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緣起
不久前,本報一位同事發來郵件,講述了一件他親身發現的論文抄襲「奇聞」。現將郵件原文照錄如下:
「這段時間我要撰寫一篇有關經濟的文章,請學微觀經濟學的太太一起找資料。她無意中發現,《經濟評論》2004年第2期上有一篇名為《來自對科斯定理的挑戰》的論文,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平新喬教授的《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的部分內容非常像。於是我進行了對照,結果很嚇人,除了個別地方外,基本等於全抄。
一本暢銷全國的經濟學教科書,兩位大學教授,一家國家核心期刊,一篇幾乎一字不落的抄襲論文……真不知讓人說什麼才好。」
如果情況屬實,那這確實是一件「奇聞」。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吧」。但是這樣的線索不能錯過,於是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跟蹤調查。
論文1.3萬字,雷同率高達95%
論文《來自對科斯定理的挑戰》的確刊登於《經濟評論》2004年第2期,記者將它與教科書《微觀經濟學十八講》進行了仔細對照,發現它全篇抄襲自北京大學平新喬教授所著的《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的第十七講第三節「關於科斯定理的若干討論」。
論文開篇第一段這樣寫道:「1960年,科斯(Ronald·Coase)在其論文《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了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這就是……這一論點與這一文章,對於過去30年的經濟政策的思考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以致於喬治·斯蒂格勒……達到帕累託有效。即……而與產權的初始配置狀態無關。」
經過逐字逐句地對照,記者發現這與《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第337頁的第2—4自然段幾乎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別只是書中沒有出現過「1960年」、「以致於」和「即」等三處。
隨後,記者對兩文進行了「全身體檢」,發現抄襲者「只做減法,不做加法」。由於《微觀經濟學十八講》是教科書,因此文中出現了一些經濟學常識性內容和一些講義式的語句。論文就將這些內容進行了刪改,個別字句和標題做了改動,其他內容就原封不動了,包括3個圖表和若干數學公式,甚至標點符號也照搬無誤。
比如,《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第342頁倒數第三段最後一句話是:「我們在第十八講會對此再作進一步的分析。」(見圖②)這句話很明顯不適合寫入論文,所以論文作者將其刪除;第344頁第2自然段開始部分是:「Olson是美國資深的政治經濟學家,於1998年去世。1965年,Olson就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這段話屬於經濟學上的常識性內容,論文作者也因此沒有將其「錄」入論文。
又比如,論文的最後一句話是:「隨著『參與者』人數趨於無窮大,個人願意『參與』概率會趨於零,這就是說,他越有可能扮演『免費搭車者』!」這句話與《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第351頁、倒數第3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無論是字詞使用還是標點符號的位置,沒有絲毫差別。
……
經過初步統計,《來自對科斯定理的挑戰》全文約1.3萬字,與《微觀經濟學十八講》第十七講第三節的雷同率高達95%以上。這樣肆無忌憚地「乾坤大挪移」令人嘆為觀止。
「論文抄教材,太沒意思了」
記者找到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平新喬。對於自己的教科書被抄襲一事,平新喬教授一點都不知情,也感到非常詫異。當記者好不容易撥通他的電話時,他正在備課,準備去給學生上課,所以對話進行得很倉促。
「抄襲論文的事情現在確實很多,也時有發生,不過被抄襲者去舉報的很少。但抄襲教材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因為那部微觀經濟學的教材本來就不是原創了,已經是對現有成熟理論的綜合與整理了,畢竟進入教材的東西都是前人的科研成果,沒有多少科研含量,只是將一些經濟學界常識性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一篇論文、一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如果全是抄教材,實在太沒意思了。」
當記者問及是否會維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時,平新喬教授表示,自己只是教材的編著者,所以不會追究抄襲者是否侵權。不過他認為,作為核心期刊,應該在稿件處理上多把關,儘量減少類似事情。
「學術道德太有問題了」
記者隨後又採訪了《經濟評論》雜誌社。據了解,《經濟評論》雜誌社在湖北省武漢市,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全國優秀經濟期刊。
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陳姓主任對記者說,雜誌社在2004年後已更換主編,對當年發生的事不便置評。可能的原因是當時抄襲現象沒現在這麼嚴重,雜誌社的「警惕性」不高,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疏漏。
陳主任表示,由於現在論文抄襲現象越來越多,《經濟評論》從2008年起實行「匿名審稿」制度,還安裝使用了防盜版軟體,同時所有論文在發表前,都要求編輯在「中國期刊網」上查找有無觀點或內容類似的論文。
不過,相關軟體雖然能檢索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但是對抄襲教科書似乎還「鞭長莫及」。「一個學者如果大段大段抄襲教科書,這說明他的學術道德太有問題了。」陳主任對抄襲之大膽也頗為意外。
據了解,論文的兩名作者朱錫平、劉解龍,現在分別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教授和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由於某些原因,記者並沒有同他們聯繫上。不過在了解情況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早在2008年,長沙理工大學內部就有人向校方舉報過此事,但不知為何,結果不了了之。
記者在長沙理工大學新聞網上還看到一條這樣的新聞,時間是2007年6月15日:長沙理工大學經濟學院進行畢業論文第三次大檢查,院長劉解龍親自動員、組織,重點排查論文抄襲雷同現象。
[責任編輯:fundy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