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風靡世界的3D動畫電影《功夫熊貓》,雖然出身好萊塢,但是裡面富含濃濃的中國元素,動畫片裡面有好多極具內涵意義的動物出現,這些動物自身都有著非常典型的中國古代文化特色,唯獨熊貓的乾爹——做麵條的鴨爸爸看上去並不是那麼典型,於是很多人在不斷揣測動畫的導演們在這裡設計一個鴨爸爸背後的內涵。 焦桐先生在這本《臺灣味道》中以白描的手法將臺灣街道的種種美食娓娓道來,在「沏仔面」一節之中,尤為的列舉了臺北各大夜市中最出名的三家沏仔麵店,分別是「鵝媽媽」、「老晴光張媽媽切麵店」和「鴨肉扁」,都多次重申到「沏仔面」的特色就在於它濃鬱可口的湯汁,而這股湯汁最早是由鴨肉湯做成的,之後店家改進技術,突然發現用鵝肉鵝骨燉出來的湯汁更加濃鬱。
比如作者在描述「鴨肉扁」一家的特色中指出,這家店創建於1950年,最早是賣鴨肉的,賣了一年之後,覺得鵝肉的味道更美,於是改賣鵝肉了,但是店名卻沒有改,一直延續至今。「沏仔面頗有一些滋味,關鍵在哪鵝骨熬煮的高湯,以香味召喚了許多遠近的食客。這高湯,使這家小店傲立於西門町飲食商圈超過半世紀,如今已是顯著的地標。」(第59頁)去過臺北的人都知道,西門町就在「總統府」的後面,其之於臺北的核心地位就類似北京的景山北海南鑼鼓巷一帶一樣中心且繁榮,沏仔面的鵝肉湯在臺北有地標性的意義,就可以解釋了鴨子、鵝和麵條濃湯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麵條文化博大精深,濃湯麵只是眾多做法中的一種,參與《功夫熊貓》製作的電影工作者當中肯定有很多華人,但是在美國電影界來自臺灣的電影人往往比大陸電影人更有號召力和權威性,那麼在中國眾多的麵條中,選擇一個臺灣人民超愛吃的沏仔面作為表現對象的話,這樣看來也是合乎情理的。在《功夫熊貓》電影版的第二集中,熊貓曾一度萎靡不振,但是自從吃了鴨爸爸的濃湯麵之後,再次精力充沛,容光煥發。這更突出了這面中高湯的獨特魅力! 另外,中國農村用來食用的土鵝,不同於動物園裡面的那種天鵝,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或被稱為「豚」在形體上比野鴨大些,但比天鵝小得多,有紅冠,但是具體特徵本質上與野鴨區別不大。還有,北京烤鴨名滿天下,北京烤鴨的一鴨三吃中的鴨湯也很出名。沏仔面的最初的湯也是鴨湯。那麼動畫片中選一個極具中華美食特色的鴨子作為鴨爸爸,來做高湯麵條顯得恰如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