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清華留學生歸國意願低,施一公坦言: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2020-09-18 東愛雨小公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注意到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外學成畢業後不願意回國,回國率偏低的現象引發了社會的熱議。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屆清華畢業生前往國外留學的有1146人,在他們學成畢業後,願意回國發展的僅有218人,其中超過八成的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不願意回歸祖國。這個現象真的讓人既震驚,又難以接受。我們自己培養的高材生,卻因為出國留學一兩年,最後直接選擇不回國了,這真的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不相符。




01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清華留學生不願回國?

國外的工作機會和科研環境相對更好

留學生不願意回國,主要是嚮往國外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科研環境。部分留學生所學的專業比較冷門,回國可能不太好找工作,留在國外更符合自身的職業願景。

國外的科研環境相對於國內更加自由開放,尤其發達國家的科研平臺、科研資源等,一般都是要好於國內的,最關鍵的是國外的科研環境似乎更加「單純」,可以讓自己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科研和學術研究上。


國外的社會環境相對更輕鬆自由

很多留學生在國內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有可能對國內擁擠的社會環境產生厭倦情緒,突然到國外相對寬敞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了一定的放鬆,因此在他還沒有從國外自由寬敞環境帶來的興奮中走出來的時候,他們一般是不想再回國的。

另外,我們注意到很多留學生紛紛反映,國外對個體差異的包容度更高,不會強迫社會個體改變,以此來迎合所謂的社會認同。

同時,社會生活的壓力相對較小,至少房價不會像國內那麼高,而且距離父母也相對更遠,不會被逼婚生娃。可以說,國外的生活自由度要更高。

傳統思維慣性的影響,總是認為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們認為很多留學生不願意回國,這個原因佔到多數。其實,留學生們在國外的處境並不是特別好,他們的生活狀態也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好,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的留學生過得非常一般。但是他們依然不願意回國祖國。

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思想認識的影響。從上世紀開始,關於國內外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所謂的「社會共識」,很多嚮往留學的學生,都自然地將國外的「月亮」,看作比國內的更圓。出國之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久居國外,雖然到了國外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好,混的很普通,但是礙於情面或者慣性思維的影響,他們依然選擇了留在國外。




02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的評價

面對清華大學送出去的留學生,在學成後不願意回國的現象,施一公曾經在一檔欄目上,評價過清華大學留學生在國外的狀態。

施一公曾說:清華大學的出國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而且在眾多國外留學生中,很少有留學生在國外能脫穎而出。說到這些留學生出去,就不願意回國的原因,他認為這部分人是因為受到傳統文化中「知足常樂」的影響。

根據施一公的表態來看,他認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留學生到國外之後,他們在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單位工作時,所能得到的薪酬遠低於他們的才能,或者說他們在國內的話,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其實,施一公教授評價這些留學生時,用了「知足常樂」這個詞,雖然表面意義上屬於褒義詞,但是他想表達的意思可並不是如此。他的「知足常樂」是指這部分留學生「安於現狀」,太容易滿足自己在國外的生活質量。

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很多留學生出國後,只要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感覺自己要比在國內做出了多大的成績,些許的成績也讓他們感到了滿足,於是就開始安於現狀,感覺自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更加增強了不願意回國的決心。




03

清華大學的歸國現狀也並非絕對

當然,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數據並不能完全認定為既定事實。畢竟這些留學生到底日後會不會回國,誰也不能下定論。如果他們暫時不回國,只是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見識更多的先進經驗等,等到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再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這樣不是更好嗎?

就像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一樣,他就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又工作了數十年,才決定回國,難道他的做法就錯誤嗎?顯然他並沒有錯,反而積累了更多的先進經驗,為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因此,我們看到清華大學如今比例偏低的留學生回國率,也沒有必要太過於擔憂,畢竟我們沒有數據表明,這些人在之後的數十年內不會再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

要知道,如果他們在數十年後回國的話,那時的他們正是出成績的年齡,經歷了吸收先進國家教育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回來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因此,我們也要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清華大學目前留學生歸國率偏低的現象。



04

面對留學生歸國率低,我們必須採取措施

面對清華大學等名校留學生歸國率低的現狀,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地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繼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高科研平臺水平。近年來,我國對科研平臺的建設投入非常大,而且各大科研機構的先進設備、重點實驗室等學術平臺的建設規模和質量都非常高。對於科研平臺的建設,我們還應該繼續健全完善,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讓更多的留學生主動回國搞科研。


繼續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健全人才培育體系。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國外留學生引進計劃,比如:&34;、&34;和各省份的&34;等,這些人才計劃也已經取得了實效。在這方面,我們認為國家還應該繼續擴大人才引進範圍,讓更多的留學生享受到政策的照顧,自主選擇放棄國外的環境,重新回國發展。

繼續實施資金經費扶持,實現經費吸引目標。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多項經費保障制度,比如:加大人才科研經費投入,建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等。我們認為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對留學人才的經費支持,制定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獎學金、助學金、科研經費等扶持措施。同時,做好科研環境的營造,讓更多的留學生感受到國內科研環境的自由和輕鬆。



結 束 語

總體而言,我們面對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沒能學成畢業後,就選擇馬上回國的現象,不要太過於擔憂,還是要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給予充分的信任。要相信我們國家培養出的高材生,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還會在愛國精神上有很大的傳承和踐行意願。


對於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歸國率低的現象,你如何看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想了解更多信息,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八成清華留學生定居國外,不願回國,施一公: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屆清華畢業生前往國外留學的有1146人,在他們學成畢業後,願意回國發展的僅有218人,其中超過八成的清華大學出國留學生不願意回歸祖國。這個現象真的讓人既震驚,又難以接受。我們自己培養的高材生,卻因為出國留學一兩年,最後直接選擇不回國了,這真的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不相符。
  • 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對此,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坦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其根本原因是當下所有中國學生都擁有的通病。,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中國,而是當到達國外後過於滿足從而失去了在國內那顆奮鬥的心,沒能達成自己的固有目標。
  • 清華留學生為何80%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中國學生太知足常樂
    當然如果我們眼光長遠一點的話,與其關注這些數據,不如重視點其他的問題,就在之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看來,在中國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顯得是那麼的平淡了,這裡面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知足常樂。很多人都覺得這四個字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態度,從古至今都勸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可在科研道路上這四個字顯得就那麼的不友好了,因為施一公認為,中國留學生首先比其他學生是佔據優勢的,最起碼他們在智商和天賦上甩別人一條街了,但他們太容易知足了,只是發現了一點學術上的進展,就開始貪圖安逸了,所以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取得成就,慢慢就成了普通人。
  • 81%的清華留學生為何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前段時間有個人說了一句話特別火,他認為教育的意義不僅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讓家鄉擺脫貧困,這才是大徹大悟的理解,其實這也是今天筆者要說的一個問題,現在有不少的人才外出學習,尤其是一些留學生,在功成名就後很少有人回到家鄉建設,都留在了待遇比較好的地方。
  • 為何超過八成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施一公:中國學生有「通病」
    以清華大學生的能力,承擔的責任也就應該更大。在生活中,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你的每一步選擇,其實都是自由的,然而很多人的選擇只安於現狀,進入了這個舒適圈就不想出來了。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面對這一現象,清華大學的學院院長、國內著名教授施一公曾坦言:我們的學生很聰明,但是也很現實。施一公解釋道:「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中國留學生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在經歷了多年的寒窗苦讀之後,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奮鬥下去了。尤其在以名校學生的身份去到了國外留學之後,還會得到不錯的就業條件。
  • 清華留學生為何大多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
    施一公對此坦言指出:中國學生有一種"通病",那麼這又是什麼病呢? 居安思危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對於中國學生大量外流這一個現象,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就曾十分耿直地坦言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還是中國學生都會有一種普遍的通病,其主要表現在為居安思危的思想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 81%清華出國留學生不回來了?施一公:我們的學生很現實
    81%清華出國留學生不回來了?施一公:我們的學生很現實。對此,曾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一職的著名學者施一公表示道:清華北大這些名校的留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當下所有中國大學生的致命問題,那就是在奮鬥之後喪失鬥志,渴望過上安逸的生活,個人利益所佔比例逐漸增大。
  • 留學生為何不願意回國?清華校長:他們已經不算人才
    提起清華大學,眾所周知這是我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在國際中的排名也是不錯的,清華學子更是我國人才中的人才,可謂是我國的希望。但最近卻有一項調查顯示,有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願回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將學生送往更高級的外國學府求學,是想要學生自身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能夠為祖國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大多留學生都不回國也是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清華學子在美國碌碌無為,卻不願回國
    雖然說在派出留學生的時候,國家是希望他們能夠學成歸來,並帶領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留學生在體會過發達國家的生活之後,也會選擇拋棄祖國,並留在那些發達國家。對於中國而言,這樣的情況也是一種人才流失的體現。曾經,西湖大學的校長施一公也公開表示,許多清華學子即使在美國碌碌無為,也不願意回到中國。
  • 雜談:關於留學生留學與學成歸國
    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的時候,留學生們紛紛在留學所在國採購口罩等防疫物資郵回祖國,支援祖國人民抗擊疫情;暑期絕大部分沒有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留在了海外,不給祖國添亂,異國他鄉呆在租住的公寓裡一呆就是半年。據不完全統計,留學生確診率極低,這些留學生們很好保護了自己,也做出了很大的付出,他們的留守對祖國抗疫做出了貢獻。 我們回到悟空提問的問題。
  • 為何81%的清華學生留美後都不回國?施一公認為:他們知足享樂
    在《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中便顯示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馬上回國就業的也不過只有28%。這一點上,作為我國最為頂級的大學之一的清華大學,更是猶有過之。在清華大學自己發布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之中,留美的留學生之中更是有著高達81%的人選擇了留在美國。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讓這些留學生都選擇不回國呢?這一點上,作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施一公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 清華留學生81%留在國外,原清華副校長:中國學生有一個致命問題
    我國的清華、北大,就屬於國家頂級學府,且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排名。而在今年伊始,清華大學還把一份關於就業的報告給發布了出來,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關注。這份報告統計顯示,我國從清華走出去的留學生,竟有81%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後都選擇了不回國,而是留在美國工作。還有一些人前往其他的發達國家,沒有回國發展,這是為什麼?
  • 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這樣說
    清華大學發布的2018年就業質量報告數據 以前的我們都有過清北夢,大家期待著能過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清華,學有所成之後出來報效祖國社會。
  • 為何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直言不諱:有一致命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在這一份調研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有超過80%的清華畢業生最後留在了美國工作,還有不少畢業生去其他的發達國家發展,但是留在國內的尖端人在就比較少了。為什麼會出現80% 的人才流向其他國家的現象呢?施一公面對這樣的提問時,也是說出了大實話,有一個問題我們中國的學生不得不重視。
  • 我國留學生回國就業率達80%,清華卻不到20%,看看大佬們怎麼說!
    同時清華出國深造的畢業生們選擇回國就業的比例只有約19%左右。那麼有人就會對比全國80%的留學生回國就業比例,提出疑問:「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留學生畢業之後回國就業的比例是不是有點太低了」?
  • 因疫情歸國的留學生可入學國內高職高專,家長:我臉往哪擱
    由於中國強有力的防治措施和治療經驗,使得我們的社會環境得意保持持續穩定,因此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留學生紛紛選擇回國躲避國外的疫情衝擊。例如因疫情滯留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就是最典型的留學生回國的例子。
  • 清華留學生,為何有81%願意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4個字道出了痛點
    清華始建於1911年,是當時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清華大學還叫清華學堂,一直到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風雲變幻,如今的清華大學已經成為了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2個,入選「世界一流大學」的世界知名院校。
  • 歸國留學生惹了誰?
    境外輸入病例多數都為歸國留學生,國內的網友就對留學生有些意見了,有的說:國家發展你不在,千裡投毒你第一。當然這是網友的意氣之言,但也反映了國內同胞的心態,在家憋了2個月,沒法出門,沒法掙錢,才換來國內抗疫的大好形勢,誰都不希望被歸國人員打碎,中國經不起再次折騰了。
  • 施一公逆行理由與他們截然不同
    清華、北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佔大多數,據清華大學統計數據表明,在美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回國發展的只有19%。回國發展幾年後又重新選擇出國發展的又佔了一部分,像清華大學的才女顏寧,在國內沒有評選上院士後,毅然決然前往美國,她出走的原因不言而喻了。還有北大許晨陽,年輕有為的他在數學界取得的成就,那是全球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