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
全稱:行為心理學
掌門:華生
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
得力弟子:斯金納
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1904年3月20日-1990年8月18日)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理論祖師:巴甫洛夫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因此巴普洛夫也被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祖師」。
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的創始人及奠基人。
巴甫洛夫是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條件反射理論是他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核心內容。
發源地:美國
鼎盛時期:1930年-1950年
內功心法:條件反射、後天習得
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
例如多次吃過梅子的人,當他看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流口水,這就條件反射。
非條件反射是指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幹、脊髓)參與即可完成。
例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縮手反射、嬰兒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屬於非條件反射。
獨門秘笈: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按一定的練習程序,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調整那些因緊張刺激而紊亂了的功能。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使人們經常要受到各種生活事件的壓力和刺激,如工作的緊張、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關係的緊張等一系列的刺激。
而這些刺激會引起一些心率增快、呼吸加速等的生理反應,或者是過度焦慮、情緒激動等的心理反應。
"放鬆療法"就是通過控制意識使肌肉放鬆,同時間接鬆弛緊張的情緒,從而達到心理生理輕鬆的狀態。
近年來放鬆訓練發展了五大類型:①漸進性肌肉放鬆,②自然訓練,③自我催眠,④靜默或冥想,⑤生物反饋輔助下的放鬆。
其中②③④兼具有自我催眠的成分,猶如我國氣功療法中的放鬆功。
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術、日本的坐禪、德國的自生訓練、美國的漸進鬆弛訓練、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鬆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訓練。
弱點: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對立
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間的規律。
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認為查明了刺激和反應的關係,就可以預測行為,通過控制環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
心理學的刺激和平時所說的刺激其實是不同的,外界客觀事物對人體感覺器官所發生的作用都叫刺激。例如光線對眼睛在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刺激。
行為主義心理學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片面地強調了行為的絕對影響力。
大事件
1、產生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
1913年—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
華生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等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能客觀測量的刺激和反應,不需理會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
他認為行為就是個體在適應環境刺激後產生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是一樣的,都需要遵循這樣的規律。
2、新行為主義理論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他們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
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就是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
而變量包括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
需求變量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
認知變量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在新行為主義中另有一種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激進的行為主義分支。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即運用強化物(例如食物)來增加某種反應(例如壓槓桿)頻率的過程。
他通過實驗得出這一理論: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了一個槓桿,壓一次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飢餓的老鼠放入箱內,在偶然一次壓槓桿獲得食物後,老鼠壓槓桿的頻率越來越多,這表明老鼠已學會了通過壓槓桿來獲得食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