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麼是最好選擇

2020-12-16 科學網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麼是最好選擇
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會放棄的東西

 

2004年,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獲得2003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獎,他在答謝辭中說:「我確實為幫助中國數學發展付出了很大努力。另一方面,我很遺憾自己還沒能回中國定居。無論我為中國數學作了多大的貢獻,也無法與那些在中國土生土長,或是已經回國永久定居的人相比。」

 

2008年2月,40歲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全職回到祖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他說:

 

「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最適合做研究的地方,從條件上講,如果只從科研角度出發的話,我確實沒有必要回清華,我回清華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做科研。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不會放棄的東西。我想,如果引導正確的話,清華大學一定會有這樣的一批學生,他們在為自己奮鬥的同時,心裡還裝著一些自己之外的東西,以天下事為己任,驅使他們往前走,一定會有一批人這樣做。如果這樣,20或30年後,當我從清華退休時,我會很滿意的。」

 

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攝影 王丹紅)

 

「我願意將我的一些經歷講出來,讓大家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我相信這些想法能影響一些人,當然,我不會奢望影響所有的人。像清華這樣的學校,學生們必須立大志,擔負起中國的將來。他們有非常好的素質和機會,但如果畢業後只為自己的柴米油鹽關心,只為自己的房子和家庭擔心,那是很不應該的事,至少我會很傷心。」

 

1990年初,作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系畢業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施一公獲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

 

「剛到美國時,我並沒有很強的回國願望,覺得這輩子可能就在美國呆下去了,這可能與我的家庭和個人經歷有關。1987年,父親的突然去世對我打擊很大。這是一場意外,但卻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意外。當他出車禍被送到醫院時,血壓是130/80,心跳每分鐘62,是一個活人,只是昏迷了。可醫院要求送他到急救室的人先湊齊500元押金後才搶救,結果,當闖禍的司機在4個小時後將錢湊齊時,我父親真正死了,沒有經過任何搶救。」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變化,覺得非常不公正,心裡有許多怨氣,出國時,對祖國沒有太多留戀,更多留戀的是母親和家庭,覺得父親不在了,我要擔負起撫養母親的責任。」

 

然而,到美國後,他遭受了一系列更大的刺激:「我是1990年初出去的,參加聚會時,大家彼此會問是從哪裡來的,有些中國人會支支吾吾不願說自己是中國人,好像說出來是件丟臉的事。我很難容忍這一點:我是中國人就是中國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非常令人自豪,現在不就是窮一點嗎?為什麼看不起自己?」那段時間,美國媒體在中國申辦奧運會、西藏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極為負面的報導,一些民族敗類在美國國會通過所謂作證等形式肆無忌憚地反對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這些事情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愛國是一種最樸素的感情。我覺得家庭和清華對我的教育還是挺正面的,我的思想一點點地發生了變化,到1992年時,我就決定學成後一定要回國」。

 

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職回到祖國;3月,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辦公室,他接受了《科學時報》的採訪。他說:「我回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教書育人。」

 

選擇清華

 

「儘管當時我對生命科學一無所知,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華。」

 

1984年,作為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二學生,施一公參加全國高中數學和物理競賽,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並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然而,他卻選擇了清華大學的生物系。

 

「我也很想學物理,因為覺得學物理是最聰明的人的選擇。」但在與北京大學籤訂了意向書後,清華大學的招生老師又找到他。「這位老師說得更美好:生物科學是21世紀的科學,儘管當時我對生命科學一無所知,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華。無論是現在還是當時,我都覺得到清華是最好的選擇。」

 

那時,施一公沒有意識到的一個事實是:成為清華生物系學生並不像成為北大物理系學生那樣理所應當,因為當時清華生物系復建剛一年,並在1985年首次招收本科生。

 

清華大學生物系創建於1926年,是中國最早的生物系。我國近代植物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植物生物理學啟蒙人錢崇澍任系主任,這裡曾薈集多位學術大師,為國家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知名的生物學家。 1930建成的生物館是清華第二批四大建築之一,擁有生理儀器1000多臺,重要標本120多件。但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清華生物系被併入其它院校。

 

在之後32年的時間裡,生命科學在清華園內長期處於空白狀態在,而國際生物學卻在這時蓬勃地大步發展。

 

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後國家的首批公派留學生,39歲的清華大學教師趙南明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深造。他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留校工作,在「文革」期間下放到江西農村。

 

在伯克利分校期間,趙南明發現許多物理學家正在積極地轉向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科學的中心正在向生命科學轉移。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毅然從伯克利轉到加州大學歐文醫學院的生理與生物物理系,希望以自己在物理方面的優勢,為清華在生物物理研究上開拓出一新路,他給母校寄回了一封復建清華生物系的建議書。

 

1981年,趙南明回到清華,參加清華學科規劃小組並受命負責復建生物系。困難重重,當年的生物館已變成校醫院,一切從頭開始......「最大的困難還是觀念,人們總是問:清華為什麼要建生物系?生物科學與其它學科有什麼關係?」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84年,生物系在清華大學重建,並更名為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當年只招碩士生,第二年才開始招本科生。趙南明的目標是將清華生物系辦成世界一流的生物系,他請來加州大學歐文醫學院優秀的華裔生物學家蒲慕明擔任復建系的第一任主任,自己則擔任常務副系主任。「蒲慕明教授雖然每年只在清華呆40天,但他帶給生物系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只有最好的老師還不夠,趙南明還要找最好的學生,就這樣,施一公就成為清華生物系復建後的第一批本科生。

 

2007年7月,第五屆華人生物學家協會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300多位華人生物學家和學生出席會議,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說:「我相信,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華人生物學家將在其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與清華相比,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術環境確實更好一些。在美國,我的學術研究正處於上升期,並不是到了頂點後才回來,比如說,在普林斯頓的實驗室,我有5個獨立的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基金;我是講席教授(Endowed Professor),有專門的基金會在支持我的科研,我的科研還得到一些製藥公司的資助,每年,我的實驗室直接用於科研的經費大約有150萬美元。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回清華。」

 

在施一公的生命中,父親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

 

20世紀60年代初,施一公的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父母結婚後響應祖國號召,到河南焦作煤礦工作。「我是在『文革』時鄭州開始武鬥那天出生的,母親生我時找不到醫院,最終來到一家保皇派醫院,在驚恐中將我生下。父母想給我取一個有革命意義的名字,想來想去,就取了『一心為公』的前後兩個字。」

 

施一公說自己的性格隨了父親:「我父親非常聰明,性格爽朗,在我的記憶中他很健談。他幹什麼都行,就是不得志。他在最能做事的時候被下放到河南農村,在農村,他學會了裁縫、蓋房子;到機械廠做硬質合金刀具,又成為業務骨幹;1977年恢復高考,他幫助姐姐、哥哥和表姐、表哥們複習,他覺得他的知識第一次有用了,他給他們講X、Y、Z,解方程式,我當時聽不懂,但覺得真酷,這種環境對我影響挺大的。」

 

在河南農村的經歷讓他覺得,「一個人不能因為別人窮而看不起別人,否則,這個人缺乏教養,會被更多的人看不起」。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在美國、英國和瑞士,自己也經歷了被歧視的遭遇。

 

1991年夏天,當施一公準備回國看母親時,他的汽車被盜,又被搶了一次,心情非常不好,便決定去歐洲散散心。然而,這次散心之旅卻變成鬧心之旅。

 

當他到華盛頓籤證時,發現每到一個使館,來自中國、非洲貧窮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古巴、北朝鮮等國家的人被列為一類:「不僅籤證費最多,而且像查戶口式地被盤問,就是覺得你沒資格去。當時的感覺就很不好。」他獲得了到英國、瑞士和法國的籤證。

 

英國是這次旅行的第一站。「我在倫敦機場入境,當時大家排著隊,前面的人都是拿著護照晃一下,移民官看看就過去了。輪到我時,我也拿著護照晃一下,以為這樣就可以通過了,但沒有。他們看我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就將我留下來盤問,還翻開我的包,把東西一件件拿出來看。這時,後面的人已經等得不耐煩了,移民官就讓他們繞著我過去。那時我感覺很受侮辱,心想:我有什麼對不起你?我不就是一個中國人,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嗎?」

 

在瑞士日內瓦入境時受到了同樣的「特殊待遇」,他深受刺激:「不就窮一點嗎?因為窮而看不起中國人,這與西方國家所謂的人權、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理念非常不一致。」

 

更讓他憤怒的是當時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室裡,他每天會花半個多小時看《華盛頓郵報》的國際時事和美國國內的大事,特別是有關中國的消息。「看了後心裡常常很不平衡,覺得中國不應該被這樣妖魔化。」比如對西藏問題、臺灣問題、中國申辦奧運會問題的歪曲、醜化和沒有事實根據的指責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事情對我思想的影響太大了。你問我回清華最想做什麼?我最想做的就是育人,科研只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我甚至覺得愛國主義教育和專業教育一樣重要。我希望將來在清華給本科生開一門愛國主義課,一定爆滿。我們不需要空洞地講愛國主義和辯證法,我覺得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課應該注重實效、激發學生的愛國共鳴和熱情。」施一公說。

 

難忘普林斯頓

 

「我認為我全職回國,對普林斯頓和清華的貢獻比我全職在普林斯頓更大。」

 

普林斯頓大學是施一公事業開始和成長的地方。

 

1997年4月,尚未完成博士後研究的施一公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聘為助理教授。1998年2月,剛到大學任職,他就擁有了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萬美元的啟動經費。

 

他選擇癌症為主攻方向,並以細胞凋亡和癌症發生的分子機理為主攻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想從根源上了解它們,揭示其分子機理。「這是我的特長所在。」施一公說。而他動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以獲得關鍵蛋白質的原子水平的結構。「我們看到癌症抑制因子和致癌因子的一些空間結構,看到它們的相互作用,並以此作為治療和防治癌症的突破性手段。」

 

研究突飛猛進。2001年,他獲終身教授職位;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因在細胞凋亡等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施一公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他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的第一位華裔學者。2005年,施一公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

 

從2000年開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密西根大學等十多所大學開始「挖」他。「2004年,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給了我很好的職位,對研究很有幫助,我也曾想過離開普林斯頓。」為留住他,普林斯頓大學開出了慷慨的續聘條件:大幅度漲工資、資助個人購房、提供佔據一個樓層的500平方米的實驗室……

 

談起普林斯頓,施一公情深意長:「普林斯頓是美國最適合作研究的地方,從各方面講條件都非常好,愛因斯坦在這裡待了22年……我不去哈佛的另一半原因是:我看到的哈佛醫學院感覺像是北京的王府井,擁擠嘈雜;普林斯頓大學則更像咱們中國人心中的學術殿堂:美麗如畫的校園,每幢樓都很漂亮,校區內有一個卡耐基湖,夏天划船,冬天滑冰,一條專門用於慢跑和騎自行車的小路沿著湖邊,綿延幾十公裡……」

 

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比美國的建國史還長。獨立戰爭期間,學校的行政大樓「納索堂」一度成為美國的臨時議院。

 

然而,當清華大學呼喚時,他卻毅然放下這一切。普林斯頓大學十分不舍,徵詢他意見:能否以停薪留職的方法回清華工作兩年後再返回普林斯頓?他非常感謝學校給的機會,但在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信中,他說:希望你們支持我,我認為我全職回中國,對普林斯頓和清華的貢獻比我全職在普林斯頓更大。

 

得失成敗

 

「我覺得,從政策制定到各方面,國家應該充分考慮到回國人員的艱辛,予以充分支持,這樣做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清華、為國家、為將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十年前我是在更艱苦的條件下回來的,現在條件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提條件?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時間、環境不同,國家、社會、經濟狀況都已得到發展。國家各層次的領導和群眾都應該認識到:這些人確實是放棄了國外許多優厚的條件,應該儘量為他們創造出優越的條件吸引他們回來。」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國參加國內四年一度的生物物理年會,5月25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找到他說:清華現在急需人才,能否全職回來工作?他說,需要與妻子商量。

 

當天晚上,施一公給妻子打電話,妻子說:「這個機會挺好的,你不一直想回國嗎?你應該好好把握。」他非常高興:「沒想到她會這麼支持我。」第二天,他就跟陳希說:「我答應全職回國,但需要一個過渡期。」

 

然而,他隨後才發現,在回國的問題上自己和妻子有一個誤會:妻子支持他回國工作,但沒想到他還要把家全部搬回去!為此,他們討論了近一年的時間。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華大學生物系的本科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目前在美國強生公司工作。她的擔心實實在在:在普林斯頓,他們有一套500多平方米的別墅,近一英畝的草坪花園,一對雙胞胎兒女才4歲多,在美國有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我回來後,妻子和孩子也會回來。說實在的,我覺得他們在自然環境和物質條件上是有損失的,對妻子來講則是完全地付出。但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施一公說,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有一個身份認同問題,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中國接受早期教育,有一種民族認同感,在他看來,「這太重要了!等他們上了中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後,如果願意出去學習,我也會送他們出去,讓他們自己做選擇。

 

回國前,一位最好的朋友對他說:「一公,你現在豪情萬丈,回去後肯定不到兩年,就會被國內的大染缸染得看不見顏色了。」他對記者說:「我很自信我不會改,我的意志很堅定,我改變不了幾十年形成的人品和做事方式,兩年後不會改,20年後也不會改。如果改了,我會覺得很悲哀!我會問自己:回來幹什麼?」

 

清華大學為施一公提供了穩定的支持。2006年10月,他開始在清華建實驗室。2007年3月,實驗室開始作第一個實驗。

 

顯然,這裡的研究條件畢竟不如普林斯頓,但施一公相信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會受影響,「因為科學是人作出來的」。

 

他強調開始時會有一個適應過渡階段,比如在普林斯頓,因為空氣品質好,作實驗時很少會出現被汙染的情況,但他們去年在清華作實驗時,培養的細菌經常被空氣中的噬菌體殺死。因此,他們有個規定:所有實驗室的窗戶必須關閉,無論天氣多好都不能打開……「總之,作一些調整,環境是可以適應的。當然,我們需要足夠的經費,生命科學需要較大的投資。」

 

回來全職工作還不到一個月,就有傳言:施一公已經學會敬酒了!他說:「這句話不對,我在出國前就會敬酒了,這有什麼關係呢?我有自己做事的原則,我不會做有違原則的事。我不會與這個體制格格不入,能接受的東西我會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我不會做。」

 

想到過失敗和挫折嗎?施一公表示:「說心裡話,回來之前我沒有想很多,比如,遇到困難怎麼辦?得不到理解、能力得不到發揮、申請不到經費怎麼辦?遇到這些情況我也沒辦法,我覺得不存在一個怎麼辦的問題,遇到問題就解決吧。很難想像一個人會花幾天的工夫想遇到問題怎麼辦,我覺得不需要。」

 

「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世界強國不是以教育科學技術領先的。而中國現在的教育和科技都不是領先的,中國真正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一個泱泱大國的作用,全方位進入世界舞臺,一定會加強教育和科技,要加強教育和科技,一定會有相應的措施出臺。」

 

施一公認為,科學家有兩類:第一類是完全專心致力於學術,信仰學術,在學術上做得非常好、非常深;第二類是社會責任感更大一些。他說自己屬於第二類:「當初我選擇專業方向、決定做什麼事情是根據社會的需要。」

 

他說:「我在博士後時就有回國的想法,當時妻子擔心我回國後不受重用怎麼辦,我說沒關係,至少我可以回中學當英文和數學老師、或者是開計程車。朋友講,當中學老師不是浪費時間嗎?我說,不然,人活著既不在位置有多高,甚至也不在於作出多大的物質貢獻,貴在有精神思想,孔子不就是傳播一種思想嗎?他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有多大?培養學生是影響社會的一種做法,我很嚮往。」

 

「美國一些大學的院系在請我去做院長、系主任,在別人眼裡,我在美國有光明的前景,但我認為我在美國的前途不如在中國光明。為什麼呢?這是我內心的感覺,我覺得美國是一個發展得很穩定的國家,有沒有我關係不大,如果我在職位上或科學上做得更好,對這個國家進步的貢獻也就是從100到100.1或101,不過如此。但回國就不一樣了,因為中國還有很多東西亟待改進,從科技體制和基金評審到大學教學和科研水平,相對於美國一流大學還有相當差距,我覺得我回來以後可以有更大的作為,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會告訴我的學生和所有人,回來後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很簡單,在普林斯頓和清華做同樣的事,我會覺得在清華開心得多。現在,我每天早晨起來都很激動,覺得又是新的一天開始了。人在有理想的時候,心情總是很愉快的,就覺得特別有勁。」

 

採訪中,施一公暢所欲言:「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是什麼?我認為,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世界一流大學都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清華的本科生在入學時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學生,但還沒有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第二,除了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還一定要有適合於一流教授隊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軟環境,我覺得國內大部分大學還沒有,或者做得不夠。沒有這兩條,中國很難辦成世界一流大學;而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不可能全方位成為世界強國。」

 

「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或者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偶爾也會有世界一流的發現,但對一個國家來說,這是不夠的。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如果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不可能全方位成為世界強國。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本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都會努力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大勢所趨。」

 

他認為,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有一個比較大的差別:國外的行政是服務於學術的,教授發言權很大;但在國內,行政對學術的控制太多。

 

改革談何容易?「我相信,改革的過程會很漫長,過程會有許多波折,一些局部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意料之中的。在這些局部,我希望意外少一些,少一些假大空和忽悠人的東西。」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是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2007年回到清華。她說:「這麼多年過來,一公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國外的人在回來時總是很擔心環境、氣氛等問題,但像他這樣的人回來了,我們確實有了一種信心。」

 

施一公更是充滿希望和自信,現在的他不再有開計程車的想法了,「因為開計程車不如作學術愉快。我對國家非常有信心,心底無私天地寬。這個國家在持續變化,學術環境肯定會不斷改善,可以達到一定水平,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到中國工作,一定可以!」

 

施一公簡介:

 

1967年出生在河南鄭州市。1985年,作為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和河南省賽區的第一名,被保送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1990年赴美國留學;1995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1998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2001年獲該校終身教職,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因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他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2005年,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說起舒紅兵和施一公這兩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在我國科研界都是在響噹噹的存在,更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是,為什麼舒紅兵的妻子王延軼在大火之後卻一直惹人非議呢?施一公的妻子為何又特別低調呢?
  • 創業者施一公
    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年3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施一公背後的女人有多強?曾是高考狀元,施一公因她回國!
    如果讓你說舒紅兵與施一公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的話,所以我們熟知的便是在2011年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了,跟他們一起評選的饒毅這三位都是很多人支持的,但最終結果公布時,舒紅兵成功當選了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也都落選。
  • 施一公棄美國國籍12年,不屑高薪回國做老師:我從不把錢看眼裡
    在一次訪談中,我聽到一位教授這樣談到:「美國有34個州,而在這些研究性大學科學院裡,擔任教授相關等職務的華人有大約2600人,正教授就有800多人。」言外之意:這些選擇從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留學出去的學子,有很多都選擇留在了海外。而這,確實太令人痛心。
  • 81%不回國?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但有一篇研究表明,以清華大學這種在中國頂尖的高級學府為例,每年都會送走大批的留學生,但這些留學生最後有81%都選擇留在了國外。要知道,國家鼓勵留學的目的是為中國自己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他國輸送人才的。81%不回國?
  • 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說出實情:中國學生「太安逸」
    我認為,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技巧和藝術。——蘇霍姆林斯基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不過培養人才我們似乎已經做到了,但是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留住人才,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清華大學發布了一個關於就業的報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超過81%的留學生選擇在美國工作
  • 為何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直言不諱:有一致命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80% 的人才流向其他國家的現象呢?施一公面對這樣的提問時,也是說出了大實話,有一個問題我們中國的學生不得不重視。從我國的最高等學府畢業前往國外留學之後,取得了一些成就和成績之後就沒有了奮鬥的欲望,會存在一部分人選擇留在國外成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 施一公: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回國科研拒絕美國高薪
    雖然當時有人認為施一公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回到中國很不明智,多少人希望能夠留在美國,拿到美國國籍,但施一公院士卻通通放棄,也從沒有後悔曾經的選擇,因為中國有他的根,有他的親人,更有他深愛的祖國,因此,就算擁有留在美國的能力,即便是他國再好,但是他清楚中國才是自己的家。
  • 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
    同理,施一公說國家也應該有科學發展顧問委員會,需要一個對重大事項的科學決策提建議的部門,「這個委員會的論證不是說我們都知道要上馬了,領導請我們來,說說好話就上馬了。」關鍵詞•人才引進培養人才的同時 要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  回國之後,施一公曾負責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的人才招聘。
  • 清華留學生為何大多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
    比如施一公本人在學生時代就是清華大學乃至全國有名的人才,不僅僅在全國的數學競賽之中獲得了一等獎,而且在清華大學學習之際拿到了兩個學位的畢業證,除此之外,在進一步深造之中,他選擇前往美國研習
  • 施一公的「賢內助」,出國留學事業穩定後,鼓勵丈夫回國做貢獻!
    人們常說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優秀的女人」 ,我想這句話用在施一公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之所以他能下定決心回國,還得益於他夫人趙仁濱的全力支持和鼓勵!網友紛紛表示:真是一位優秀「賢內助」!
  • 美女科學家顏寧,13年前跟隨恩師施一公回國,如今為何負氣歸美?
    當時的施一公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助理教授,而顏寧抓住施一公先生回國作報告的契機,毛遂自薦,用一封近似「猖狂自大」的自薦信得到了施一公的青睞,於是她就去往普林斯頓大學繼續進修。在那裡學習了四年,她成功獲得生物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她在膜蛋白領域可以說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 為何81%的清華學生留美後都不回國?施一公認為:他們知足享樂
    就在200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錢學森面對來訪的總理之時,錢老又一次提出了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關於這個問題,在當時也引發了我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在《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中便顯示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馬上回國就業的也不過只有28%。這一點上,作為我國最為頂級的大學之一的清華大學,更是猶有過之。在清華大學自己發布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之中,留美的留學生之中更是有著高達81%的人選擇了留在美國。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讓這些留學生都選擇不回國呢?這一點上,作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施一公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八成清華留學生定居國外,不願回國,施一公: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我們自己培養的高材生,卻因為出國留學一兩年,最後直接選擇不回國了,這真的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不相符。01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清華留學生不願回國?02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的評價面對清華大學送出去的留學生,在學成後不願意回國的現象,施一公曾經在一檔欄目上,評價過清華大學留學生在國外的狀態。
  • 施一公:年輕人若著眼點只是什麼工作能讓生活更富足,是狹窄
    面對青少年的提問,施一公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 談及中國教育,施一公說:「中國人因為教育模式比較單一,考試無論是怎麼樣,我們希望學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後,所以我們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他認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學生水平很高,但中國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領先於世界,中國的基礎研究還沒有領先於世界。
  • 施一公:揭示細胞凋亡 研發抗癌新藥
    1985年,以全國數學聯賽河南賽區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89年又以年級頭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並選擇了出國留學;2003年,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研究學界享有盛名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來,首位收穫殊榮的華裔學者;2007年,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2008年,全職回國。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在施一公看來,導師對於學生的第一責任,是教會學生選擇課題,教會他們如何判斷課題方向、研究價值,而不是讓學生瞎摸索。與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並未局限於生命醫學,而是從人類生命飽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3大挑戰開始,講述了人類如何通過科學來迎接生命挑戰。從已知到未知、從生物醫學到量子力學,他的演講展現了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問。
  • 施一公:國內學術界的潛規則改變不了我幾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施一公最終選擇了清華,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 雖然對生命科學並不了解,但從小就是尖子生的施一公還是自信滿滿。「沒想到,剛一入校就感覺很崩潰。」他發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他們說起術語一套一套的,我還沒聽懂老師講什麼時,就有同學問下一個環節的知識點了。我覺得自己沒有前途,會一事無成。」施一公至今難忘當年的沮喪。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2020年初,清華大學公布了一則數據:在清華出國留學的學生中,畢業選擇回國的人只有19%,也就是說有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定居,不再回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據2019年清華公布的出國留學比例來看,2019年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的研究生佔比8.4%,本科生佔比24.6%。這也就是說,清華每培養5個學生,就有一個學生選擇了「逃離」中國。
  • 施一公夫婦身價超15億,可他為什麼總被黑?
    歸國後,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先後擔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等職位,並組建了生命科學研究團隊。其實關於施一公回國的故事,網絡上也流傳著好幾個版本。2011年,《財經》記者曾報導稱,施一公評選院士落榜,是因為「當初申報院士的時候,還沒有證明己從美國獲得取消美國國籍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