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電子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3-01 成都信息經濟

      近日,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題為「Self-powered trajectory-tracking microsystem based on electrode-miniaturiz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的論文(中科院一區,影響因子16.602)。該工作對新型微納能源採集器件的電極部分展開深入研究,基於寄生電容效應,提出一種電極小型化策略,實現其高透光性和高電能輸出的集成一體化,進而實現高靈敏透明軌跡追蹤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電子學院博士生巴雁遠為論文第一作者,張曉升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論文唯一作者單位。

自驅動智能軌跡追蹤微系統器件原理圖、實物圖及系統架構圖

  作為一種新興的環境能量收集技術,納米發電機(TENG)已被證明是一種可靠的微納能源,而且由於其自身具有「供電+功能」集成化的獨特特性,可以作為自驅動傳感器和自驅動執行器來構建智能人機互動微系統。為實現電荷的有效收集和轉移,以及電信號的可靠傳感與輸送,傳統TENG的電極表面需要足夠大以實現全尺寸覆蓋。由此帶來的光線遮蔽問題,導致該類器件在具有高透光性需求領域的發展受到限制。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電極小型化策略的新型微納能源採集器件(EM-TENG)。團隊成員通過結構設計、電學測量和優化分析,系統研究了電極小型化對EM-TENG的電學輸出、光透率和信號幹擾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縮小三分之二電極面積的情況下,新型微納能源採集器件的電學輸出仍能保持高度穩定。此外,這種電極小型化策略使器件具有更高的光透率和更低的信號幹擾,使其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特別是在需要優異光學性能的領域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基於上述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種自驅動、透明、柔性的人機互動軌跡追蹤智能微系統。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波電路與微系統集成團隊長期從事智能集成微系統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擔及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在智能微納電子系統、射頻微波集成微系統等重要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團隊負責人張曉升教授是國家青年人才和校「百人計劃」入選者、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在智能電路與集成微系統、面向物聯網的穿戴式電子器件、微納能源採集技術等多個重要前沿方向上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12的一區期刊論文17篇,論文已被SCI他引1200+次(Google引用2000+次),其中ESI高被引論文2篇;申請發明專利30餘項(授權24項),出版英文專著2本。入選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編委會任Associate Editor,任TRANSDUCERS 2019、IEEE NEMS 2017-2020技術委員會委員及分會主席。累計獲得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獎勵20餘項。受邀擔任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多個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市信息經濟學會

郵箱:cdxxjj@163.com

郵編:611731

網址:http://www.cdxj.org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區天全路200號


相關焦點

  • 電子科大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題為「Self-powered trajectory-tracking microsystem based on electrode-miniaturized
  • 電子科技大學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集成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電子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科學技術領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一區期刊,影響因子15.548)上發表了題為「Self-Powered Smart Active RFID Tag Integrated with Wearable Hybrid Nanogenerator」的論文,提出了一種單片全集成自驅動智能射頻標籤(RFID)微系統。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年,侯仰龍課題組在碳化鐵(Fe5C2) 的可控制備及其費託合成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首次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623 K, 0.1 MPa),液相製備出了形貌可控的Fe5C2納米顆粒,解決了目前碳化鐵存在的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和操作較繁複等問題。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能源是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 信息學院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detection in high ionic concentrations and enhancement of detection limit thereof by coupling nanofluidic crystal with reconfigurable 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的學術論文(DOI: 10.1039/C7LC00722A)在線發表於微納機電系統領域重要期刊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最近,我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做出了讓人驚喜的成果:以編織物為器件基底材料,竟然可以把「衣服」做成「納米發電機」,穿在身上動一下、皺一下都能發電,而且這種「衣服」穿起來很舒適。
  • 電子科技大學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又一成果登上遙感領域頂級期刊!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資環學院定量遙感團隊周紀課題組在衛星被動微波與熱紅外遙感信息處理和參數反演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課題組博士生張曉東為論文第一作者,周紀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論文合作單位包括馬裡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俞大鵬-趙清課題組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納米孔DNA測序技術被認為是實現第三代快速,低成本,長鏈直讀DNA分子測序最有競爭力的技術之一,對研究人類遺傳病因,個性化醫療等諸多領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溶液中的長鏈DNA分子在電場驅動下穿過一個尺度在納米量級的小孔時,離子電流會由於DNA分子的阻塞作用形成瞬時下降,而對於電流下降的分析可以得知穿孔分子的尺寸,大小,構型等生物學特徵。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摩擦電子(Tribotronics):用於主動式機械感知與自驅動微系統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隨著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功能化、集成化和無線化的電子產品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使得電子器件與外界環境的直接交互變得更加重要,其對可持續微能源的需求也變得迫切。 電子器件期待實現智能化與自驅動,這已成為發展物聯網技術的巨大推動力。
  • 青科大自動化學院池榮虎教授團隊取得事件驅動控制研究新進展
    青科大自動化學院池榮虎教授團隊取得事件驅動控制研究新進展 2020-11-0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雙模態光學診斷實現神經外科腫瘤精準在體識別》(Dual-modality optical diagnosis
  • Angew.天津師範大學李春舉教授課題組在大環超分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收藏化學加小程序,想找哪個產品輸哪個近日,天津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李春舉教授課題組在大環超分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兩篇論文的發表將提升天津師範大學在國內外超分子化學領域的影響力。跳轉閱讀→化工醫藥中間體原料搜尋,用這家那家,終究不如化學加!
  • 西南大學李青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水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青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ne-step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Ni-Fe)Sx/NiFe(OH)y hollow microtube/sphere films as superi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 可穿戴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 「能源衣」開發仍任重道遠
    供圖中新網上海2月21日電 (龔維 許婧)東華大學21日發布消息稱,該校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在可穿戴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兩棲能源紗線與紡織品的連續化與規模化製備》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認為,纖維、紗線、織物將成為新一代發電載體。
  • 曾澤兵課題組在氧原子精準嵌入的醌式並苯類光電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化工學院曾澤兵教授課題組在醌式並苯類光電分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報導了氧原子嵌入型的線性並五苯和並九苯衍生物的簡易製備方法
  • 上海交通大學馮傳良教授課題組在仿生手性水凝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
    近日,ACS Nano以「Inversion of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of Nanofibrous Hydrogels through Coassembly with Achiral Coumarin Derivatives」為題,在線報導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馮傳良教授課題組在仿生手性水凝膠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而在一維體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徵便是不可忽視的電子關聯相互作用,它的存在導致費米液體模型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玻色化的Luttinger液體模型。
  • 南科大化學系教授劉心元課題組在自由基不對稱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碳-碳鍵的構建是有機化學中一個非常核心的研究領域。在諸多合成方法中,碳–碳鍵偶聯反應備受關注。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三位在該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有機化學家。基於此,劉心元課題組巧妙地設計開發了一種由一價銅與金雞納生物鹼衍生的多齒陰離子配體組成的催化體系。此多齒陰離子配體不僅有效的提供了手性環境,更顯著增強了銅中心的還原性。因此,課題組可以直接將簡單易得的外消旋滷代烷烴單電子還原成非手性烷基自由基中間體,並進一步成功實現了立體匯聚式的Sonogashira碳(sp3)–碳(sp)偶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