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9日訊(記者 滕蓉 何伊伲 通訊員 黃妍卉 陸敏浩) 國慶期間,在嵊泗縣花鳥島碼頭,一輛輛旅遊觀光車滿載著遊客往來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2013年10月,在充分考量海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花鳥鄉提出「定製旅遊」的概念,將花鳥村作為核心發展區域,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全民共享為目標,將離島劣勢化為優勢,逐步探索產業、生態、民生三者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海島鄉村旅遊發展的「花鳥模式」,為這個偏遠海島村打開全面小康大門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近3年,花鳥村遊客年增量同比分別達到60.8%、58.65%、86.82%。去年,花鳥村集體收入達約62萬元。「定製旅遊」也使花鳥村突破了海島旅遊的淡旺季局限,旅遊季節從以前的7月和8月延展為4月至11月。
定製旅遊
煥發海島活力
確認訂房信息、溝通旅行需求、預定遊客船票、準備特定餐食……這是返鄉創業青年任夢蝶的工作日常。2017年,借著島上推行「定製旅遊」的東風,她回到家鄉,開起了民宿「方·外」。開業第一年的前3個多月,「方·外」民宿營業額就達30萬元。
這得益於島上「定製旅遊」的高品質管理。「『定製旅遊』採用了『一島一景區一公司』的管理模式。」花鳥微度假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姜明說,公司統一配置票務、觀光車、漁家樂休閒漁船等,採用管家式旅行服務,為遊客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遊客滿意度。同時,當地嚴格設定各類社會資本的入島門檻,保證島上「定製旅遊」的優質服務。
「定製旅遊」帶來了客流,也盤活了島上原有的業態。
「葉老闆,晚餐幫阿拉挑幾個螃蟹、黃魚嘛!」10月6日,花鳥鄉老兵之家飯館裡,一桌客人剛結完帳,又有上海遊客進店預訂晚餐。
67歲的葉祝芳是這家飯館的老闆,也是土生土長的花鳥人。他坦言,從2009年開店至今,店面雖然沒擴大,但客流量的變化卻是天翻地覆的。「一開始店裡幾乎沒有遊客,我們免費為退伍老兵提供食宿。」葉祝芳說,自從鄉裡開始打造「定製旅遊」,島上的遊客便逐年增多。掛滿錦旗的老兵之家儼然成了網紅餐館。「今年5月到現在,我們店的營業額大概有20萬元。」葉祝芳說,「收入增多了,阿拉老兵之家也能做到收支平衡,給過來的退伍軍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新的業態在這裡生根發芽。在北岙碼頭,靠泊著數艘休閒漁船。「你看,這就是阿拉的船,每年能接大概600名遊客。」64歲的張嶽富指著一艘藍色休閒漁船說,他以前是本地帆張網船老大,2018年開始他和兒子共同經營漁家樂,帶遊客出海海釣、遊玩,一年下來能增收6萬元左右。
精耕細作
打造宜居村落
從碼頭眺望花鳥村,白牆藍頂的民居錯落有致,海礁邊的石艾草一叢一簇,岙口泊著幾艘漁船,漁村味道濃鬱。精耕細作的「花鳥模式」拋卻大拆大建,讓村莊保留了原有的紋理。
來過島上的遊人都有一個體會:花鳥村人氣旺,卻不擁擠和喧鬧。
「三天兩晚『定製旅遊』的在島人數控制在1400人以內。」姜明介紹,在實施「定製旅遊」提前預約的基礎上,花鳥島嚴格控制遊客人數,靈活安排節假日海上交通班次,實施民宿預訂遊客分組分流管理,對進島、離島遊客進行導流。「一方面,控制了上島遊客的數量,避免大進大出,起到限流的作用;另一方面,降低了節假日高峰期海上交通保障、環境超負荷運轉的風險。」
此外,嚴格控制村內機動車總數。島上交通以觀光車為主,一天7個班次。在服務遊客的基礎上,免費向當地村民開放。
變荒地為景觀。充分考慮環境承載力的同時,花鳥村還積極推行村集體土地有償租賃制度,盤活村裡閒置土地。在伍瑪民宿的後院,透明棧道和無邊泳池頗為別致。「之前這片就是一塊荒地。」經營者徐文豪介紹,兩年前他向村裡租下這塊地進行改造,提升了民宿的品質。據了解,目前花鳥村對外租賃閒置土地近800平方米,村集體收入因此每年增加3萬元至5萬元。
2019年,花鳥村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發展典型案例等榮譽。「花鳥模式」下,這個曾經的偏遠海島村落,已然再生蛻變。