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清華留學生定居國外,不願回國,施一公: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2020-12-19 東愛雨小公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注意到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外學成畢業後不願意回國,回國率偏低的現象引發了社會的熱議。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屆清華畢業生前往國外留學的有1146人,在他們學成畢業後,願意回國發展的僅有218人,其中超過八成的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不願意回歸祖國。這個現象真的讓人既震驚,又難以接受。我們自己培養的高材生,卻因為出國留學一兩年,最後直接選擇不回國了,這真的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不相符。

01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清華留學生不願回國?

國外的工作機會和科研環境相對更好

留學生不願意回國,主要是嚮往國外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科研環境。部分留學生所學的專業比較冷門,回國可能不太好找工作,留在國外更符合自身的職業願景。

國外的科研環境相對於國內更加自由開放,尤其發達國家的科研平臺、科研資源等,一般都是要好於國內的,最關鍵的是國外的科研環境似乎更加「單純」,可以讓自己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科研和學術研究上。

國外的社會環境相對更輕鬆自由

很多留學生在國內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有可能對國內擁擠的社會環境產生厭倦情緒,突然到國外相對寬敞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了一定的放鬆,因此在他還沒有從國外自由寬敞環境帶來的興奮中走出來的時候,他們一般是不想再回國的。

另外,我們注意到很多留學生紛紛反映,國外對個體差異的包容度更高,不會強迫社會個體改變,以此來迎合所謂的社會認同。

同時,社會生活的壓力相對較小,至少房價不會像國內那麼高,而且距離父母也相對更遠,不會被逼婚生娃。可以說,國外的生活自由度要更高。

傳統思維慣性的影響,總是認為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們認為很多留學生不願意回國,這個原因佔到多數。其實,留學生們在國外的處境並不是特別好,他們的生活狀態也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好,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的留學生過得非常一般。但是他們依然不願意回國祖國。

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思想認識的影響。從上世紀開始,關於國內外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所謂的「社會共識」,很多嚮往留學的學生,都自然地將國外的「月亮」,看作比國內的更圓。出國之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久居國外,雖然到了國外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好,混的很普通,但是礙於情面或者慣性思維的影響,他們依然選擇了留在國外。

02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的評價

面對清華大學送出去的留學生,在學成後不願意回國的現象,施一公曾經在一檔欄目上,評價過清華大學留學生在國外的狀態。

施一公曾說:清華大學的出國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而且在眾多國外留學生中,很少有留學生在國外能脫穎而出。說到這些留學生出去,就不願意回國的原因,他認為這部分人是因為受到傳統文化中「知足常樂」的影響。

根據施一公的表態來看,他認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留學生到國外之後,他們在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單位工作時,所能得到的薪酬遠低於他們的才能,或者說他們在國內的話,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其實,施一公教授評價這些留學生時,用了「知足常樂」這個詞,雖然表面意義上屬於褒義詞,但是他想表達的意思可並不是如此。他的「知足常樂」是指這部分留學生「安於現狀」,太容易滿足自己在國外的生活質量。

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很多留學生出國後,只要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感覺自己要比在國內做出了多大的成績,些許的成績也讓他們感到了滿足,於是就開始安於現狀,感覺自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更加增強了不願意回國的決心。

03

清華大學的歸國現狀也並非絕對

當然,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數據並不能完全認定為既定事實。畢竟這些留學生到底日後會不會回國,誰也不能下定論。如果他們暫時不回國,只是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見識更多的先進經驗等,等到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再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這樣不是更好嗎?

就像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一樣,他就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又工作了數十年,才決定回國,難道他的做法就錯誤嗎?顯然他並沒有錯,反而積累了更多的先進經驗,為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因此,我們看到清華大學如今比例偏低的留學生回國率,也沒有必要太過於擔憂,畢竟我們沒有數據表明,這些人在之後的數十年內不會再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

要知道,如果他們在數十年後回國的話,那時的他們正是出成績的年齡,經歷了吸收先進國家教育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回來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因此,我們也要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清華大學目前留學生歸國率偏低的現象。

04

面對留學生歸國率低,我們必須採取措施

面對清華大學等名校留學生歸國率低的現狀,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地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繼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高科研平臺水平。近年來,我國對科研平臺的建設投入非常大,而且各大科研機構的先進設備、重點實驗室等學術平臺的建設規模和質量都非常高。對於科研平臺的建設,我們還應該繼續健全完善,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讓更多的留學生主動回國搞科研。

繼續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健全人才培育體系。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國外留學生引進計劃,比如:"千人學者"、"青年千人"和各省份的"省百人"等,這些人才計劃也已經取得了實效。在這方面,我們認為國家還應該繼續擴大人才引進範圍,讓更多的留學生享受到政策的照顧,自主選擇放棄國外的環境,重新回國發展。

繼續實施資金經費扶持,實現經費吸引目標。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多項經費保障制度,比如:加大人才科研經費投入,建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等。我們認為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對留學人才的經費支持,制定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獎學金、助學金、科研經費等扶持措施。同時,做好科研環境的營造,讓更多的留學生感受到國內科研環境的自由和輕鬆。

結 束 語

總體而言,我們面對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沒能學成畢業後,就選擇馬上回國的現象,不要太過於擔憂,還是要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給予充分的信任。要相信我們國家培養出的高材生,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還會在愛國精神上有很大的傳承和踐行意願。

對於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歸國率低的現象,你如何看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想了解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東愛雨小公

#教育分享官#

相關焦點

  • 八成清華留學生歸國意願低,施一公坦言: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屆清華畢業生前往國外留學的有1146人,在他們學成畢業後,願意回國發展的僅有218人,其中超過八成的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不願意回歸祖國。這個現象真的讓人既震驚,又難以接受。01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清華留學生不願回國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2020年初,清華大學公布了一則數據:在清華出國留學的學生中,畢業選擇回國的人只有19%,也就是說有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定居,不再回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據2019年清華公布的出國留學比例來看,2019年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的研究生佔比8.4%,本科生佔比24.6%。這也就是說,清華每培養5個學生,就有一個學生選擇了「逃離」中國。
  • 為何超過八成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施一公:中國學生有「通病」
    以清華大學生的能力,承擔的責任也就應該更大。在生活中,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你的每一步選擇,其實都是自由的,然而很多人的選擇只安於現狀,進入了這個舒適圈就不想出來了。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清華留學生為何80%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中國學生太知足常樂
    不過從清華大學當中發出來的數據,是沒有這樣的結果呢,這個消息也沒有被官方所認可,不過對於中國留學生去往國外是否回國這一點,人們也沒有具體的去坐過統計,但也很多人說一大半都留在了國外,很少回國。當然如果我們眼光長遠一點的話,與其關注這些數據,不如重視點其他的問題,就在之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看來,在中國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顯得是那麼的平淡了,這裡面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知足常樂。
  • 清華留學生為何大多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
    我們不可否認,的確在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外的科技水平都比我們現在要好得多,也有一篇研究就有以清華大學為例,指出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留學生為什麼不願回國?清華北大教授的觀點卻不同,到底聽誰的
    據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清華大學留美學生中僅有19%的學生回國留學發展,81%的學生都留在了美國定居、工作,甚至改成美國國籍。我國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最終卻為美國&34;,令無數國人感到惋惜而痛心。在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看來,留學生們不願意回國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34;。美國無論是經濟、科技水平都位於全球榜首,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無論是物價、房價,還是工資待遇都無法跟美國相比。美國的物價更加低廉,留學生只要在美國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正常工作幾年後,就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貸款買房,但是在我國,大學生畢業後面臨高昂的房價只能&34;。
  • 81%的清華留學生為何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在上世紀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是很快,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有些限制,所以不少的學生就願意留學,將外面的知識帶回來建設祖國,那個時候的留學生比現在含金量大多了,而且門檻也很高,這就要說到錢學森代表的能人志士,不被外面所迷惑到,願意回到國內立下汗馬功勞。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清華學子在美國碌碌無為,卻不願回國
    雖然說在派出留學生的時候,國家是希望他們能夠學成歸來,並帶領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留學生在體會過發達國家的生活之後,也會選擇拋棄祖國,並留在那些發達國家。對於中國而言,這樣的情況也是一種人才流失的體現。曾經,西湖大學的校長施一公也公開表示,許多清華學子即使在美國碌碌無為,也不願意回到中國。
  • 81%不回國?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但有一篇研究表明,以清華大學這種在中國頂尖的高級學府為例,每年都會送走大批的留學生,但這些留學生最後有81%都選擇留在了國外。要知道,國家鼓勵留學的目的是為中國自己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他國輸送人才的。81%不回國?
  • 為何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直言不諱:有一致命問題
    ,這一批清華的畢業生毫無疑問在我國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會存在安於現狀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夠排除有很多的留學生並不是會選擇一直都不回國,他們暫時的留在國外可能是想要接受更多先進的知識,儲備更多的經驗,然後以一個更優秀的姿態回到祖國,投身於祖國的建設。
  • 留學生為何不願意回國?清華校長:他們已經不算人才
    提起清華大學,眾所周知這是我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在國際中的排名也是不錯的,清華學子更是我國人才中的人才,可謂是我國的希望。但最近卻有一項調查顯示,有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願回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將學生送往更高級的外國學府求學,是想要學生自身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能夠為祖國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大多留學生都不回國也是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 我國留學生回國就業率達80%,清華卻不到20%,看看大佬們怎麼說!
    同時清華出國深造的畢業生們選擇回國就業的比例只有約19%左右。那麼有人就會對比全國80%的留學生回國就業比例,提出疑問:「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留學生畢業之後回國就業的比例是不是有點太低了」?
  • 清華留學生為何81%都不回國?原副校長:只因這一致命缺點
    而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高等學府便是清華北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去那裡讀書。至於清華北大學生的畢業去向,卻令人驚訝。根據一份統計,超過81%的清華留學生都選擇留在美國工作,也有一些人去了其他發達國家,為何會這樣呢?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道出原委:只因這一致命缺點!
  • 留學生不願回國怪誰?北大清華教授給出截然相反答案,哪個更真實
    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2015年和2006年相比,留學出國與回國人數比已從3.15∶1降為1.28∶1。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
  • 為何81%的清華學生留美後都不回國?施一公認為:他們知足享樂
    在《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中便顯示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馬上回國就業的也不過只有28%。這一點上,作為我國最為頂級的大學之一的清華大學,更是猶有過之。在清華大學自己發布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之中,留美的留學生之中更是有著高達81%的人選擇了留在美國。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讓這些留學生都選擇不回國呢?這一點上,作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施一公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清華留學生81%留在國外,原清華副校長:中國學生有一個致命問題
    我國的清華、北大,就屬於國家頂級學府,且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排名。而在今年伊始,清華大學還把一份關於就業的報告給發布了出來,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關注。這份報告統計顯示,我國從清華走出去的留學生,竟有81%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後都選擇了不回國,而是留在美國工作。還有一些人前往其他的發達國家,沒有回國發展,這是為什麼?
  • 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說出實情:中國學生「太安逸」
    ,或者其他的發達國家,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這81%的留學生不願意回國呢?原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就說出了實情,中國留學生「太安逸」,其實這並不是意味著他們不知恩圖報,而是容易滿足現狀,喜歡過安逸的生活,雖然說這些留學生是天之驕子,都是學霸級別的人物,但是到了國外就不會那麼出色,覺得自己出國留學了就開始驕傲,認為發達國家機會多,而且還沒有那麼累。
  • 清華留學生,為何有81%願意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4個字道出了痛點
    清華始建於1911年,是當時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清華大學還叫清華學堂,一直到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風雲變幻,如今的清華大學已經成為了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2個,入選「世界一流大學」的世界知名院校。
  • 教育部:80%以上留學生回國!但美國公布另外一個數據,令人痛心
    在這裡,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這是我國逐漸強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很多人對此非常樂觀,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還有非常多優秀的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也有留學生回國發展幾年之後,再次選擇出國發展,比如清華大學的顏寧和北京大學的許晨陽。
  •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麼是最好選擇
    另一方面,我很遺憾自己還沒能回中國定居。無論我為中國數學作了多大的貢獻,也無法與那些在中國土生土長,或是已經回國永久定居的人相比。」國家各層次的領導和群眾都應該認識到:這些人確實是放棄了國外許多優厚的條件,應該儘量為他們創造出優越的條件吸引他們回來。」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國參加國內四年一度的生物物理年會,5月25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找到他說:清華現在急需人才,能否全職回來工作?他說,需要與妻子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