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有人才就有未來!國內頂尖的兩所高校非北大和清華莫屬,是所有學子為之奮鬥的方向和目標,能夠進入其中一所高校,就意味著畢業後前程無憂。
高校耗費資源和精力培養傑出人才,不少同學在本科階段就已經跟著老師一起做科研工作,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不少人才在本科畢業選擇出國留學之後,便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有人吐槽:「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卻為他國做了嫁衣裳。」
據紐約時報數據:留美博士畢業後大部分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其中中國的博士最多,選擇留下來的佔了中國留美博士總人數的92%,比例高居全球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81%。
為什麼絕大多數留美博士執意留在美國,放棄回國為社會建設效力呢?清華、北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佔大多數,據清華大學統計數據表明,在美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回國發展的只有19%。回國發展幾年後又重新選擇出國發展的又佔了一部分,像清華大學的才女顏寧,在國內沒有評選上院士後,毅然決然前往美國,她出走的原因不言而喻了。
還有北大許晨陽,年輕有為的他在數學界取得的成就,那是全球赫赫有名。2017年榮獲「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2018年榮獲「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可是回國發展6年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辭去了北大數學系教授的職務,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與許晨陽並稱為北大數院「黃金一代」還有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他們每年接力拿下「科學突破獎」中的新視野獎,在國際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北大數學也因他們而名揚海外。可他們全都留在美國發展,張偉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朱歆文是美國西北大學任教,惲子瑋與許晨陽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徐晨陽臨走前,把原因歸結於學術環境上,他指出國內學術界存在問題,現列舉3個如下:
1.中國學術界造假過於嚴重,如論文造假,學術造假現象太多。
2.學風過於浮躁,人們過於急功近利的追求功名。
2.論資排輩的觀念難以改變,青年科學家的研究經費得不到保障,對於年輕人的扶持力度不夠,很多時候只看年齡不看水平。
暫且不論許晨陽說的是真是假,同樣是科學界頂尖人物、社會地位極高的留美博士——施一公,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面對令人神往的事業發展前景和優渥待遇,他在2008年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為之驚訝而敬佩的決定,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歸國回母校清華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在他看來,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他說:「國內科技、教育體制、大學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差距,中國正在為此而努力。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付出更多。」他還說,人活著既不在位置有多高,也不在於做出多大物質貢獻,但貴在有精神有思想,孔子做的就是傳播一種思想。
任何國家和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現在我們對於留學生的吸引力還不夠,歸根到底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等到我們國家真正強大起來,是回是留,相信博士們就不再需要權衡與比較,毫不猶豫回國了。
施一公院士希望自己能在清華為本科生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用他在國外曲折而真實的經歷,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