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和人腦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卻依然有著無數的本質的不同,就比如說相比電腦而言,我們更容易遺忘。腦科學研究發現,對過往事件的回憶過程在神經層面上的,其實更接近於重建,而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讀取。計算機讀取一張照片,第二次再去讀取它還是一樣的,但是大腦讀取記憶的過程卻並不是這樣。突觸之間的連接仿佛城市之間的道路,長久不用了,它就會出現年久失修的情況。如果說某件事情很長時間不被我們記起,那麼儲存這些記憶的突觸就會逐漸的和記憶主體失散聯繫,這就類似於從大路當中漂流出去的孤島。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那些記憶被忘卻了。
一旦生活當中的某個情景、某種味道,或者說某個故人,重新出現,它重建了大腦和失散記憶之間的連接,那麼那些過往的記憶,又會神奇的失而復得。這種經歷其實很有詩意,比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他在巨著《追憶似水年華》中就描述了這種體驗,成年後一塊瑪德琳糕點的味道裹挾整個少年時代的記憶洶湧而來。其實我們也很容易被氣味或者說是一些久別重逢的故友來勾起當時的一整段我們都已經遺忘了很久的回憶。
除了記憶失散的情況之外,另一種記憶故障就更經常發生了。這種記憶故障叫做記憶變形。由於回憶是重建突觸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讀取信息,所以有些時間久遠的記憶,在經過千百次的回味之後可能變得與事實大相逕庭,甚至是面目全非。有可能在你的腦海當中,那些印象深刻的記憶已經和當時的場景面目全非。可能當你第十遍想起的時候,這件事情已經跟當時發生的不一樣了。
回顧往事的過程有點類似於考古學家一次又一次發掘古代城池殘骸的過程。每一次都會在還原的基礎上改變掉一些細節,就好像考古,如果說我們要完全去還原歷史的原貌,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了。而今天我們對於遺蹟的重建,實際上是歷代考古學者加上了他們的理解和遺蹟本身之間的一種柔和品。
《記憶的七宗罪》一書中就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學教授被人控告強姦,但是他的不在場證明,是滴水不漏,因為案發當時他正在接受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採訪,那就說明那個控告人肯定是誣告。更湊巧的是他當時接受採訪的話題就是在說記憶是怎麼不可靠。後來就對被害人進行調查,原來被害人受到襲擊之前正好就在看這段電視採訪,在情急之中她的大腦是陰差陽錯的把看到的電視裡的內容和遭到性侵的事件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完全錯誤的記憶。她自己卻絲毫沒有察覺,堅信自己,記住的就是案件的真實過程。」
形成錯誤記憶有一種途徑,是一個原有的記憶通過回憶被重新打開,同時來自外界的新的信息通過感官攝入,然後被大腦整合進了這個打開的記憶,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新的記憶。這個過程就好比我們把一個電腦文檔從硬碟上導入內存修改編輯之後,再存回硬碟覆蓋掉原來的文檔。大腦進行的這個過程叫做記憶的再固化。其實,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自然地進行著這個過程。當人們沒有意識到,其實記憶已經改變,而把那些新的記憶誤以為是原來的記憶,錯誤的記憶就這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