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下旬,廣袤的東北黑河地區已經是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但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黑河—長嶺)運行現場,仍是一幅如火如荼的奮鬥場景。有一團團紅色的火焰在跳動,一會兒出現在這兒,一會兒又從那裡冒出來,配合運行人員穿梭在各種設備間,活躍在管道安裝現場,他們便是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管道設計院)的現場設計服務人員。
中俄東線是我國目前在建規模最大的長輸天然氣管道工程,不僅採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的鋼管,設計壓力達到12兆帕,而且也是首條智能管道試點工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最多,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最高。
面對如此重要的工程,管道設計院配管專業服務人員深入現場,與施工單位交流對接,推進施工與設計的深度融合,為管道建設保駕護航。
精細設計以人為本
為了建設好這條重要的國家能源戰略通道,設計人員從一開始就全力以赴,從設計前期的各種壓縮機方案比選、優化,設備的優化選型,到站內設備的優化布置、管道敷設等方面進行精細化設計。設計人員不僅要設計出安全、智慧的管道,還要從管線運行的角度去考慮,使每一步設計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真正做到方便業主、服務業主。
精細化的設計體現在方方面面。線路段施工早於站場施工,為了保證站場與線路能夠完美結合,設計人員從設計本身出發,在圖紙上詳細標註站場與線路交接點的位置;由於線路採用不同坐標系,他們將所需要的兩種坐標(80坐標和2000坐標)都標註在圖紙上,方便現場核對確認,確保交接點的準確性。
尤其是設備操作平臺的設計更體現了人性化。以往的平臺主要考慮設備本身的操作,此次平臺設計首先整體考慮所有逃生路有沒有死通道,其次對設備、閥門所需要操作的部位都設置了平臺,便於投產後運行人員操作。為防止平臺設計與現場施工出現誤差,設計人員到現場進行實際測量,現場繪製圖紙,使操作平臺既實用又合理。
團結協作攻堅克難
設計人員深知,現場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總部各專業科室及項目組的全力協助。每當有一個新問題出現時,現場解決不了,他們就及時反饋到總部,總部各科室為現場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
一次,項目採購進口的旋塞閥預計到貨時間延遲1個月,如果等到所有閥門到貨後再安裝,將會嚴重影響施工進度,業主項目部組織設計、施工、監理討論解決方案,並提出由設計方給出解決方案。現場人員將這一問題及時反饋到總部,總部第一時間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討論、論證。通過查閱規範,結合以往項目經驗,專家很快就拿出了應對方案,給予現場極大的幫助,也給施工帶來了便利。
還有一次,明水壓氣站設置的絕緣接頭位置是在線路段,由於線路施工早於站場施工,當時絕緣接頭未到貨,但又不能影響線路的整體施工進度,所以線路沒有安裝絕緣接頭,直接將金口留在了圍牆外側。線路回填後,安裝絕緣接頭難度增加,業主要求將絕緣接頭位置調整到站內,現場人員將這一問題反饋到總部,總部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模擬計算,同時聯繫廠家,經過反覆計算、論證,並結合以往項目經驗,最終認為絕緣接頭放在站內不可行。這一結果反饋給業主,業主看到計算數據結果表示認可,並對設計人員這種嚴謹、科學的態度表示讚賞。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每次遇到棘手的問題,總部各科室都是第一時間組織處理,給現場設計人員提供很多的幫助。
深度融合精準服務
為了保證現場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處理,配管專業現場人員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現在施工現場,隨時解答現場的問題,同時對現場出現的新問題提出方案。
今年,黑龍江迎來了幾十年以來最多的降水,站場內一片泥濘,給管線施工帶來很大難度。面對泥濘的工地,設計人員深一腳淺一腳,用腳丈量站場,查看施工是否偏離設計。
當時現場各種管溝密布,地面凹凸不平。一次,一名設計人員雙腿陷入泥中無法拔出,只能叫人幫忙像拔蘿蔔一樣給拔出來。面對困難,設計人員迎難而上,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儘量減少對整個工期的影響。受制於施工場地管線空間的影響,挖掘機等大型設備無法進場施工,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為此,業主、施工方諮詢現場設計代表,探討解決方法與措施。最終,設計人員對每一處管線進行整理統計,結合現場施工工序,調整了許多路由,加快了施工進度。現場人員兢兢業業的工作、勤勤懇懇的付出,得到了業主與施工方的高度肯定。
目前,中俄東線(黑河—長嶺)已通過驗收,現場設計人員為工程按期完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對每一名設計人員來說,中俄東線工程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從圖紙繪製到見證工程完工,他們精心呵護,全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