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行為主義的介紹來,也許在大家眼中,行為主義並不像精神分析,像弗洛伊德一樣被大家熟知,但是行為主義也在心理學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傳奇的歷史。
我們先來說說行為主義的歷史吧。
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拗口?不要擔心,在往後的幾期分享中,小編會帶大家一個個了解這些有趣的內容的。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1913年,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在《心理學評論》這一雜誌上發表了《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篇論文,標誌著行為主義的誕生。
而在華生創立行為主義之前,也有非常多的科學家為行為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最出名的就是發現經典條件反射的實驗——巴甫洛夫的狗
將小狗放在一個特殊的籠子裡,在狗飢餓的時候給它餵食,狗在看到食物時,嘴角會分泌唾液——就和人肚子餓了時候一樣,但不同的是,每次在給狗餵食時,特殊的的籠子裡都會發出鈴鐺的聲音,久而久之,即使後來不再給狗餵食,僅僅是搖一下鈴鐺,狗狗便會產生唾液。
其實這樣的實驗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有養寵物的小夥伴們在訓練自己的寵物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一經典實驗的方法。
刺激—反應(S-R)的模式是行為主義的基石理論,行為主義認為,所有行為,包括心理現象都是習得而來的,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這也是行為主義者們奉行的「環境決定論」。
所以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
重視可被觀察的行為,而不是去研究主觀性強的意識。而且,從剛才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出,行為主義注重科學的實驗研究方法,這無疑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裡程碑。
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行為主義對人的研究也是越來越透徹,小夥伴可以大膽的想像,我們能不能通過像剛才那樣的方法,去除一個人的恐懼心理,或者是給一個人強加一個恐懼心理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哦,小歪將會在下一期的分享中,給大家揭秘。
好的,本期的分享就到這裡,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訂閱轉發,下期我們將會分享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的有趣內容,希望我的內容大家能夠喜歡。想小編給大家科普什麼內容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謝謝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