑、纖瘦、氣質好這樣的形容詞。可要想符合這些形容詞必是要從小鍛鍊,訓練飲食皆要嚴格控制,所以她們註定與美食無緣。不過有這樣一位姑娘,她卻在舞蹈與美食並存的道路上自在的行走著。付子懿10歲便考入了北京舞蹈學院,一讀就是10年。研究生畢業後當了一名舞蹈老師。因為老師的生活比較規律,每年又有兩個假期,她覺得應該把業餘時間好好利用起來,學習一些新內容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想到自己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做飯,也非常有天賦,她便踏上了烘焙求學的這條路,結果這一走發現越來越喜愛,加上有舞蹈藝術這麼多年的基礎,在作品創作的藝術感上也越來越成功。
最早接觸的是『和菓子』這種點心,看起來小小的,甜甜的口感小朋友們非常喜歡吃。可是學完才發現日本這種特別雅致的小點心居然是從中國唐代傳過去的!因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盛唐時期,由於與日本文化交流的頻繁,一些用米、麥、大豆等製作的點心「唐菓子」被引進到了日本。
由於原料和技術的珍稀,「唐菓子」極其珍貴,一直是日本上流社會的超人氣點心,屬於貴族和神社的專利。後來受到茶道盛行的影響,菓子成為佐配茶水的不二之選,被日本命名為「和菓子」盛行至今。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徵之一。
可惜的是,這項珍貴的制菓技術卻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在中國慢慢的失傳至今,想要感受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只能去日本體驗尋找。所以她決定要把這項制菓技術學習了帶回中國,但是除了技術的傳承以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和菓子口感太甜膩了,本土人都是配茶來吃的。而如果不配茶的話大部分中國人都接受不了這種甜度的點心。所以除了在技術上借鑑日本和菓子成熟的制菓技法,在原料和口感上都必須再依據中國人自己的口味做出較大的改良,要使其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味蕾。回來後她經過了上百次的不斷實驗終於呈現出了現在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唐菓子』。這款原料以山藥為主,內餡有水果餡或薯類餡的點心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感和健康理念。
在研究成功『唐菓子』後,她又不滿足了,先後追隨日本、韓國、香港的烘焙大師學習其它烘焙技術,經過4年的學習後她成立了自己的烘焙工作室,來繼續深入她的創作研究和技能培訓傳播。在海澱區婦聯的支持和幫助下,她加入到了海澱巧娘的大隊伍中,並在2017年獲得海澱區第十一屆商務服務業、家庭服務業技能大賽一等獎。如今,從舞蹈教室出來的她一有空就會鑽進工作室繼續她『甜蜜之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