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8日訊 古稀妻,耄耋夫,相差10歲同天過壽辰,還遇到了兩人的金婚紀念日。昨天,晉江龍湖埔頭村,施宣闊老伯家好事連連。
一早7點,施宣闊就和老伴蔡玉華起床了,子孫同堂,共吃長壽麵。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件事,也在村裡傳開了:這對一輩子務農的老人,簡化壽宴,將子女孝敬的30萬元拿來捐建村道,再拿2萬多元給全村低保、五保戶發紅包。而這,已不是他們的「第一次」,他們前前後後,總共捐了三回,共42萬元。
施老伯夫婦同慶壽辰,抱著曾孫樂開花
捐30萬元壽金 為全村修路
施宣闊、蔡玉華育有兒女6個。半個月前,大兒子施勁松就召集眾人商量,父母分別八十、七十大壽,恰逢五十年金婚,3個好日子重疊,肯定要孝敬一下老人,咋辦?
施老伯一聽,說:「還是老辦法,簡單一點辦,省錢來修路。」他給出的理由很充分:現在日子好過了,天天有魚有肉像過年,餓肚子的日子早已過去,將錢捐出來修村道,正合心意。眾子女接連「擁護」。
年輕時當過生產隊長、村幹部的施老伯,是個有58年黨齡的老黨員,仍惦記著村裡的事。他這次想捐建的是村北一條新建村道。
原來,平日常坐在家門口,施老伯發現,一輛輛往深滬的中巴車,為抄近道走穿村而過的舊村道,橫衝直撞,不僅喇叭聲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也給全村老小的出行安全帶來隱患。剛好,村委會也有意新建一條環村北路,他就提出「要出點力,捐資修路」。
一周前,這條從村北「擦肩而過」的新村道已開工,雖腿腳不便,無法出門,但施老伯仍喜歡從子孫口中打聽修路進展。
「多虧老人家幫忙,這條道路大部分建設資金都有了著落。」昨天上午,村支書施文欽、村主任王鴻庚都登門道賀。按照計劃,這條長280米、寬6米的新建水泥村道,將在春節前完工通車。到時,可大大分流過境車輛,為舊村道解壓。
另外,全村33戶低保、五保戶也都收到了這對金婚夫妻的「紅包」,每戶500元到1000元不等。村支書施文欽說,這一筆加起來也有2萬多元。
修了三條路 了卻一樁心願
實際上,這已是施老伯捐建的第三條村道。10年前,他和老伴分別七十、六十大壽時,就將200多米長的埔頭南路,由泥巴小土路改建為水泥路。5年前,他又捐建了一條水泥村道。兩次捐建共捐獻了大約12萬元。
捐建3條村道,捐資42萬元,一對務農一輩子的老夫妻,何以「痴迷」於修路?
蔡玉華阿婆最了解丈夫的心思。她回憶,丈夫12歲時遭遇父母雙亡,留下包括丈夫在內5個孩子。在那個年代,丈夫為養活兄弟姐妹,給人做小工、雜活,由此等到快30歲,才有姑娘願意嫁給他,這個姑娘就是她。
「日子雖苦,可我們是患難夫妻,很少吵架、抱怨。」蔡阿婆說,婚後,兩人育有三男三女6個孩子,她主內,帶孩子、養雞鴨、做家務、打理小雜貨店;他主外,種莊稼、進貨、做小工。由於要進貨,他常去6裡開外的衙口村,連接兩村的只有窄小的泥巴路——埔頭南路。一下大雨這條路就成了「黃河」,黃泥水淹沒了他的膝蓋,獨輪車歪歪斜斜,常常連人帶車翻進「黃河」。
「把路修平,讓後人不再走泥巴路,就是他的心願。」蔡阿婆說完,一旁的施老伯沒說話,只眯著眼睛笑。
「這30萬元裡,有你存的錢嗎?」當被記者這樣追問,施老伯連忙搖頭,說「都是子孫孝敬的,我一輩子農民,沒有存錢」。聽到這,一旁的子孫補充說「老人家忘記了,裡面有他們平時捨不得花的壓歲錢」。(海都記者 陳建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