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與彭金章:從來不會說「我愛你」,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

2020-08-30 禾下小日月

前陣子,湖南高考高分女生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新聞,引起網友的熱議。女孩說,自己是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對考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樊先生託出版社給女孩寄去了自己的一本自述,還有口述的寄語,對女孩是個很大的鼓勵。

其實,在這之前就了解到樊錦先生的一些事跡。

這幾年,總是能看到樊錦詩的名字,在很多國家級獎項的頒獎現場,以及主流媒體的報導中。

但是了解並不多,只知道這個名字是跟敦煌、跟莫高窟聯繫在一起的。

那天,看到一個視頻,她說到了自己的先生,考古學家彭金章

感動的同時,也有了興趣。

相對於老人為莫高窟的保護、弘揚、傳播和管理所做的貢獻,我想看到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女性。

紮根大漠半個多世紀,樊錦詩不僅是敦煌研究院的一名研究者和管理者,同時她也是女兒,是母親,是妻子。

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她像大多數女性一樣,也會有捉襟見肘、百般騰挪、困頓與失去的時刻。

我始終相信,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生,總是最能打動人。

「大家都覺得學歷史就是看書,也不需要什麼體力」

樊錦詩,是個南方姑娘。

她祖籍杭州,1938年7月9日出生於北平。在她很小的時候,全家搬去上海。

有兩個姐姐,兩個弟弟。與二姐是雙胞胎。起名字的時候,父親希望女孩子也要飽讀詩書,於是分別以詩、書為名,給姐妹倆取了名字。雙胞胎姐姐叫樊錦書。

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是一名工程師。1949年後,在上海食品工業設計院工作。在樊錦詩印象裡,父親「就是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樣子」,懂英文、有學識,為人謙和,彬彬有禮,思想純粹高尚,對國家、對事業有責任感。

樊錦詩從小體質比較弱,「多病多災」,背也有點駝。

小時候得過一場小兒麻痺症,差點命丟了。雖然奇蹟般地痊癒了,也能正常走路。但她總覺得,「自此以後,腿就不是特別利落,尤其到了老年,好像走路越來越不穩健,搖搖晃晃的。」

她還有低血糖症。

「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經常會上著課就慢慢感到老師的聲音越來越遙遠,然後就失去了知覺」。後來到了敦煌,她也常常因低血糖而昏倒。

樊錦詩自小是個懂事的孩子,成績不錯。但讀書也不是最用功,「平時也不怎麼愛說話。父母對她管得松,學習之餘可以看一些閒書。古典的、現代的,中國的、西方的,什麼都看。

考大學前需要填報志願。

老師來動員她考師範,她不是特別有興趣。後來她說,「我這麼一個不愛說話的人怎麼能當老師?根本沒有這份自信。」

最後,樊錦詩也沒有徵求父母的意見,就自作主張填報了高考志願。「大家都覺得學歷史的人就是看書,也不需要什麼體力,就報歷史吧。」後來,她就被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了,又選了考古專業。

在大學,樊錦詩遇到了那個她說「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愛人彭金章,兩人是同班同學。她叫他「老彭」。

南方姑娘到了敦煌

在堅守莫高窟的一代一代的前輩中,大多遭遇家庭離散,或常年分居兩地。

樊錦詩也是這樣。

從1962年到敦煌做畢業實習,到次年被分配至敦煌文物研究所,1967年他們結婚,一直到1986年,她跟老彭才真正的團聚。

十九年。

一個從繁華大都市來到荒漠,紮根敦煌。一個身處武漢,創辦了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當時的敦煌條件惡劣,物資匱乏。整個莫高窟直到1981年才通上電。

吃水果更是成了奢侈。水果成熟後,幾個同學可以分到一臉盆。樊錦詩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後,一個晚上就全吃光了。

那次實習沒有結束,由於無法適應敦煌的天氣,加上營養也跟不上,身體嚴重吃不消的樊錦詩,就提前離開了敦煌。

1963年畢業分配時,她與同學馬世長被分配到了敦煌。父親擔心女兒身體,就給學校寫了一封信,囑她轉呈,希望學校改派其他體質好的學生去。

樊錦詩想,自己已向學校表了態服從分配,如果這時候搬出父親來給自己說情,會給院系領導造成言而無信的印象,這樣的做法很不妥當。

所以這封信樊錦詩沒提交。

去敦煌前,她回了一次家。父親那時候已經知道了她的決定,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但是她能感覺到父親的心情很沉重。

最後要動身的時候,父親只對她說了一句話:「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幹。

樊錦詩掉眼淚了。

她說:

「父親的那一句話,讓我徹底長大了。」

她知道父親的心裡是不舍的。所以後來無論條件怎麼艱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樊錦詩從不和家裡說,怕他們擔心。

」這家老三的嘴巴很厲害「

在敦煌的日子,是艱苦而孤獨的。

同事們看她個子小,是個「小不點」,都叫她小樊。

樊錦詩在自述裡曾這麼說:

剛到敦煌工作的日子裡,只要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上海的家人,首都的景象,我就會感到一種失落,這種失落一直會把我拽向憂鬱的深淵。

為了抗拒這個深淵,我必須學會遺忘。我把臨出門時我姐姐送給我的小鏡子藏起來,不再每天照鏡子,直到現在我也不怎麼照鏡子。

我漸漸習慣了宿舍沒有地坂的泥地,地上永遠也掃不乾淨的沙塵;習慣了用報紙糊起來的天花板;習慣了半夜裡老鼠掉在枕頭上,然後我爬起來撣撣土,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

1967年,在分離四年以後,樊錦詩與老彭結婚了。

每逢有時間,她就往返於敦煌、武漢和上海的家中。

1968年初,上海的家裡傳來噩耗,父親去世了。

他被批判為「反動學術權威」,因為不堪忍受羞辱,就跳樓了。

樊錦詩不顧研究所裡一些人的反對,請假趕回了上海。

父親的離去,令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頓。她就把自己工作以來攢下的全部存款交給了弟弟,一共兩百多元,並承諾以後每月給家裡匯款。

從上海一回到研究所,就有人在會上說她是「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樊錦詩據理力爭。

「我說的時候異常冷靜,沒有掉一滴眼淚。那時,再有委屈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有眼淚也只能一個人躲在被窩裡偷偷地掉。」

「我整夜睡不著,從此以後我要代替父親養活全家人。」

回敦煌後,樊錦詩就每月給上海家裡寄錢。那時她剛剛和老彭結婚,還沒有孩子,每個月一拿到工資就給家裡寄去60元,自己留15元生活費。

儘管後來有了孩子,生活也比較拮据,兩個弟弟又先後有了工作和收入,叫她不要再給家裡寄錢,但樊錦詩覺得還是該寄。一直到1998年我的母親去世,她始終沒有放下這個家。

「為什麼?因為我不在母親跟前,我照顧不了家裡,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盡一點義務,以這樣的方式盡一點孝心。」

父親平反是在1978年。

在武漢回上海的輪船上,樊錦詩連夜寫了悼文,並讓大弟代表全家在追悼會上念了悼詞。

會後,當著父親當年的同事和單位領導的面,樊錦詩語氣冷靜地說:

「你們當時那樣對待我父親,他的死,難道你們沒有責任嗎?」

事後他們議論說,「這家老三的嘴巴很厲害」。

這個時候,樊錦詩已經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她的內心,並不像身體看上去的那般瘦弱。

」我覺得老彭太了不起,我的孩子太可憐「

1968年11月,樊錦詩的第一個兒子彭予民出生。

本來說好去武漢生孩子,可是當時的革委會並沒有允許,甚至在臨產一個月的時候,她還被要求去地裡摘棉花。

生孩子的時候,樊錦詩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孩子的什麼東西都沒有準備。

等老彭挑著擔子到醫院的時候,孩子已經出生好幾天了。

因為沒有長輩在旁邊指點,樊錦詩又完全沒有帶孩子的經驗,老彭就特地隨身帶了一本《媽媽手冊》。多長時間喝水,多長時間喝奶,孩子哭鬧是什麼原因……靠著這本手冊,樊錦詩把孩子帶到了一歲多。

休完產假就要上班。沒人幫忙帶孩子,成了樊錦詩最苦惱的問題。

小孩都六七個月了,還繼續捆在襁褓裡。後來大家都說絕對不能再這樣了,孩子大了會掙脫,容易產生危險。

那時候,樊錦詩上班的時候總是提心弔膽,只要回宿舍遠遠聽到孩子的哭聲,她心裡就踏實一些;如果開門看見孩子衝著她笑,她就趕緊去親他;如果沒有孩子的聲音,她就會擔心是不是出事了?

因為敦煌當時是找不到保姆的,她請同事的母親幫忙看過半年,每個月給二十塊錢,什麼都不需要做,就把孩子看住就行了。後來,人家說啥也不給看了。

1970年2月,孩子只有送走了,送到了河北老彭的老家他姐姐那兒。

1973年10月,第二個孩子彭曉民在武漢出生。因老二送河北寄養,老大就只能接回武漢,由老彭親自照顧。

後來,老二還在上海樊錦詩的姐姐那兒寄養過一陣子。1984年,老彭到上海出差,便把孩子從上海接到武漢,從此他一個人帶了兩個孩子。

「我覺得老彭太了不起,我的孩子太可憐。」

「這一年,我與老彭的分居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因為雙方單位都不同意調動,此事又拖了兩年。最終在老彭的理解下,他放棄了他創建的事業,來到敦煌,他們一家才得以團聚。

那是1986年。大兒子已讀高中,二兒子也已經小學畢業。

在與老彭分居的19年裡,樊錦詩坦言:

「我常說自己幾次想離開敦煌都沒有離成,敦煌是我的宿命。」

在時代和命運的激流中,她也曾感到自己就像一個漂泊無依的流浪者,從繁華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

「我應該成為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我應該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有權利和自己的家人吃一頓團圓的晚飯。沒有我這個家就是不完整的,孩子們的成長缺失了母親。

但是,在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著他的往往是隱秘的內在信念和力量。」

她說,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我已經習慣了和敦煌當地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進洞調查、記錄、研究。

我習慣了每天進洞窟,習慣了洞窟裡的黑暗,並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縷朝陽,然後看見壁畫上菩薩的臉色微紅,泛出微笑。

我習慣了看著洞窟前的白楊樹在春天長出第一片葉子,在秋天又一片片凋落。

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

有一段時間,她特別喜歡在黃昏時分去爬三危山。三危山正好面對鳴沙山崖體上的石窟,在那裡可以望見整個莫高窟。那些密集的洞窟像蜂房一樣錯落地分布在崖面上,就好像成百上千雙眼睛,每一雙眼睛裡都充滿了滄桑和神秘。

在莫高窟這樣的自然環境裡,她常常會想到李商隱的一句詩: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人其實是很渺小的,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們都只是過客。」樊錦詩說。

」我們從來不會說『我愛你』,我們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這是樊錦詩和老彭的愛情。

兩人是大學同班同學,老彭是班上的生活委員。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白頭髮就很多,樊錦詩一直叫他老彭。

1967年1月15日,他們結婚了。

結婚以後,兩人經常通信。

「我感覺他對我非常關心和體貼,是個可靠、有情的丈夫。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無話不說,我們不在一起的時候也會經常交流,但我們說的都不是家庭瑣事,主要談的都是各自的工作。」

經歷了「文革」,父親含冤而死,母親病倒,大弟的工作因父親的原因不能落實……樊錦詩來往於敦煌、上海、武漢之間,身心俱疲,甚至差點流產。

那時候,樊錦詩最強烈的念頭就是離開敦煌,到武漢去。「我覺得只有到武漢,到老彭身邊才能感到安全。」可是在動蕩時期,是無法解決分居問題的。

不禁會問:為什麼兩個人經過風風雨雨,還能夠不離不棄?

老人這麼說:

「我覺得那是因為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是同學,互相理解。我們從來不會說『我愛你』,我們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老彭知道我喜歡他,他也從來不給我說狠話,也不願意拋棄我這個人。」

這是那個時代的愛情。

老彭自己帶孩子的那些年,自己要教學、辦專業、出差,還要照顧孩子的生活。每次出差,他就只能把孩子交給同事照顧。這次交給這一位,下次又交給另一位。

著時間的推移,「十年動亂」結束,到了解決分居問題的時候了。

但是,甘肅和武漢大學兩方面的組織都堅決不放人,希望對方讓步,雙方爭持了很長時間。

可貴的是:

「即便在為調動的漫長拉鋸階段,我們倆都從沒有為此紅過臉。」

1986年,老彭最後做出了調來敦煌的決定。

老彭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

樊錦詩回憶說:

其實,如果老彭堅持不鬆口,我最後肯定只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裡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我最感激老彭的就是,他在我還沒提出來的時候,自己提出調來敦煌。如果他不提出,如果那時候他拿出他一家之主的威嚴,也許我就去了武漢,因為我絕對不會因為這件事情放棄家庭,甚至離婚,我沒有那麼偉大。但是他沒有,他知道我離不開敦煌,他做了讓步,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

等到一家真正聚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了。

樊錦詩跟很多人都說過一句話,她說:

我們家的先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一般的家庭都會因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最終散了。但是他為我做了讓步,放棄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也放棄了自己親手創立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所幸,調到敦煌以後,彭金章把研究方向從商周考古轉到了石窟考古,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這讓樊錦詩內心感到安慰一些。

「我說就我跟老彭,對方一下不說話了」

2017年,老彭走了。

樊錦詩總想著,等她退休了,兩個人多出去看些地方。可是還沒去幾個地方,老彭卻走了。

她說,老彭這輩子不容易。小時候家裡窮,由大哥大嫂養大。結了婚以後,家也不像個家。

「這一生都是老彭在照顧我,家務事是他幫我在做。」

讓樊錦詩欣慰的是,從2008年到最後走的近十年時間,老彭過得還是很愉快的。她告訴孩子們,他喜歡的衣服、鞋子,都從上海買。

可樊錦詩從來不要老彭給她買東西,「他買的東西我看不上。但他的衣服大多是我買的,內衣、襯衫、外套、西裝和皮鞋,只要是我買的他就喜歡。」

2017年,老彭第二次生病。

老彭對大哥非常尊重。樊錦詩代老彭給大哥大嫂寫了封信。信中寫道: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輩子感謝你們對他的培養,做出了貢獻,都不會忘記是大哥大嫂的教誨。老彭得了這個病,希望你們不要難過……」

最後將近一個月,樊錦詩和兩個兒子還有一個小夥子,四個人輪流值班照顧老彭。

「他從來不想麻煩別人,因為夜裡難受來回折騰,第二天我還聽到他給老大道歉,他說:『昨天晚上對不起。』我說:『你說這個是多餘的話,他是你兒子呀,護理你是應該的。』但是,老彭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有一天,我輕輕摸摸他的額頭,他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抬起身子,把我摟過來吻了一下。

他走的那一天早上,醫院五六點鐘就來了電話,說老彭心率、血壓下降,我想他可能不行了,就急忙往醫院趕。

我到醫院的時候他已經昏迷了,我就大聲叫他:「老彭!老彭!老彭!」我一叫,他就流眼淚了。聽人說彌留之際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我想他應該是聽到了。」

一個月後,樊錦詩又回到了敦煌。一切都是老樣子,只是她的老彭不在了。

「我早上就弄點餅乾、雞蛋、燕麥吃,中午自己去食堂打飯,一個人打一次飯就夠中午、晚上兩頓,晚上有時候也熬點小米粥、煮點掛麵,就像他在的時候一樣。」

其實,我一直覺得他還在,他沒走。有一次別人給我打電話,問你現在跟誰過啊,我說就我跟老彭,對方一下不說話了。

」我為敦煌盡力了!「

1984年1月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敦煌的女兒》的文章。寫的是樊錦詩。

一再拒絕採訪未果,她就向記者提出條件,「希望不要按他們的什麼『需要』來塑造我這個人物,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千萬不要把我寫成『金剛力士』。」

她說:

現在大家都知道樊錦詩,其實樊錦詩沒什麼了不起,我樊錦詩只是沾了莫高窟的光。

人們表揚我,我知道自己也就這麼點能耐,我不會忘乎所以的。我就是這麼個人,也就是這麼個心態。我不是什麼都好得不得了,也有短板,也有缺點,表揚或不表揚,該做的事還要做。

有人曾問她,人生的幸福在哪裡?

她這麼說的:

「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有意義地活著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離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

「我為敦煌盡力了!」對樊錦詩而言,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直到現在,她每年過年都願意在敦煌,因為只有在敦煌才覺得有回家的感覺。

「每次出門,我都想著要輕點關門,老彭身體不好,別影響他休息。

我把一張他特別喜歡的照片放大,就放在我旁邊。」

祝福樊先生健康長壽快樂。

相關焦點

  • 那個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生,她的「偶像」樊錦詩有多傳奇?
    她就是樊錦詩。在樊錦詩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彭總會第一時間毫不猶豫地站出來頂上去。難怪他說:「人們說她是敦煌的女兒,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在樊錦詩和彭金章的愛情裡,從來沒有過一句信誓旦旦、可歌可泣的話。即使寫信,也沒有「你儂我儂」,只是互相告訴對方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即使無法相聚,他們也從不會頻繁地打電話,或者對對方說一句「不舍」「相思」。
  • 「考古女孩」偶像樊錦詩:一生太短,只夠做一件「事」,愛一個人
    於樊錦詩而言,敦煌卻是血脈呼吸與一生熱望,她說:「我躺下是敦煌,醒來還是敦煌。」擇一事,終一生,愛一人樊錦詩守護了敦煌多少年,有一個人就守護了樊錦詩多少年。這個人就是被樊錦詩稱作「老彭」的丈夫 彭金章。作為北大58級考古專業的同班同學,博雅塔前、未名湖畔,兩人的愛情悄悄萌芽。
  • 與丈夫分離19年,深居大漠57年 樊錦詩:對敦煌,我盡力了
    小的時候,樊錦詩的身體不是很好,在讀小學的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痺症。但是這種病並沒有什麼藥,醫生給樊際麟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輸入同樣得了小兒麻痺小孩子的血液,從而獲得抗體。這也是當時救樊錦詩最好的辦法。但是家裡人找遍了這些孩子,沒有一家願意給她輸血。
  • 樊錦詩:三次想要離開,三次卻又留下,《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錦詩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院長口述的回憶錄,由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整理、撰寫。「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老太太說,「三次」。為什麼沒離開呢?「這就是命啊。」樊錦詩由此中選,開始了她的畢業實習。20世紀60年代的莫高窟和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敦煌人都是住土房,睡土炕;周圍根本沒有商店,有了錢也沒有地方可以買到東西;糧食和副食品嚴重短缺,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飢。樊錦詩體質很差,小時候曾患小兒麻痺症,差點丟了性命。
  • 「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愛情故事: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我之所以要告訴父母,是不想讓二老再管我的婚姻。我和老彭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我們也就是約著去未名湖畔散步,快畢業前我們在未名湖邊一起合影留念。03畢業分配後,老彭去了武漢大學,我去了敦煌。我就一直怔怔地看著汽車開走,前方是他的路,背後是我的路。雖然他說「我等著你」,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我他的心意,但是我心裡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舒坦一些,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在我的喉嚨口。這是我所期盼的,又是我所無法承受,無法給予回報的。
  • 敦煌女兒樊錦詩:為保護敦煌文物夫妻分居19年,堅守大漠57載
    作為著名的考古學家,樊錦詩對於這位即將成為自己小師妹的女孩也是關懷備至,不僅將自己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相贈,還寄語她堅守理想,不忘初心。長者之風,躍然紙上。而關於樊錦詩先生背後的故事,則更讓人欽佩、動容。
  • 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你,就是我愛你的最好方式
    非常感謝你勞累一天還能打開小編的文章閱讀,小編將不懈努力的給大家分享最新鮮的這種健康知識,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健康快樂和放送,如果你有和小編不一樣的看法,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告知小編。很多人都說,我不知道愛情是什麼,不知道喜歡是什麼。
  • 她與丈夫異地19年,獨居大漠57年,這才是值得你我學習的時代楷模
    因為注意到網上的消息,樊錦詩向鍾芳蓉贈送了有親筆籤名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本書,並且通過書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一段溫暖的歲月彭金章與樊錦詩相識相戀於校園,可是這對戀人卻因為畢業分配而相隔兩地。彭金章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樊錦詩則被分配到了敦煌。
  • 最美的愛是堅定和包容 更是比肩而立靈魂相契
    「你也許不會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麼美好,多麼可愛。但實際見了你面的時候,你比我想像的要美好得多可愛得多。你不能說我這是說謊,因為如果不然的話,我滿可以僅僅想憶你自足,而不必那樣渴望著想要看見你。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一定很可愛。而且,假如你老了十歲,我也同樣老了十歲,世界也老了十歲,上帝也老了十歲,一切都是一樣。
  • 82歲「敦煌女兒」樊錦詩:北大才女,一去大漠就是一輩子
    孫悟空吃了七年爛桃山的桃子,菩提才教他真本事,而樊錦詩看透敦煌、取得「真經」,用了58年。一生最好的年華,都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風沙裡度過,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發。》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在書裡,樊錦詩說,「外界都認為我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樊錦詩這樣回憶剛到敦煌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
  • 最好的愛情,就是你很好,我也不差!
    曾經參加過一場婚禮,新人表白的時候,新郎說:「我喜歡你的善良,敢愛敢恨,真誠相待,也感恩你的付出」;新娘說:「你是我見過的最特別的人,也是最優秀的男人」。關於愛情最好的詮釋,就在這一刻。看到過一段話,說的樸實無華的,恰到好處的喜歡最舒服,你不用多好,我喜歡就好,我沒有很好,你不嫌棄就好。你崇拜我像個英雄,我疼愛你像個孩子。蘇岑說:「一個人愛你,會在心裡時刻記掛著你,一個人很愛很愛你,會處處縱容你。」所以可以理解為,最好的愛情大概就是:他寵你如初,你愛他到老。你成為他的軟肋,他變成你的鎧甲。這個鎧甲硬不硬就要看他夠不夠愛你了。
  • 做一個懂事人,可能就是從來都不會說「我想要」這三個字
    大概就是我不說你也懂我想要的是什麼,大概就是我在你那裡是絕對的例外,大概就是我從來不會說「我想要」,而你卻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我一切。愛情是偉大的,可以讓一個人心甘情願的付出一切,愛情也是自私的,給了我就不能再給其他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愛是唯一的,而不是像大街上的傳單,見者有份。
  • 選熱門專業不難,難的是找到你的畢生所愛
    在被問到報考學校和專業時,鍾芳蓉說,「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2004年,樊錦詩在莫高窟她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並且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去實現,這本身就是一種幸運。
  • 鍾芳蓉,你賺大了
    終於,在異地分居19年後,彭金章決定放棄在武漢大學的事業,追隨妻子的腳步,共同守護敦煌。「我還沒有偉大到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我想起當年戍邊的戰士就在這兒待著,當年的長城一定非常的雄壯。」這是羅哲文在修復長城時所作下的詩歌,那時他不會想到,這條幫助長城復舊觀的道路,自己一走就是整整60年。
  • 我可能不會愛你,愛情就是兩個人吵吵鬧鬧,彼此清楚對方的小心眼
    《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樣的偶像劇對很多人來說不過就是海峽對岸有一部收視率超高的泡沫劇,看過了,哭過了,然後就可以理所當然的去選擇下一部。林依晨不再是《惡作劇之吻》中那個傻傻又有點嬰兒肥的「袁湘琴 」,而是蛻變成精明能幹又有點衝動的「程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