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1919年,華生發表了《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文,該文的發表正式宣布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直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界都處於主導地位,在世界心理學史上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貢獻是使心理學真正擺脫了哲學,成為一門客觀的實驗心理學,它推動心理學向成熟的科學方向發展邁出重要的一步。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華生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有人評價華生是20世紀上半葉心理學思想史上僅次於弗洛伊德的人物。斯金納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從華生和斯金納獲得的榮譽就可以看出,當年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多麼厲害。
但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從誕生那天起就遭受質疑,20世紀下半葉開始逐漸走向衰落,現在人們已經摒棄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在學術界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衰落是時代進步和科學思想變遷的結果,由於支撐行為主義的進化論、機械化生產的社會需要和實證主義思潮被時代所拋棄,導致行為主義心理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其實這些只是表現的原因,行為主義心理學衰落的真正原因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沒有正確認識人性,甚至他們對動物性也不甚了解。心理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揭示人性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心理學已經取代了哲學。如果一種心理學理論不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它怎麼能夠正確解釋人的行為和人類社會的現象,又怎麼能夠解決好人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呢?
在心理學研究上,華生極力主張心理學應該摒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與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的「黑箱作業」。華生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在條件反射實驗上,華生專注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他認為只要我們查明了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者根據反應推斷出刺激,從而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目的,他的這一思想稱作刺激——反應理論。在我們現代人看來華生提出的理論極其簡單,對心理的認識極其膚淺,不要說解釋人的心理活動,就是動物的心理活動也不可能解釋的太清楚。實際上,華生所說的刺激就是啟動心理程序運行的指令,所說的反應就是心理程序運行的結果,但他不知道即使動物的心理程序運行也需要欲望和感情的驅動,人的行為更為複雜,它的發生是若干個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華生指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環境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所以他說:「給我任何一個健全的嬰兒,通過提供合適的環境,我能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乞丐或小偷。」但在現實生活中,華生本人不僅沒有把自己孩子培養成他想要的那種人,甚至自己孩子的心理問題他都無法解決。
另一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大師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斯金納認為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要複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他指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為,有效的教學和訓練的關鍵就是分析強化的效果以及設計精密的操縱過程,即建立特定的強化機制。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在教學方面教師應該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個任務並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強化對於學習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強化的心理本質是什麼?操作性條件反射改變的反應是什麼?斯金納並沒有說明或者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其實強化就是心理系統中的情緒反饋的作用,操作性條件反射改變的反應其實就是編寫行為方面的心理程序。
在強化理論中,斯金納提出了一級和二級兩種強化物的概念。一級強化物是滿足人類基本生理需求的東西,比如食物、水以及依戀物等等。二級強化物是與一級強化物相匹配才具有了強化作用的東西。比如金錢、學歷、關注、讚美和關愛等等。斯金納解釋金錢為什麼是二級強化物,因為金錢能夠買到食物和性愛,這樣金錢就和一級強化物聯繫在了一起。學歷雖然不如金錢那麼直接和一級強化物相匹配,但也是能夠和一級強化物進行聯繫的,因為通過文憑可以有利於找到工作,可以增加吸引配偶的能力。為什麼關注、讚美和關愛能成為二級強化物呢?斯金納的解釋是因為它們與來自他人的對一級強化物的滿足聯繫在一起。比如,那些給予孩子讚美和關注的父母也能夠給孩子提供食物、溫暖和撫摸之類的一級強化物。來自異性的關注、讚美以及關愛的信息是和性慾聯繫在一起的。
從斯金納對二級強化物的闡述上,可以看出他根本不了解人性或者說沒有正確認識人性。斯金納認為金錢和學歷是與一級強化物聯繫才有強化作用的二級強化物勉強說得通,實際上金錢和學歷就是一級強化物的延伸。像關注、讚美以及關愛這樣的二級強化物與一級強化物沒有任何關係,二級強化物之所以能夠產生強化作用是由人性的欲望和感情決定的。比如關注和讚美對人具有強化作用,因為它們能夠直接滿足人的尊嚴這樣高級的需求,動物沒這樣的需求也就沒有這樣的二級強化物。這與能夠給孩子提供食物或者來自異性的性滿足沒有發生關聯。只不過人類有著多種需求,人們在滿足需求的時候往往把多種需求混淆了。
雖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作為學習手段在兒童教育,以及心理諮詢上會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不可能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對人類社會實踐也不具有指導意義。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卻過高地估計了條件反射實驗,不論華生還是斯金納對自己的理論都過於自信,都以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能夠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其實不然,斯金納用強化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發生的現象就不恰當、顯得非常幼稚。比如,他用強化理論解釋乾旱季節人們舉行某種拜神祈雨的儀式。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拜神求雨,就是因為過去一次偶然的拜神儀式之後下了場大雨,讓人們誤以為這是求神的功勞,這場大雨作為一種強化物使得旱季拜神求雨的活動得以保存下來。其實在人類社會中諸如拜神祈雨等祭祀活動的產生,其深層次的原因是複雜人性作用的結果,絕不像斯金納所說的那樣簡單。
在解釋人的某種習慣動作方面,斯金納也犯有同樣的幼稚錯誤。比如棒球運動中的擊球手在擊球之前可能要提一提褲子,用球棒末端敲一敲本壘、踢一踢灰等等。斯金納認為那是因為運動員在以前的某次擊球前偶然做出這種行為後,結果球擊中了,所以這套例行公式就保留和延續下來。其實,棒球運動中的擊球手在擊球之前提了提褲子,用球棒末端敲一敲本壘、踢踢灰等動作是釋放心理焦慮的反應,產生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不可能是斯金納所說的強化結果,而是釋放焦慮心理的驅動。
斯金納還是一位對人類未來充滿憂患意識,並想通過自己的理論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家。他痛心自然環境被人類汙染和生態平衡遭受人類破壞,他擔心世界核大戰爆發會毀滅人類文化並將人類帶回到野蠻狀態。他指出人類還沒有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沒有學會與同類和諧相處,他認為行為主義技術是人類學會和平相處的最好選擇,但他又失望地說:「人們並沒有真正理解行為主義,很多人是從別人的評論中了解我的理論,而沒有讀過我的書研究過我的觀點。」1948年斯金納出版了《沃爾登第二》一本小說,在這本書中他描繪了一個按照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設計的理想化公社。這個公社由一千戶人家組成,具有如下一些特點:沒有私有制的家庭,居民住在聯合的公寓裡;兒童不與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們最初住在託兒所,而後住進集體宿舍,十三歲左右搬進他們自己的公寓;生活設施內不設炊具設備;一切用餐都在公社餐廳,在那裡保證健康的飲食,並使個人從做飯這種簡單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婦女沒有做飯、打掃、或帶孩子的負擔,因此能同男人一樣充分實現他們的潛能;鼓勵十六、七歲的青年人結婚生育;由於夫婦是根據志趣結合的,不存在金錢上的問題,不存在撫養兒童的負擔,因而婚姻關係更易於白頭偕老;由於一般父母不具備正確撫養兒童的知識和設備,兒童不與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由專家來撫養。目的是使「沃爾登第二」的成年人都把所有的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每個兒童都把每一個成年人看作是他的父母。
斯金納在《沃爾登第二》中描寫的理想社會實際上就是他設計的一個烏託邦,看似美好卻不可能實現,因為它違背了人性。比如所有的成年人都把一切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每個兒童都把每一個成年人看作是他的父母這一點就不可能實現,因為它違背了人性中的母愛和依戀。凡是人們設計的違背人性的理想社會,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烏託邦。
總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沒能正確地認識人性,把人的心理活動看的過於簡單,他們認為環境或者外部幹預對人類的行為具有完全決定作用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激烈地批評行為主義時指出:「行為主義學派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而老鼠一生除了生理動機之外顯然很少有別的什麼動機。人類並不是更大的白鼠、猴子或鴿子,既然動物有其獨特的天性,人也應有自己的特點,研究動物是有價值的,但也是不夠的。」實際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對動物性都缺乏基本的了解。比如他們沒有研究動物的需求和情緒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人類是具有主體心理系統的動物,如果要認識和解決人的心理和社會問題,首先就得認識人性中的主體心理系統。
歡迎網友關注、參與討論。
聯繫電話:1380414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