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美生物學博士過剩 商學和護理博士短缺

2020-12-17 搜狐網

  留美博士在過剩中掙扎

  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術,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碩士

  陳晚

  2009年,浙江大學的一名海歸博士自殺身亡,激起了大眾對博士群體的極大關注。之後,另一位海歸孫博士歸國後淪落在北京街頭擺攤的尷尬經歷,又在媒體曝光。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命題:全球性博士過剩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我本人就是美國生物博士,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有著切身的體會。

  美國生物博士的過剩

  出國前,我是醫學院的畢業生。學醫的來美國留學,幾乎走的都是曲線救國之路。先改行讀生物,然後再謀其他出路。「再謀」說起來很輕巧,但執行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

  生物博士畢業後,大部分人都要先做博士後。之後,或去公司謀職,或在大學當教授,或做永遠的博士後,或是改行另謀出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物博士的命運基本如此。

  在讀博期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博士班絕大多數是中國留學生,其次是印度人、日本人和韓國人。我很納悶兒:美國人學生物的,怎麼那麼少呢?當年我們系有一位美國博士生,快畢業那年他居然退學,改行學經濟去了。

  等我終於熬出頭,成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博士後時,類似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我就職的華盛頓大學,活躍在生命科學各系的工作人員,還是以中國人居多。該校畢業生中有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院名列美國第四,因此,它所反應的就業概況有一定的說服力。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和資料記載,生物博士過剩的原因可歸納為:一、美國老闆為了節省科研經費,喜歡僱用最廉價的博士生為他們玩兒命(僱一個博士生每年只需約1.5萬美元,一個博士後2到3萬美元,比大多數建築工人薪水還要低)。二、生物博士就讀期間,通常學費全免,並有維持生活的薪水。這種待遇對我們中國留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三、國內醫學院畢業生為了曲線出國,不得不改行學生物。醫學生與生物專業出身的人殊途同歸,雙方造成了既競爭又共存的擁擠狀態。

  三年前,《科學家》雜誌專門報導了美國生物博士過剩,就業前景不妙的現狀。文中的數字統計表明,美國博士生獲得學位5年後,通常只有22%能找到終身教授職位。具體以生物博士為例,在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間,能夠找到終身教授的博士,已從25%降至15%。即便是這些幸運者,在找到正式教職前,通常都需要4—6年的博士後訓練。

  商學和護理博士的短缺

  生物博士的大量過剩,已經引起了人們對這門專業的重新思考。與此同時,人們開始關注那些博士短缺的專業。據最新資料稱,美國博士短缺的領域是:護理、商業學、藥類、社會工作、工程。據一位在美國商學院就職的華人教授介紹,商學院中的信息管理、金融、會計等專業的缺口最大。

  以會計專業為例,在未來的10年裡,每年將有500—700位教授要退休離職,而只有大約140位博士畢業。這樣的缺口造成了相關專業的工資快速上漲。比如,現在商學院博士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已高達13萬美元,有些名校還開出了20萬的誘人年薪。

  護理專業的教職人員也面臨著短缺的窘境,這種情況尤以美國西部為甚。調查顯示,護理教授的缺乏,造成了申請讀護士的學生的減少。這種惡性循環,進而造成了美國護士的嚴重短缺。我們來思考一下,既然生物博士過剩,如果不容易找到教職的話,能不能改讀一下護理專業的博士呢?此外,與生物學為近親的藥學博士也很有前途。

  另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美國的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前景好,但中國留學生涉足於其間者卻門可羅雀。大家為何不去讀?這個專業應該是文科生難得的機會。馬路上的一個金戒指,怎麼會沒人看見?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可挖掘到語言能力上來。由於非母語的限制,中國人擅長搞研究,不善於教書。中國學生很會考試,TOFEL、GRE、 GMAT考得很高,但說話不行,閱讀、寫作也比較弱,這是妨礙大家找工作的絆腳石。國內英語專業的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困難就小一些,因為他們口語過硬。

  改行一樣也能成功

  除了生物專業,還有哪些領域的博士過剩呢?所有的文科專業,特別是哲學、歷史這些基礎文科的博士們,可謂是學問一大堆,窮得叮噹響。哈佛、耶魯畢業的哲學博士,書都出了好幾本了,還待著業,或正在轉法律什麼的。心理學前景也不妙。文科中,除了政治和國際關係專業還好一些,其他的都夠嗆。

  如果陰差陽錯考進了博士過剩的專業,該怎麼辦呢?是坐以待斃,還是另尋出路?華盛頓大學有一位瘦削挺拔的美國人,他已經做了15年的生物博士後了。在這15年中,這老兄的老婆都換了(離婚),但他卻一直固守著科研陣地。莫非改行比離婚還難?

  改行並不是當代人的專利。著有「有閒階級」和「學與商的博弈」的美國學者凡勃倫,在100多年前就體驗到了現代人的煩惱。1884年他在獲得哲學博士時,無法找到哲學方面的教職。經過掙扎,7年後他決定改行學經濟學。當他破釜沉舟重新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後,終於找到了他的最終位置。100多年後的今天,我認識一個學哲學的中國留學生,他目前在美國靠賣各類保險維生。

  毛主席說過,中國人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著稱於世。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所以,即使誤入「歧途」進了前景不妙的專業,只要不怕苦,何不改行去?一大批在美國的中國生物博士,已經成功改行做了醫生和電腦工程師及其他技術人員,這是不是很鼓舞人心?

  觀點

  微軟不是博士們建起來的

  中國目前的人才引進機制,注重於大師和高學歷。事實上,中國與美國乃至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術,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碩士。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學習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碩士學位找工作了。而其他學科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學位前,幾乎無一例外同時再讀一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或數理統計的碩士學位,以備就業的多種選擇。我大多數朋友都是以第二碩士學位就業,而在簡歷上隻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學位。

  微軟不是由博士們建立起來的,比爾·蓋茨本科都沒有畢業。事實上大多數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都是一些碩士甚至本科畢業生創造出來的。而中國現行的人才引進政策剛好將這些中國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畢業,既不是傑出創造發明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其必要條件。愛因斯坦只是本科畢業,孟德爾也不是博士畢業,愛迪生連中學都沒有畢業,法拉第也只是學徒出身。引進人才不應只盯著博士群體。

  連結 / LINK

  無法當教授永遠博士後

  大漠88

  1994年,我到美國讀書,第一天就遇到我們實驗室的一個博士後。他在這兒7年了,卻一直無法找到一個助教位置。當看到其求職簡歷時,我吃了一驚。他已在科技界最頂尖的《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論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大多數教授一生也未必有這樣的機會。就是說,此人已是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可他竟然不得已做了7年博士後。

  隨後,我遇到一位中國化學博士後,他當時已在《科學》上發表兩篇論文。他告訴我,他酷愛科學,只想在大學搞研究,不想去公司。一年後,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三篇論文,但最終不得不放棄科學理想,到一家公司去從事產品開發工作。

  前不久,我認識了一位巖體力學博士,剛好與自殺的塗博士學的是一個專業。他告訴我,畢業後他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專業工作,但只幹了4個月就被裁員。兩年來他只能在夜間超市打工,而工資和原來差不多。

  在加拿大,許多博士畢業的電子工程師年薪只有高壓電線路作業工人的一半,而這些工人只是高中畢業。在清潔工的隊伍裡,經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

  科學研究只承認第一,在這個領域中你必須發現新的科學現象和規律。而自然界未被發現的新領域是有限的,未被發現的科學規律也越來越少。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狄拉克曾說,那時(20世紀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學家也能做一流的工作,而現在,一流的物理學家做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難。那些已被充分發掘過的領域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大量的無法找到教授職位的人,不得不一直在博士後的崗位上奮鬥,使得博士後從教授的跳板變成了一個終身職業。

相關焦點

  • 中國每年有多少博士畢業生,博士過剩了嗎?
    博士是我國學位體系中的最高學位,擁有博士學位意味著一個人的能力已經從實習階段進入了學術階段,博士也是我國科學研究未來的「主力軍」。而每年我國大約有5萬左右是博士畢業生,這基本上和美國差不多,大約是碩士畢業生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個地區研究生畢業人數。
  • 留美博士留在美國:中國佔92%,排名世界第一
    紐約時報報導,各國留美博士留在美國發展的,中國佔比最高,達到中國留美博士總人數的92%,這個比例達全球留美博士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比81%,然後是加拿大、德國和臺灣地區。朱歆文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這些人卻齊聚美國。
  • 來自生物學博士的憤怒:忽悠學生讀生物的專家教授們「害人不淺」
    生物學專業可謂是最為悲催的專業,各大985高校以高分招錄生物學本科學生,然後他們在畢業時才恍然大悟,要麼換行找工作,要麼無休止的讀研讀博,等到他們碩士或者博士畢業,會發現,還是不好找工作。生物專業到現在也沒有形成一個規模化產業,大部分生物學人才只能往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經過多年的培養,各類高校出產的生物畢業生,早已供大於求,尤其以生物學博士為甚。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擁有生物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籍人士都有數十萬之多,這麼多的人才,哪裡有地方可「消化」?
  • 中國留美博士遇害 美駐華使館慰問:事件不可理喻
    原標題:中國留美博士遇害,美駐華使館慰問1月1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範軼然博士遇害的聲明,全文如下:美國大使館向範軼然(音譯)的家人和朋友表示誠摯的慰問。中國留美博士遇害 美駐華使館慰問2021年1月9日,芝加哥大學報告說,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範軼然在一起槍擊事件中遇害。他正在攻讀布斯商學院和肯尼斯·格裡芬經濟系聯合項目的博士學位。
  • 博士就業也難說明博士過剩?其實博士總數並沒大家感覺的那麼多!
    在經濟不太景氣和畢業生人數再攀新高的雙重衝擊下,就業壓力大,已經眾所周知。本科生如此,碩士、博士畢業生同樣如此。所以我們不時能在網絡上看到有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吐槽工作難找,也不時能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所以,不少人得出我國博士過剩的結論。
  • 中國留美博士遇害,美駐華使館慰問
    1月1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範軼然博士遇害的聲明,全文如下:美國大使館向範軼然(音譯)的家人和朋友表示誠摯的慰問。範軼然在芝加哥上周末發生的一起不可理喻的暴力事件中遇害,該事件還導致其他兩人死亡,數人受傷。
  • 疫情殃及、招聘凍結,留美中國博士們該何去何從
    但是這些討論,主角多是本科生、甚至年齡更小的未成年留學生們,至於因為各種原因選擇留在北美的博士生與博士後群體,似乎並沒有吸引太多關注。本文作者在美東地區費城的一所大學研學中國歷史,在即將踏入職場的當口遭遇了新冠疫情的狙擊。這裡便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談一談留美博士們不知於何處安放的未來與前景。
  • 全球博士過剩 本質上是失敗的人力資本投資
    一個老問題也隨之浮上了水面:全球博士過剩,就業困難。 (視覺中國/圖)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一個老問題也隨之浮上了水面:全球博士過剩,就業困難。早在2004年7月,《讀賣新聞》就發表了專題文章,指出「博士過剩」與日俱增。同年8月5日,日本先端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近藤隆發表題為《博士過剩可惜》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
  • 中國留美博士被槍殺,美國駐華大使館回應
    在芝加哥大學就讀的30歲中國留學生範軼然(音譯,Yiran Fan)不幸遭槍殺,槍手已被警方擊斃。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已第一時間與當地警方聯繫要求妥善處置,並已與遇害者家屬取得聯繫,提供協助。10日下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公告稱,範軼然為來自中國的該學院經濟金融博士四年級學生,他是一名聰明又極具天賦的學生,受到同學們愛戴。
  • 美國博士學位調查報告:2018年6182名中國籍博士,79.4%欲留美
    一直以來,美國博士教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每年有很多的中國頂尖學子會選擇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12月初,《美國博士學位調查報告》(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正式公布了2018年美國博士學位的變化趨勢。
  • 美國博士學位調查報告:去年6182名中國籍博士,近八成欲留美
    一直以來,美國博士教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每年有很多的中國頂尖學子會選擇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12月初,《美國博士學位調查報告》(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正式公布了2018年美國博士學位的變化趨勢。這個報告對於有意攻讀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有著指導性意義。
  • 寧鄉縣委書記周輝會見留美博士何江
    紅網寧鄉縣分站1月16日訊(分站記者 吳晴 肖璋)1月13日,湖南省寧鄉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縣委書記周輝,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雄文會見了回鄉探親的留美博士何江。周輝希望何江多給農村孩子希望和激勵,廣泛動員在外的優秀人才關心支持家鄉建設,為寧鄉的發展注入強勁的能量。寧鄉縣領導彭韜、劉俊武、鍾利仁參加會見。
  • 中國留美博士於芝加哥連環槍擊案中遇害,原計劃今年提交其博士論文
    中國留美博士於芝加哥連環槍擊案中遇害,原計劃今年提交其博士論文 作者:Siyi.發布時間: 2021-01-11 21:06 中國留美博士於芝加哥連環槍擊案中遇害,原計劃今年提交其博士論文 作者:Siyi.
  • 中國留美博士92%不回國,誰之過?施一公逆行理由與他們截然不同
    據紐約時報數據:留美博士畢業後大部分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其中中國的博士最多,選擇留下來的佔了中國留美博士總人數的92%,比例高居全球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81%。為什麼絕大多數留美博士執意留在美國,放棄回國為社會建設效力呢?
  • 留美博士的中國博士,佔總人數92%,人才流失到底怎麼解決?
    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在訪談中說道: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科學院裡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過800人。有一篇報導說,美國的博士中有很多是中國博士,選擇留在美國的中國博士佔總人數的92%,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佔82%。很多人都說清華北大不愛國,因為從清華北大出來的人才20%都去了美國,加上研究生和博士的比例會更高。
  • 中國92%留美博士不願回國,國外的生活就這麼香?原來是這3個原因
    中國經濟的騰飛、科研環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國家的發展與優秀的人才息息相關,而人才的培養自然是從小就抓起,這些道理我們也是都非常清楚的,但是如今我們目前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是:中國是21世紀世界人才流失大國之一,人才流失量居世界首位!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中國92%留美博士不願回國,國外的生活就這麼香?原來是這3個原因。
  • 觀點|全球博士過剩本質上是失敗的人力資本投資
    一個老問題也隨之浮上了水面:全球博士過剩,就業困難。早在2004年7月,《讀賣新聞》就發表了專題文章,指出「博士過剩」與日俱增。同年8月5日,日本先端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近藤隆發表題為《博士過剩可惜》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
  • 讀博士:出國還是留在國內? | 王立銘專欄
    接下來這篇,我們來聊聊到底在哪裡讀博士。我還是要先聲明,這篇文章更多的還是出於我對生物學研究的理解和感受。推廣到其他學科,包括其他基礎科學學科的時候,要小心才好。  必須得說,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出國讀博是還是留在國內讀博士這個選擇,至少對於生物學來說,對於很多基礎研究門類來說, 幾乎可以說是個偽命題。
  • 留美博士們不願回國,大部分直接加入外國國籍,真實原因發人深思
    這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內的科技,教育等等方面也是在不斷的改善和增強,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不過中國之所以能發展得這麼好,與我國優秀的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優秀的人才可以說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希望。而中國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從小就開始抓起了的,不過不得不說中國人口雖然多,人才也多,可是人口流失量也不小。
  • 中國正面臨人才流失,赴美留學暴增,79.4%博士畢業打算留美發展
    美國博士學位的授予量要追溯到1957年開始計算,增長的平均率是3.2%,其中佔比量非常大的,是中國際留學生的博士的授予量。排名前三的留學生博士授予人數,最多的國家來自於中國、印度、韓國等三個國家。僅僅在2018年的時候,在美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獲得博士學位的華人留學生就有618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